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动手较技歌诀六首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13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动手较技歌诀六首注解点评

站式方圆,探让互掺,顶随相用,逼闪相连。

存乎一心,骗为至关,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题名解】

修炼峨嵋拳法一切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用能制胜”,这是专门为了峨嵋拳法攻防较技而做的“六首”歌诀。到底这六首歌诀中具体都论述了那些内容?只有一首一首的精心阅读,仔细研究,能够以文观法,在以形鉴真,就能得其精旨妙谛矣!下面就一一注解、点评论述之!

【注解】

①、站式方圆,探让互掺,顶随相用,逼闪相连:

双方攻防较技,未接触时的站式要符合六合一体的方正稳健,又要具备劲势圆融通灵万变无拘的能力;而又能具备“听探之良知、闪化无形的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机势;具备即时能“逆力以为揭掀的借力打人”又能“顺从以为进退之四两拨千斤”的相互为用的能力;必须做到“趋避”一致、“逼闪”相连的双控机制能力方能制胜。

②、存乎一心,骗为至关,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或虚招之惊、或实招之取,虚实变化存乎一心;而真实意图不为对方所能察觉方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的有勇而又有谋略,才能达到见境生情、随机应变而用的自然力的能攻防变化万端皆可制胜矣!

【译文】

双方攻防较技,未接触时的站式要符合六合一体的方正稳健,又要具备劲势圆融通灵万变无拘的能力;而又能具备“听探之良知、闪化无形的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机势;具备即时能“逆力以为揭掀的借力打人”又能“顺从以为进退之四两拨千斤”的相互为用的能力;必须做到“趋避”一致、“逼闪”相连的双控机制能力方能制胜。

或虚招之惊、或实招之取,虚实变化存乎一心;而真实意图不为对方所能察觉方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的有勇而又有谋略,才能达到见境生情、随机应变而用的自然力的能攻防变化万端皆可制胜矣!

【点评】

第一首歌诀中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内容,一是“站式方圆,探让互掺”的攻防机制、机制秩序的内容;一是“有勇有谋,变化无端”的攻防机制秩序灵活变通的虚实相间的至用制胜的内容。这两点历代前贤都有所清楚明白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攻防机制的“方圆”变化论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神、气、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浑合一之法身道体,乃通过“静练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劳”的方法。浑合如一之道体“静”,静则无不应。即听探的良知功能极佳,可测知彼之动变分毫不差,较技中有此极佳的听探之良知,可免去许多妄动之劳苦,故“浑之体”以静为用。故曰:以逸待劳。

  元之玄机,即“玄则元”,驭静以动。即以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动中亦静,是说在顺化的动变之过程,亦随时也听探着对方的变化呢。只有以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则自己法身道“体”之正,方能有出奇制胜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体的元之玄的出奇之进退之机,迟速奇正的幻转之妙,全部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即达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运用,便是出于无心。有感而应、应物自然,是修炼出来的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功夫艺境.此存在体内和中枢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机制,精熟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功夫艺境时才能达到因时而变,因力制人的出奇制胜之功夫艺境。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于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的顺随之法的修炼、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运用过程中的积累。只不过这样的用法,达到了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艺境时,就是“出于无心的自然之运用”的功夫艺境了。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三皇圣道所传之法。

  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说“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是指何说!如按“神、气、形”三者的本体而言,则“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灵神”,乃是“圆融”无形无象之体。有论为证:“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乃言全体之神是圆融之体的意思。神不圆融则不灵。内气象天乾,故内气的本体亦是圆融之体;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体自是方正之体。此本于古认识论的“天圆地方”说,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体”而论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此而论之。

  如以用而论。神与意合,神圆意方,内气体圆又自有方之用。外形体方,亦自有圆之用,因坤从乾以显其德。故外形从主于内气。自然可知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合如一之法身道“体”乃外圆内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体方圆变化之妙用了。此乃“万象不出一圆一方。拳之万象亦不出此一圆一方”之论断的精义。

  而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攻防变化之运用,皆本“曲化直发”的法则。曲化者,圆曲走化;直发者,方正直击而发。曲化者为静,从本“体”而论;直发者为动,从至“用”而论。故有“曲直变化”之妙的论说。即“以柔用刚”的方圆变化之法。

  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乃言内气外形“方圆立体”的发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点,此“方圆之立体”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体的方圆,即神、气、形三者浑合为一的道“体”所成之方圆。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也是说自己的道体“法身”之方圆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综合之最佳功能,谓之自然之神。《易》说“神明”,道家言“灵神”。皆是此自身内的综合功能的最佳状态。是通过系统修炼而得之。

  什么是“为无为无不为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之义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皆本“无争之争为争”。即遵依“道”的顺随为法,便是法“无为”的修炼。无不为者,是因物之所为也。即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为法,可达无不为之艺境。

  所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管是以内气、外形来论;还是以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的浑元法立论。或是以听探的良知和顺化的良能相互为用;外柔内刚的“以柔用刚”之二元合一法立论。还是以“动,静动,动”的三元合一法立论。皆以内外的动静互为其根为“伏机”,阴阳迭神其用的。此中阴阳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说的“阴阳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似万物的原始之初,即无形无象之“道”体的状态。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机妙用。又,非有浑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对“浑合之极,元始为尊”句的解说。

  非元之大,无所不能包容,无以显浑合如一之道“体”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所以说:“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如万物原始之初始,即无形无象,无状之状,乃道体本“无”。只有从此“无”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机妙用来。此正是“无生妙有”之精义。有无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从老子所论的“有从无处生”,“无”乃万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法则及其概念的。此乃传统拳学之特点。

  这里要论一论“玄”,何为“玄”?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文中说明:“无有同出,同谓之玄”。此说法表明了什么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说以论之。只好举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个茶杯,当有瓷土时,没有茶杯。当茶杯做成了,无有瓷土了。谁也不会将瓷土叫茶杯;谁也不会将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无茶杯;有了茶杯,无此瓷土。当我们以瓷土做茶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瓷土是由有化无,茶杯是从无到有。故老子说:此两者即“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在这里表明了:“对待世间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要用这种“有无同出”的观点去认识对待,就能把握成功。这样以有无同出的“顺逆”观点认识、看待事物变化的始终过程之法则、规律,是名玄观,研究用玄观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变化始终过程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学问名“玄学”。故知“玄学不玄,认识最全”。

  而《浑元剑经》基本上就是用这个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一切内容的。故知,其之所论,皆是真实的学问,修之可以证验,故是真实。

  玄学的基本观点:修炼皆应起于万物之初始的状态。即“道”体的存在状态。求得万有,再能回归到道体的状态。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静”功法,乃是复归本真于道体存在的状态,再求攻防变化之万有的招法。虽已生万有,然最终修炼还要回到这个道体的存在状态上来。是名“能与道合”。能与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道,初始从无到有,是无中生有的“造化”过程。有到极限,又由有化无,是以有入无的“神化”阶段过程。能修炼到以有入无的境界,便是“无为无不为”的无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应物自然之神明艺境。功到此时,可谓“绝学无忧”矣之绝学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至用之学问,即此也。

虚实相间的“把势”功夫论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明唐顺之论拳》

【阐释】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此文开篇便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之练、用有别。即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有一定之势,内以修炼建立自身内的攻防机体、机制;外以明白攻防招法运用之要领,变换运用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内外双修,以备技艺娴熟精纯而能用于攻防较技之中以致胜。而所修炼的拳势在用于攻防较技时,则随彼意而用之,此乃为定势;应付其千万变化无一定之势。而不失势,即不失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动变平衡、相机而用的攻防之拳势。能作到攻防变化拳势之用而不失势,可谓之“把势”功夫。把势,又名“把式”。把势功夫。就是具有在攻防较技中能通灵至变的功夫,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连”的生生不已的攻防功夫艺境。

在较技攻防的具体实战中,攻防之拳势要有虚、实的区别。即有虚、有实之用,才为攻防变化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功夫艺境。所谓的“惊法者虚”,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虚张声势,惊吓对手的拳势,是虚招、虚手,现名为“引手”。能运用虚招、虚手而对手又不知为虚招、虚手时,才见虚招、虚手之法式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手法。所谓的“实招”,就是拿、打、踢、摔实取而用的招法手。实取之招法乃体现的是攻防技术掌握、运用的功夫艺境,是一个拳手的实际较技攻防制胜的能力。故虚、实拳势相互为用的的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拳手攻防较技实力的综合标准。只有势正招圆,才能见到虚、实手之妙用。

在双方较技攻防的变化中常常存在拳势的“似惊实取,似取实惊”之手发招式的虚实变化之运用。正因为如此才有“拳亦以诈立”的说法,才能使对手不知我之真意为何,不知我的拳势虚实,而我却能虚招拳花一片,实取真打一线来战胜对手。

因为在较技攻防中,我做势为惊法的虚招,对手不防,即时变为实取之势而用之,可立见制胜之效果;我随做势为实取的手法招势,对手有备而防,我及时将实取之招势手法变成虚手虚招而用之,便可保证不失势的状态,以再图进取制胜。由此可知,除自身要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离位的内在攻防机制的功夫外,又要有以听探用顺化的充分运用拳势的虚实招法见境生情随机变化的能力,才能保证“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的“把势”功夫的实施。

拳势攻防的“虚惊实取”之相互为用的方法有如此之妙用,而能掌握虚惊实取相互为用之法并运用的精熟,全凭习拳者自己之用心了。兵家谚语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始致终。

唐顺之先生为了让习拳者明白拳势攻防时的“虚惊实取及其相互为用”之能力如何而得来,又接着论述了修炼、至用的方法、过程、标准。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精:精熟也;不思而得,不期至而至之谓也。虽说手技要精,实乃指自身攻防机体、机制;及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各种攻防招法的应用都要精熟。前人在《交手法》一文中说:“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枢得环中,应变无穷”。这些内容,都是对“技法要精”的具体内容之论述。

“手技欲精”,是广泛而言的。如他人不知的我知,他人不会的我会;他人会的我要精纯,他人知道的我要知道其来龙去脉,这才是“手技欲精”的真意。能做到顺随施手用招,粘走相生,分毫不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可谓之手技精吧!

多:在手技精的基础上要广知多求。谚云:“一方拜师,八方学艺”,就是指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要多知多懂多会和多技多才多艺。如:明白了闪展之法,还要明白趋避、伸缩、开合、束展、进退等多种闪展的技法;具体的攻防招法要多知、多懂、多会、多用,防守方法要知道压、拦、搬、提、分、托、摘、搓、攉等多种技法的应用;攻击要知道直、刺、圈、劈、崩、靠、肘、截横、炮等多种打法的应用;各种攻防招法相互为用的变化能力,达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艺境。总之,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周身一家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攻防功夫具备,才能有无形无穷的攻防变化之运用。此“多”是在攻防“技法精”的基础上而说的。如此,才最有攻防实用的价值。否则,没有技法精纯,攻防招法会的再多,也属于无用。

熟:是指攻防机制、招法的“运用”要纯熟。因为较技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变化,全凭见境生情随机用势,亦不容思虑,思虑则寸步难行。故而前贤认识到这一点,就提示了很多能纯熟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攻防的方法,如:拳不离手,曲不理口;拳脚要常踢耍,算盘要常拨拉等等。所谓熟之用,就是在较技攻防时能够见境生情的顺势而变,随时而用,因势而发,自自然然,顺随为法。但要知道,在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种攻防功夫层次艺境中,又有各自攻防功夫层次艺境的“熟”与“不熟”的区别。所以说:用欲熟,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始至终都要追求的艺境。

騪: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及时到位,恰到好处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疾速”,而此“疾速”的解释应该是“不迟缓”。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动静有序,皆不犯“迟缓”之病;与对手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不犯“迟缓”之病,便是“騪”的概念。故在谈“疾速”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攻防时,亦不是指自己的动变之绝对速度,而是与对手的相对速度而言的,正如诀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解决“速度”的基本法则是:“意在人先,形随其后”,固有痛动速度变化规律可以求得。即你来我往,便是同动的精髓之所在;“退取速则迟,进取迟则速。”乃是同动速变的具体运用方法,这样解释,才是“騪”子所蕴涵的真谛。

如果认为“騪”就是疾速,疾速就是急招快打,急招快打就能胜人,这是片面的认识。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运用的基本概念是“近打远”,不是“快打慢”。否则,就不会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法则了。

古人“騪”的概念,是指相机之动,莫要迟缓。传统拳术攻防变化中的抢机夺势是要有一定速度要求的,也是在“意在人先”的前提下完成的。而这抢机夺势的速度之运用,要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才见功夫、才见效果。通过上述分析,理解前贤论“騪”的运用之含义,知道拆拳用招时“不迟缓”便是了。如果有人认为是“疾速”,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乃是正确地认识。

狠:是“不假”的意思,坚决、果断、不留情面;非凶狠残忍之狠,非狠心之狠。狠,不是快,不是猛,而是动不容情之真也的意思。因为,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稍容情面,用招施手不狠真,人立我跌。一方面言说自身攻防能力,一方面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时该出手就出手,要果断,坚决,不犯犹疑之病。总之,不是发狠心之狠。否则,不会有“和颜悦色真刚毅”之拳诀的说法了。如果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发狠心,必定产生太过之病,反被对手利用而失败的可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乃“资敌屈辱”之过失也。“善战者不武”,就充分的说明了狠不是狠心。在传统拳术较技攻防的实战中也可以体会得到,快速出手用招而又发狠心必然会心浮气躁而头重脚轻、气喘胸闷,时处此种状况,自己已有败相何能言打呢?所以,理解前贤论手搏之道的五法,应以“技精、法多、熟用”三法为根本,只有具备了此三项功夫艺境,才能更好的掌握攻防节奏之快慢,才能更好地运用“虚惊、实取”的虚实变化,才能及时、果断、坚决、不留情面地给对手以狠狠的打击以致胜。

下面我们再看看唐顺之先生又是如何认识此五法的轻重关系的,这对习拳者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唐顺之先生说:两个手技精的拳手一起较技,而攻防招法变化多、攻防技法多的拳手易胜;两个拳手的手技之精,变化之多,攻防技法亦多而相当时,同场较技,是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多而又运用熟练者易胜;而两个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又多而又同样运用熟练的拳手同场较技,出手用招疾敏快捷者易胜。此疾敏快捷者,是指出手用招的切机适度、不犯迟缓而言;同样条件,用招出手坚决、果断而准确的胜。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前贤论拳强调拳术功夫中的手技要精,变化方法、攻防技法要多,运用又要纯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快、速、狠的用法及发挥其应有的攻防制胜之作用。

通过对这两篇引文的精心阅读,得其精旨妙谛!对于 “动手较技歌诀第一首”中 “站式方圆,探让互掺”的攻防机制、机制秩序的内容; “有勇有谋,变化无端”的攻防机制秩序灵活变通的虚实相间的至用制胜” 的诀言之说法的精旨妙义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