主题:【整理】颜(一) -- 猫元帅
颜真卿不但是楷书大家,行书也很了得。他的行书历来公认的是三篇文章的稿本:《祭侄稿》、《争座位帖》、《告伯父稿》,人称“鲁公三稿”。其中写于乾元元年(758)九月三日的《祭侄稿》声名最高,被元朝书家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同样是文稿一类的作品,《兰亭序》字迹端正遒媚,不涉潦草。而《祭侄稿》圈点勾划的涂抹很多,使得一般看贯了俊秀端正的行书作品的爱好者看到的只是满篇的狼籍。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看,《祭侄稿》的价值正在于它摆脱了寻常的行书范式,笔毫在麻纸上皴擦,行笔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笔锋或曲折或顿折,变换微妙;墨色时枯时浓,带燥方润;字型大小不一,结构时聚时散,又不乏遒劲流丽的姿致;尤其是字距行距的疏密开合,删改的横涂纵抹,使作品的笔墨表现超出了通常的审美期待,章法形式鲜活而丰富,更具有视觉上的刺激效应。
颜真卿当年写《祭侄稿》时,并没有把它当做书法作品。他要写的是章显忠烈、寄托哀思的祭文,因此并不在意书法的点画是否合乎客观的审美标准。完全处于“无意而书”的状态,写出了使历代书家感动不已的曲劲、飞动之笔,写出了神秘奥妙的生动和生气。
元朝的张晏欣赏了《祭侄稿》后写了一段跋语,道出了它的艺术奥妙所在:“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但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是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直妙见于此也。”这里说的心手两忘,相忘的是书法的技巧与表现的心机。当颜真卿用笔墨录写达其真情之文,实在是言哀己叹,言悲己愤,无意于书法的工拙。唯其如此,他的书法笔墨才能随文辞表达的真情实感而天机尽泻,而且以一种极端的书法面目表现出来。这是一幅心灵的笔墨图象,无法再造,孙过庭“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评语,颜真卿当之无愧。
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 拓本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稿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
是书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匚苒溃? 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 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 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
《刘中史帖》,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墨迹本。行书,信札。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名刘 清潭。据帖中“吴希光已降”句,约书写于大历十年湖州刺史任上。
是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 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 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 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 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王英孙、鲜于 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明《戏鸿堂》帖亦有刻 入。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整理】颜(一) 猫元帅 字1172 2004-02-11 06:48:05
好帖子!资料翔实,评价亦精当! 张黑女 字120 2004-02-18 20:07:02
(二) 猫元帅 字4375 2004-02-11 20:04:46
(三)
多谢jue整理了这么多好资料。我小时候学柳体字,上中学, 风雨声 字59 2004-02-12 15:26:40
好象学楷书一般都从颜、柳入手 Ready-Go 字0 2004-02-13 08: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