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演变述论之一 -- zhhkcy1
这里有一本台湾学者的论文提纲,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原文看。
笔者主张,「不抵抗政策」确曾为国府的一项「政策」,目标在利用国际均势,以求「以小搏大」。蒋、张当时实是共同接受了此一作法;而政策最后的失败,则源于本身不具实力,而妄图长此苟安,自然难逃「九.一八」之类的严重打击。
-------------------------------------------------------------------------
全面抗战前的中日关系
指导教授: 李守孔
学位类别: 博士
本书系以「外交/内政」、「中央/地方」、「派系/人事」、「政策/执行」等四项关 系为主线,处理自「九.一八」至「西安事变」前夕之中-日关系。全书前言一章、正文 七章,系采各自独立的论文形式,分别处理此一期间之七项主题。
其中,「前言」部份,笔者首先界定相关之研究概念,包括「政策」、「执行」等词汇之 定义。笔者认为,需系某种既成的、有配套的、并具高度重复性的「惯例」或「准则」, 方能称为「政策」;至于「执行」,笔者尤其强调「理性官僚需求」的存在,即决策者在 执行过程中,所显露的「自我保护」与「绝缘隔离」倾向。由此形成「执行扭曲」的问题 ,导致国府对日政策的不易贯彻。
「正文」部份,第一章「不抵抗政策的失败」,主要处理几项课题:包括「不抵抗政策」 是否一种「政策」?蒋主席与张学良在此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责任?「不抵抗政 策」失败的原因?以及「不抵抗政策」何时结束?
笔者主张,「不抵抗政策」确曾为国府的一项「政策」,目标在利用国际均势,以求「以 小搏大」。蒋、张当时实是共同接受了此一作法;而政策最后的失败,则源于本身不具实 力,而妄图长此苟安,自然难逃「九.一八」之类的严重打击。
第二章「由不抵抗到抵抗」中,笔者著重分析,「不抵抗政策」既经证明失效之后,国府 寻求新政策的艰辛历程。事实上,自「九.一八」至「一.二八」之间,国府曾有四个多 月,外逢强敌、内遇党争,「政策形成」上系处于「尝试→错误」的过程,甚至造成某种 「政策空窗」的现象。
对于此一「尝试→错误」的过程,本书采用了「政策选项」(alternative)的架构,逐项 说明此四个多月间,国府层峰在政策寻求上,屡试屡败的过程。此架构的优点,在凸显该 阶段,国府对日因应,实际仍是「动态」的;绝非一成不变、停滞不动,或纯然固守「不 抵抗政策」与「倚赖国联」而已。
第三章「一.二八与国府政策之转变」,主题集中于「一.二八」期间,国府层峰对于「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的「学习」与「成长」。按「双面」政策的摸索与实践,乃系 与「一.二八」的进行,同步发展;毕竟「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仅是一种「概念」; 究应「如何抵抗」、「至何程度」;又「如何交涉」、「底线何在」,才是决策者必须真 正抉择的「选项」。
故「一.二八」期间,围绕著上述「选项」,国府内部分成所谓「主战」与「主和」两派。个中,十九路军与国府中央军部、「留日派」与「留欧美派」之间,都曾迭生捍格。凡 此,俱可视为国府对于新政策的摸索与学习。最后在经验上,形成了「战而后和」模式、 「有限战争」原则、「直接交涉」进行、乃至「局部救济」协定等选项,成为往后国府因 应日方的典则与惯例。
第四章「长城战役与《塘沽协定》」中,笔者藉由「长城战役」与《塘沽协定》,说明自 「一.二八」之后,至《塘沽协定》缔结,国府对日「政策执行」所暴露的问题与扭曲; 尤其是在「中央/地方」、「派系/人事」等层次的纠葛。其中「热河之役的失败,张 学良固然「责有攸归」;惟蒋委员长实亦不无「坐观成败」之嫌。「冀东战役」则又凸显 了中国各系军人的不能合作、与中-日彼此间「和/战两手」的相互试探。
由此吾人可知者:「政策执行」的扭曲,实际也是国府对日,最大致命伤之一。包括部门 之间的矛盾(「组织过程模式」)、以及派系之间的掣肘(「官僚政治模式」),都使得 中央的政策,难以贯彻。除了国力的差距外,国府内政上的缺陷,也是对日失败的另一肇
因。
第五章「两会体制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探讨的是《塘沽协定》缔结之后,到廿三 年底关内外「通邮」为止,华北「政整会」与「军分会」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笔者选择了 该期较为重要的四项议题,包括「察冯事件」、「战区接收」、「关内外通车」及「通邮 」,分列介绍了「两会」工作的历史轨迹。
笔者窃以为,「两会体制」的成败,正足反映「双面」政策的矛盾性。缘因「抵抗」(战 )与「交涉」(和),本来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矛盾性格;当中央既有汪兆铭一系,在台面上作出种种「亲善」宣示(交涉)之时;又有蒋委员长积极剿共、秘密布署的军事建设(抵抗)。而于华北,既有「两会体制」为《塘沽协定》进行各项善后谈判(交涉);又有党部、军方(「蓝衣社」)致力锄奸侦防的地下活动(抵抗)。如此「双面」运用,终于招致日本军人的忌恨,使得黄郛、何应钦无力维持局面。
第六章「华北危机」中,笔者集中分析了民国廿四年一整年,中-日两国由「亲善」到危机的过程;以及华北军系失衡后,宋哲元第廿九军席卷冀、察两省行政权的始末。其中「河北事件」是中-日关系重大的转捩点。其效应,一使华北军系失去平衡、一使国府「和平派」趋于没落。华北军系的失衡,又使宋哲元得以从「张北事件」开始,历经「罢宋案」、「丰台事变」到「华北自治运动」,这一连串「火中取栗」过程,买空卖空、纵横捭阖,将冀、察两省,平、津两市政权,一一席卷。
最后第七章「由安内迈向攘外」,重点在叙述「河北事件」后,国府「和平派」的没落、与南京政策的转变。笔者在此章,处理四项主题:包括「矶谷路线」与「和平条件」的试探;华北「通航」与《沪-福航空协定》交涉;「广田三原则」与「国交调整」谈判;以至「成都事件」、「北海事件」后,蒋的积极备战。
「河北事件」后,蒋委员长的态度,实际已有硬化的徵兆;尤其「蒋-汪合作」的瓦解, 既象徵著「和平派」的没落、及蒋的准备走向台前,同时也代表了南京由「安内」趋向「攘外」的一种转折。于是民国廿五年一整年,尽管排日事件不断发生,蒋却以强硬的立场
回应;中-日「国交调整」之前途,不言可喻。廿五年虽终究和平度过;但「西安事变」
后,中-日的「全面开战」,实际已是时间问题了。
目 录
前 言………………………………………………………………………………1
第壹章 「不抵抗」政策的失败……………………………………………5
第一节 「不抵抗」做为一种「政策」………………………………………5
第二节 「不抵抗」政策的形成………………………………………………8
第三节 「不抵抗」政策的内容 ……………………………………………12
第四节 「不抵抗」政策的失败 ……………………………………………19
第五节 「不抵抗」政策的结束 ……………………………………………26
第贰章 由「不抵抗」到抵抗 …………………………………………29
第一节 国府「决策过程」与「政策空窗期」……………………………29
第二节 「不抵抗政策」延续时期…………………………………………31
第三节 事变扩大时期 …………………………………………………… 39
第四节 孙科主政时期 …………………………………………………… 45
第参章 「一.二八」与国府政策之转变 ……………………………55
第一节 相关文献之检讨 ………………………………………………… 55
第二节 国府应变之决策过程 …………………………………………… 57
第三节 事变对国府政策之影响 ………………………………………… 74
第肆章 长城战役与《塘沽协定》 ……………………………………86
第一节 相关文献之检讨 ………………………………………………… 86
第二节 热河之役的失败 ………………………………………………… 88
第三节 冀东沦陷与平、津告急 ……………………………………… 101
第四节 《塘沽协定》的成立 ……………………………………………113
第伍章 「两会体制」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 …………………128
第一节 相关文献之检讨 ……………………………………………… 128
第二节 缓冲政权的尝试 ……………………………………………… 130
第三节 黄郛工作之第一期……………………………………………… 141
第四节 黄郛工作之第二、三期………………………………………… 154
第五节 「两会」体制的瓦解………………………………………………171
第陆章 华北危机………………………………………………………… 182
第一节 风雨前的宁静…………………………………………………… 182
第二节 「河北事件」与「张北事件」……………………………………193
第三节 冀、察重组与蒋―宋矛盾……………………………………… 208
第四节 「华北自治运动」与「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221
第柒章 由「安内」迈向「攘外」 ………………………………… 239
第一节 「冀案」后的外交重整 ………………………………………… 239
第二节 「蒋―汪合作」的瓦解……………………………………………253
第三节 「国交调整」的努力………………………………………………270
第四节 「全面战争」的前奏………………………………………………285
结 论 ………………………………………………………………………302
徵引及参考书目
中文部份
(一)档案、史料汇编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第一编《绪编》(一~三)(该会印行,民国七十年九月,初版,台北)
第六编《傀儡组织》(一~四)(该会印行,民国七十年九月,初版,台北)
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革命文献》
第九辑(该会印行,民国四四年六月,初版,台北)
第十九辑(该会印行,民国四六年十二月,初版,台北)
第卅四辑(该会印行,民国五三年十二月,初版,台北)
第卅五辑(该会印行,民国五四年三月,初版,台北)
第卅六辑(该会印行,民国五四年六月,初版,台北)
第卅八辑(该会印行,民国五四年十二月,初版,台北)
第卅九辑(该会印行,民国五五年三月,初版,台北)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五月
,一版一刷,江苏句容)
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
第五辑第一编,「军事」(五)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等致张学良密电选〉(上、下),《民国档
案》1985: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军事机关长官会报第一至十五次会议纪
录〉,《民国档案》1987: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一.二八」淞沪抗战史料选〉,《历史档案》1984:4(一九八
四年十一月,南京)
中华民国外交问题研究会(即「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中日外交史
料丛编》
(一) 「国民政府北伐后中日外交关系」(该会印行,民国五三年十月,初版,台北)
(二) 「九一八事变」(该会印行,民国五四年七月,初版,台北)
(三) 「日军侵犯上海与进攻华北」(该会印行,民国五四年十一月,初版,台北)
(四) 「芦沟桥事变前后的中日外交关系」(该会印行,民国五五年七月,初版,台北)
(五) 「日本制造伪组织与国联的制裁侵略」(该会印行,民国五五年六月,初版,台北
)
李云汉、刘维开编《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之重要文献》(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民
国八一年六月,初版,台北)
韦罗贝(W. W. Willoughby)著,薛寿衡等译《中日纠纷与国联》(商务印书馆,民国廿
五年五月,初版,上海)
国史馆(台北)提供:《蒋中正总统档案》
「筹笔.统一时期」
「筹笔.其他」
《革命文献拓影》(十二)「统一时期.渖阳事变」
《革命文献拓影》(十四)「统一时期.蒋主席下野与再起」
《革命文献拓影》(十五)「统一时期.淞沪抗战」
《革命文献拓影》(十六)「统一时期.长城战役」
《革命文献拓影》(廿五)「统一时期.华北局势与对日交涉」(上)
《革命文献拓影》(廿六)「统一时期.华北局势与对日交涉」(下)
《领袖特交文电专案整理》「渖阳事变」(一~二)
《领袖特交文电专案整理》「淞沪事件」(一~二)
《领袖特交文电专案整理》「侵扰热河」(一~七)
《领袖特交文电专案整理》「迭肇事端」(一~五)
《领袖特交文电专案整理》「卵翼傀儡」(一~五)
《蒋总统特交文卷.亲批文件》(廿三~卅五)
《特交档案分类资料》「中日战争.国交调整」卷一~三
《特交档案分类资料》「中日战争.华北局势」卷十六~廿六
《特交档案分类资料》「军事.陆军人事」,卷七二
「邮政博物馆」(台北)提供:交通部档案第三0三号「封锁东省邮政复恢复邮运案卷.
第二宗」:
高宗武、余翔麟《办理东北通邮事项报告书》(民国廿四年三月廿日)
《往来电报》
华振中、朱伯康编《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料》(收录于《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廿九号,
上海书店,一九九一年,影印重刊,上海)
顾维钧编《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说帖》(收入吴相湘主编《中国
现代史料丛书》第二辑「对日抗战」,文星书店,民国五一年六月,影印初版,台北)
(二)文集、传记、日记、回忆录
干国勋《三民主义力行社与民族复兴运动》(作者自刊,民国七五年,初版,台北)
干国勋等著《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七三年十一月,初版,
台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六)
(中华书局,一九六0年八月,一版一刷,北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十四
)(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四月,一版一刷,北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一版一刷,北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
》(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一版一刷,石家庄)
王化一〈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失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
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九)(中华书局,一九六0年十一月,一版一刷,北京)
王铁汉《王铁汉先生访问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五年一月,再版,台北)
王芸生《芸生文存》(原《大公报》出版,民国廿六年),收入「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
编《民国丛书》第一编第九八号(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影印初版,上海)
沈亦云《亦云回忆》(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五七年四月,初版,台北)
沈亦云《黄膺白先生家传》(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廿九号,文海出版
社,民国六三年,影印初版,台北)
沈云龙编《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联经出版公司,民国六五年一月,初版,台北)
李世军〈宋哲元和蒋介石关系的始末〉,《江苏文史资料选辑》(四)
吴敬恒《吴稚晖书信选》(二)(传记文学社,民国五九年十二月,初版,台北)
何廉原著,朱佑慈等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月,一版一刷,
北京)
何应钦《北平「军分会」三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国七一年,初版,台北)
「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编辑委员会」编《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黎明文化事业
公司,民国七三年四月,初版,台北)
金问泗《从巴黎和会到国联》(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七二年十二月,再版,台北)
于凭远、罗冷梅编纂,叶霞翟校订《民国胡上将宗南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九
年七月,初版,台北)
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0年十月,一版
,上海)
俞济时《八十虚度追忆》(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国七二年十二月,初版,台北)
重光葵原著、徐义宗、邵友保合译《日本之动乱》(南风出版社,民国四三年三月,初版
,香港)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启明书局,民国四五年十一月,初版,台北)
孙中山原著《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四月,一版一刷,北京)
秦寄云、赵锺璞〈秦德纯的一生〉,《文史资料选辑》(五二)(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
八六年,初版,北京)
秦德纯《海□谈往》(作者自刊,民国五一年十一月,初版,台北)
徐继畲《退密斋文集》,收入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七八年七月,初版一刷,上海)
郭廷以、李毓澍等访问《戢翼翘先生访问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
丛书》(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四年四月,初版,台北)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自由时代,一九八六年,重排初版,台北;原为「上海文
化供应社」出版,民国卅八年六月)
陈天锡编《戴季陶先生文存》(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出版,民国四八年三月,初版,台
北)(一)
陈公博原著,赵令扬、李锷、汪瑞炯编注《苦笑录--陈公博回忆,1925-1936》(香港大学
,一九七九年,初版,香港)
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七十年五月,再版,台北)
黄杰《老兵忆往》(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民国七五年十二月,初版,台北)
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一版一刷,北京)
黄绍□《五十回忆》(中)(原杭州风云出版社,民国卅四年出版;收入张玉法、张瑞德
编「中国现代自传丛书」第一辑第二种,龙文出版社,民国七八年六月,初版,台北)
筱园〈记杨宇霆〉(七),《国闻周报》14:22(民国廿六年六月七日)
邹鲁《回顾录》(独立出版社,民国卅五年七月,初版,南京)
蔡廷锴《蔡廷锴自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四月,一版二刷,哈尔滨)
蒋作宾著、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编《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
年十月,一版一刷,江苏海门)
刘健群《银河忆往》(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六月,再版,台北)
颜惠庆原著、姚崧龄译《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六二年九月,初版,台北
)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一)(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五月,初版,北京)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二)(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二月,一版一刷,北京)
(三)专著、论文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抗战十年前之中国(一九二七-一九三六)》(收入沈云龙主
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八二号,文海出版社,民国六三年,影印初版,台北)
「中国青年军人社」编著《反蒋运动史》(李敖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九月,重排初版,台
北)
丘国珍《十九路军兴亡史》(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九辑,文
海出版社,民国六七年六月,影印初版,台北)
杜光埙《两次大战期间宪政制度》(正中书局,民国六二年八月,初版,台北)
李绍盛《华盛顿会议之中国问题》(水牛出版社,民国六二年八月,初版,台北)
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八
二年八月,初版,南港)
李盈慧《抗战前三种刊物对中日问题言论之分析--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独立评论之比
较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二年六月,台北)
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六七年九月,再版,台北)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七
一,该所印行,民国八三年八月,初版,台北)
余子道《长城风云录--从榆关事变到七七抗战》(上海书店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一
版一刷,上海)
吴沧海《山东悬案解决之经纬》(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六年十一月,初版,台北)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综合月刊社,民国六二年五月,初版,台北)
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等著《九一八事变史》(谷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二月
,台北翻版,台北)
周美华《中国抗日政策的形成》(国史馆,民国八九年十二月)
洪钧培编《国民政府外交史》(原华通书局出版,民国十九年七月,上海),收入沈云龙
编「纪念中华民国建国六十周年史料汇刊」第八九种(文海出版社,民国五七年,影印初
版,台北)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正中书局,民国七二年六月,台初版,台北)
许介鳞《日本政治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六六年三月,初版,台北)
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国史馆印行,民国八八年六月,初版,台北)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一版二刷,香港)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三年六月,初版,台北
)(三)
梁敬□《九一八事变史述》(世界书局,民国五七年九月,四版,台北)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宗青图书公司,民国六九年,影
印初版,台北)「江苏省」(一),第三编「南京及上海」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榆关及热河作战」(该局印行,民国五五年五月
,初版,台北)
陈世松主编《宋哲元传》(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一版一刷,长春)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一九八三年九月,一版二刷,香
港)
陈昭成《日本之大陆积极政策与九一八事变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
四六;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民国五五年二月,初版,台北)
陈锡璋《广州枢府史话》(作者自刊,民国六三年十一月,初版,台南)
张天任《宁粤分裂之研究》(宏泰出版社,民国八一年一月,初版,中坜)
张同新《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哈尔滨)
彭瀛添《列强侵华邮权史》(华冈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六八年四月,初版,台北)
傅启学《中国外交史》(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八年十月,改订三版,台北)
乐炳南《日本出兵山东与中国排日运动》(国史馆,民国七七年六月,初版,台北)
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国史馆,民国八四年六月,初版,台北)
刘达人、王卓然主编《外交大辞典》(中华书局,民国廿六年十月,初版,上海)
谢国兴《黄郛与华北危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十二(国立台湾师范
大学历史研究所,民国七三年十月,初版,台北)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三民书局,民国六八年二月,四版,台北)
天流〈中-日「济案」交涉之曲折〉,《国闻周报》6:7(民国十八年二月廿四日出版)
、6:12(民国十八年三月卅一日出版)
王开玺〈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论〉,《近代史研究》1995:6(中国社科院
近史所,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北京)
丘权政〈察哈尔抗日前三年间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民国档案》1990:1
沈云龙〈塘沽协定后的所谓「北平会谈」〉,《传记文学》11:1-2(民国五六年七-八月
)
沈云龙〈从撤邮到通邮〉,《传记文学》12:4-6(民国五七年四-六月)
沈云龙〈九一八事变的回顾〉,《传记文学》33:3(民国六七年九月)
沈云龙〈「扩大会议」之由来及经过〉,《传记文学》33:4(民国六七年十月,台北)
沈云龙〈广州「非常会议」的分裂与宁粤沪「四全代会」的合作〉,《传记文学》35:3(
民国六八年九月一日出版)
李守孔〈北伐前后国民政府外交政策之研究〉,《民国史早期讨论会论文集》(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七三年四月,初版,台北)
李云汉〈冯玉祥察省抗日事件始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民国六
十年六月)
李云汉〈「九一八」事变前后蒋总统的对日政策〉,《师大学报》廿一期(民国六五年四
月,台北)
金再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一二八」事变的方针〉,《历史研究》1992:3(一九九二年六
月,北京)
邵毓麟〈抗战前后敌我若干重要策略之检讨〉,《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四)(中
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民国六三年十一月,初版,台北)
俞辛□〈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抗日战争研究》1991:1(一九九一年三
月)
马振犊〈蒋汪关系与华北危局〉,《民国档案》1990: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九九0
年五月)
徐光明〈「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对日政策之分析〉,《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三
届讨论会》(国史馆,民国八五年,台北)
梁敬□〈日本侵略华北史述(初稿)〉,《传记文学》10:5(民国五六年五月)
梁敬□〈所谓「何梅协定」〉,《传记文学》11:5(民国五六年十一月)
梁敬□〈秦土协定〉,《传记文学》11:6(五六年十二月)
梁敬□〈华北自治运动〉,《传记文学》12:5-6(五七年五-六月)
梁玉魁〈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历史教学》1985:1
陈兴唐、韩文昌〈九一八前后的冯玉祥将军〉,《历史档案》1982:3
张衡〈略论「一.二八」抗战期间国民党内的和与战之争〉,《民国档案》1992:1(一九
九二年三月,南京)
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近代史研究》1993: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北京)
杨天石〈黄郛与塘沽协定善后交涉〉《历史研究》1993: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
三年六月)
杨卫敏〈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近代史研究》1990:4(一九九0年七月,北京
)
蒋永敬〈「九.一八」事变中国方面的反应〉,《新时代》5:12(民国五四年十二月出版
,台北)
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新资料举要〉,《近代中国》第八期(民国六七年十二月出
版,近代中国杂志社,台北)
蒋永敬〈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事变中国对日政策之争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编《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上)(该所印行,民国七三年十二月,初
版,台北)
蒋永敬〈「九一八」事变后的热河防守问题〉,《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廿四期(该会
编印,民国八一年七月,台北)
刘凤翰〈长城抗战六十周年〉,《近代中国》第九五期(民国八二年六月一日出版,近代
中国杂志社,台北)
简笙簧〈一二八淞沪战役的历史意义〉,《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廿二期(民国七九年
七月,台北)
谢国兴〈察冯事件前后的舆论〉,《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十四期(民国七一年五月
)
谢国兴〈塘沽协定的由来及其意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该所
印行,民国七三年六月,台北)
(四)报纸、期刊
《大公报》(天津)
《中央日报》(南京)
《日本评论》(上海)
《申报》(上海)
《东方杂志》
《时代公论》
《时事新报》(上海)
《晨报》(北平)
《国闻周报》
《独立评论》(东丰书店,影印版,东京)
[/SIZ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演变述论之一 zhhkcy1 字23430 2003-07-08 05:25:23
“不抵抗”是错误的决定,“不交涉”也是错误的决定 阿康 字10904 2003-07-08 15:58:31
台湾学者的论文提纲----全面抗战前的中日关系
老兄的文章: 温相 字56 2003-07-08 08: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