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秋原书场一: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 秋原

共:💬169 🌺9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秋原书场二十二:李向阳与通古斯正传(上)

书场一: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4218

书场二:代沟与教育问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7326

书场三:工地游乐场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0914

书场四:恐龙特急的尴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2787

书场五:泼妇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8576

书场六:第一次宣誓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13325

书场七:正名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4227

书场八:偷袭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4232

书场九:宅男记其一自由斗士的呐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8411

书场十:宅男记其二囚笼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9872

书场十一:宅男记其三火影忍者之人生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0536

书场十二:宅男记其四火影忍者之人生(中)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2087

书场十三:宅男记其五火影忍者之人生(中二)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3951

书场十四:宅男记其六火影忍者之人生(中三)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6604

书场十五:宅男记其七火影忍者之人生(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9542

临时话题一:赖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3121

书场十六:宅男记编外话之葛优的晕机症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7183

书场十七:我的手机联系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7189

书场十八:宅男记其八收入的故事(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8961

书场十九:《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混蛋”话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13675

书场二十:宅男记其八收入的故事(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23501

书场二十一:撞车记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38866

本文原作于2004年年末,近期应某出版社之邀,二稿修改。

前序

我的童年时代长期居住在北京一座机关大院里,是当时中国社会体制下很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环境:每个单位在那些负责生产和科研的部门之外,还建有各类后勤保障部门——食堂、礼堂、澡堂、操场、诊所、职工宿舍、商店、小卖部、幼儿园、子弟学校……几乎照顾到全单位上上下下几千号男女老少的各种需求,大概就差火葬厂和墓地了吧。生活设施之整齐周备,犹如一个五脏俱全的微缩社会,如果人没有过多的物质要求,完全可以作到足不出单位而了此一生。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就靠院墙或者一条小马路隔开,每天上班和回家不过是穿过一两道大门、骑车蹬上十几分钟的事。单位和家俨然变成一个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无论工人还是知识分子,大家对单位的感情都很深厚,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没有人会产生当宅男不劳而获的恶劣想法。今天年轻人说起他们工作,满口都是“公司”;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仍然用带着怀念的口气冲冲把他们曾经劳作奉献几十年的地方叫做“单位”。

松井一家在我居住的这座职工宿舍楼里是个绝无仅有的“另类”。之所以这么说,一来是因为全楼上下每家都有人在单位里上班,大家即是邻居还是同事,只有松井两口子住着本单位的房却在外面干个体户。松井的父亲——老松井是退下来的领导,解放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五十年代的技术标兵和生产模范,在群众中颇有人缘。但凡是本单位的职工,对待自己子女成长就业问题不过是两条路:有出息的就考大学考中专,继而远走高飞离开这个吃睡多年的旧窝,日后衣锦还乡,于发小儿面前臭显,让爹妈在街坊面前脸上增光;没啥出息的好歹也能上本单位技校,子接父职,以后十有八九娶了从读子弟小学就相识的“同桌的你”,在邻居同事两重关系之外又接成亲家,继续憋在单位里过平凡琐碎的日子。松井跳出了这个圈子。

二来是松井的相貌。大家叫他松井,就是因为此人酷似电影演员方化,脾气又倔,要是腮帮下巴蓄出短密的青茬胡子,嘴角一抿,眼珠一瞪,简直和《平原游击队》里的日本太君一模一样,这时再配上一句带着东洋味的“李向阳在哪里?”那效果绝对震了。因此大家都不称呼他的真名实姓,一律以“松井”招呼,以至于儿子决定了老子——久而久之,人们称呼他父亲也是当面叫老主任、背后叫老松井了,依此类推,他儿子就是小松井,他老婆就是松井娘子。

可惜那个时代不流行模仿秀,没给他站在镜头前卖脸抖骚的机会。松井自己也不爱吃这一套,有时心情不好,听见别人叫他松井,忍不住还要回骂一句“去你大爷的,你他妈才是鬼子呢!”但我感觉他本人对这个称呼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可能还为自己能有一副和电影演员相似的外表暗自高兴吧。每次我碰见他,用孩子那种天生稚嫩的童音喊“松井大叔”时,他总是立刻回应一个干脆的“哎~”,声音中透出一股满足和得意。

松井和他父亲一样,天生一副热心肠,又好行侠仗义,在群众中有相当不错的人缘。但因为当时人们对个体户这个职业带有很多偏见,楼里一些街坊邻居总是对松井家冷眼相看,还有一些针对他和他家人毫无根据的风言风语,直到若干年后我搬走的时候都没有平息。

这些负面影响并没有干扰他的生活。

一、李向阳与通古斯正传(上)

我写过很多杂文,在这其中极少有把动物作为主角的篇幅。今天要讲的是我尚处儿时认识的邻居松井一家人,但在开篇我首先安排一对猪狗出场亮相。如果没有人类从中做梗,它们的生命痕迹应该是两行没有交点的轨道,素无瓜葛。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它们一个被人类视为口腹之物,一个作为人类的爪牙,同样遭受被唾骂、侮辱、戏弄、驱使,乃至赶杀的不平待遇。后者打碎了犬牙往肚子里咽,忍了,憋屈地了断自己的生命;前者极具反抗精神,揭竿而起,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序曲,堪称动物界中所有受到人类压迫种族的楷模。

恍惚之间,时光溯回二十年前。

松井属狗,也好养狗。1984年刚开春,松井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只狼狗崽,在院场后面的停车棚里搭了个狗舍。出于某些带有报复目的的恶趣,他给爱犬取名“李向阳”。春去夏至,不到半年,李向阳就长成一条威猛的苏联红。这下楼里就炸了营,邻居(以年过三十的已婚育妇为主)纷纷表示狼狗的出现干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并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那年恰好是天下大事蜂起的年头,初夏美国总统访华,秋后三十五周年国庆,上面对社会治安问题查问的很严;松井当时又承包了宿舍楼下的小饭馆,不想因小失大,没等单位领导出面,主动把李向阳拉到远郊的朋友家去了。

日子过的很快,国庆节到了。

十一那天一早,住在二楼的单位工会小头头胡汉三就把职工阅览室里那台18寸彩电搬到楼下院场中间,招呼大家看阅兵式。当时彩电在城市家庭中普及型尚且不高,我家就只有一台14寸的“昆仑”牌黑白电视。

楼下人山人海,大家都往彩电前面挤。表面上是看阅兵,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多凑个热闹,一边看彩电直播一边和左右三言两语的讨论,这气氛多活跃呀,比闷在家里可有趣多了。俗话说的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尤其是胡汉三这种算是个小领导的、肚子里有点墨水、当自己是见过世面的人,就更喜欢趁人多的时候显摆能耐了。电视里是飞机坦克大炮,电视外面他当业余解说:这炮轰过越匪,那枪打过苏修,飞机炸过蒋经国的总统府,坦克给访华的里根开过路……唾沫横飞,张牙舞爪,知道是当他是工会里的小头头,不知道的还以为军委主席来给群众做国防动员呢。

北京人本来就嘴贫,兼有讨论军国大事的爱好,似乎如此就能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谁都不拿自己当外人。直播结束,人也散了,电视也撤了,以胡汉三为首的几位侃爷还在那儿接茬儿喷呢,话题已经从国计民生扯到吃喝拉撒上面。敢情胡汉三吹猛了,舌头没搂住,声称自己在陕南老家有好几个亲戚都是养殖专业户,最近还合钱买了卡车,自己养猪自己贩运,“……算起来都是我的侄子外甥,孝顺的很,我算有福啦,想吃肉不花钱,打个电报他们就整头整头的送上门来。以后你们想吃肉不要去买,沾我的光就行。”

几位听众对胡汉三好吹的毛病早有耳闻,都没有把他的话当真,只当是又闻了个响屁,嘻嘻哈哈奚落一顿。群众反应如此淡漠,胡汉三脸上挂不住,脑袋一热,放出狠话:“行,我这就去拍电报,回头让他们马上把猪送来,你们就等着瞧吧!”

大家上班下班都在一个院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自从胡汉三吹出牛皮之后,别人对他打招呼都变了:“我说老胡,你侄子那头猪呢,电报拍出去没有啊?我们还等着吃呐!”胡汉三听了,当场臊眉耷眼,含含糊糊应付两声,快步离去。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说谎的害处和诚信的重要。我个人感觉“说谎”和“吹牛”还是有区别的,单就是童话故事里的放羊娃来讲,他纯属出于好奇。但凡是好吹的人,也极好面子,吹牛的初衷不就是为了人前长脸,图一时虚荣么。可是牛皮好吹不好圆,只要大话没兑现,那就等于给别人留下话柄。群众对胡汉三的豪言壮语已毫无“信任”可言,纯粹是拿他开涮取乐,可没想到一个多月之后,各家都买完冬储大白菜的时候,他真把猪运来了,还是一对母子呢。

中国老百姓嘴里常念叨一句俗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话放在现在早该改了,就现在的城市人来说,到是吃了多年的猪肉却从来没见过活猪的大有人在,而且这种现象还呈现出逐渐向低龄化倾向发展的趋势。03年夏天,我带我那美国外甥去官厅水库,回来的路中下起小雨,堵在八达岭高速上了,正巧旁边车道溜过去一辆拉生猪的卡车。他盯着那些畜牲,问我“what is it?”我瞟了一眼,用一本正经的口气说:“dinosaur”。这小子听了,兴奋地在后座上又蹦又跳,“dinosaur,dinosaur!oh,great!”

我姐看的哭笑不得,伸手嗔怪似的拍了我一下,“你这舅舅是咋当的?怎么胡说八道啊。”我说主要责任可不能赖我,中国也好美国也罢,长在城市里的孩子见到的动物屈指可数,以后我们再批评耻笑别人的孤陋寡闻和见识浅薄,应该把那话倒过来——“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