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天阶夜色凉如水——关于学习的思考(之一) -- 荷子
一片旧文,献丑了。
前天是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中午还是艳阳高照,感觉夏天真的要来了。晚上却又是北风,有点秋天的味道。让人不禁想起了“天阶夜色凉如水”。
夜色分明是视觉,凉如水却是体觉了。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介绍“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指的就是不同的感觉间的互通性,
如此种种,人体眼耳鼻舌身,视听嗅味体五种知觉,是了解世界的不同途径,从环境中接收了不同侧面的信息,形成了对事物,对世界的特征提取。这些特征往往会绑定在一起,成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因此,我们才可能看见红色橙色觉得温暖,而看见蓝色绿色觉得清凉。
推而广之,想起了诺贝尔的名言:“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
由此想到了许多大师都是文理兼修的,曾经在晨星数学中心听过丘成桐的演讲,一位数学大师脱口而出的是大段的诗经楚辞。
有人认为科学与艺术是文明发展的两个方向,能用理论解释的叫做科学,不能解释的叫做艺术。然而,很多大科学家也是艺术家,或者,至少热爱艺术。
音乐和体育也会给科学家灵感,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费曼的鼓敲得有专业水准,哈代是板球的狂热爱好者。
事实上,许多伟大的成就并不一定属于某一学科内的专业人士,例如逻辑一直作为数学和哲学的共同基础之一,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chomsky的转换生成文法被认为是20世纪人工智能最伟大的成就。
套一句自然辩证法的话: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个聪明的学习机器:除了高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泛化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方面,因为学习的样本总是有限的,需要我们从有限样本中发现规律,必然需要泛化;另一方面,学习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个样本集或者说领域都单独使用一个学习模块,这就需要学习机器具有可以跨领域,跨学科的泛化能力。
从某个角度上说,通感甚至是成为好的学习机器或者说大师所必需的。因为世界只有一个,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它的一些投影,也就是说,数据是不充分和不完整的,只有把这些信息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接近正确的认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天阶夜色凉如水——关于学习的思考(之一)
🙂丘先生的文采确实不错 1 烟波钓徒 字1585 2008-02-23 00:51:52
🙂很像祥瑞亲王讲的民国通电 王二狗 字120 2008-02-23 23:33:59
🙂别有一番滋味 荷子 字90 2008-02-23 00:55:33
🙂这个坑挖了好久了... 夏至 字0 2008-02-22 23:31:29
🙂献花 风尘仆仆 字0 2008-01-24 01:33:56
🙂我的学习笔记上曾记过老师说的这样一句话: 一泓清水 字71 2008-01-10 23:13:29
🙂说得好 2 荷子 字430 2008-01-11 0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