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通背拳法十七、顺水推舟 -- 京城马国兴

共:💬4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通背拳法十七、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乃借顺水力而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也,逢敌相斗,如双方竟力不下,或顶头,或正、或争械,自往一方两力相争而力大则胜,如用其法顺水推入借敌之力,为己力,两力合一必胜敌无疑。

练法: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

歌曰:

顺水推舟借敌力,两力合一把敌欺。

勾捉点撞步法快,出其制胜克强敌。

【题名解】

我曾经说过:“拳有万法皆是假,惟有顺随一法真。”体现的是“无争为争”的“无为”法式。正是“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可以时致“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寂感遂通的自动化艺境。看来,通背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内容统统齐备矣!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通备拳”拳种的原因吧!

【注解】

①、顺水推舟乃借顺水力而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也,逢敌相斗,如双方竟力不下,或顶头,或正、或争械,自往一方两力相争而力大则胜,如用其法顺水推入借敌之力,为己力,两力合一必胜敌无疑:

顺水推舟乃凭借顺水力而为人所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为我所用以制胜也。逢敌相互较斗,如双方竟争夺力相持不下,或顶头抗争,或正、或争械,自然往往是两力相争而力大者胜。如果运用其法实施“顺水推舟”的借敌之力为己力,这样两力合一必胜对方无疑矣。这也是“小力打大力”的一个基本法式。

②、练法: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

“顺水推舟”手法的具体修炼方法,就是:左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继而,右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这样左右身法交替互换的修炼纯熟,方能至用

③、顺水推舟借敌力,两力合一把敌欺。勾捉点撞步法快,出其制胜克强敌:

“顺水推舟”的手法凭借对方劲力,对方之劲力和自己实施之劲力的两力合一自然把敌欺骗而制胜了。这就须要实施“勾捉、点撞”的手法及步法疾快,才能出奇制胜克制强劲的对方。

【译文】

顺水推舟乃凭借顺水力而为人所用也。夫拳术乃借敌之力为我所用以制胜也。逢敌相互较斗,如双方竟争夺力相持不下,或顶头抗争,或正、或争械,自然往往是两力相争而力大者胜。如果运用其法实施“顺水推舟”的借敌之力为己力,这样两力合一必胜对方无疑矣。这也是“小力打大力”的一个基本法式。

“顺水推舟”手法的具体修炼方法,就是:左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继而,右疾步三七劲势站式,乃双手并出,成仙鹤舒顶,双手突变勾猛往怀里捋带,下捉,突进前提膝,双手平推之腹、胸或双肋,此势成矣,收势。这样左右身法交替互换的修炼纯熟,方能至用

“顺水推舟”的手法凭借对方劲力,对方之劲力和自己实施之劲力的两力合一自然把敌欺骗而制胜了。这就须要实施“勾捉、点撞”的手法及步法疾快,才能出奇制胜克制强劲的对方。

【点评】

有关“顺水推舟”的身法功夫及其“阴阳逆从,劲形反蓄” 的攻防动变平衡法式的内容,历代前贤亦多有明确清楚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寄奇于偶内 即时用其一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凡势依行,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如果达到了因变亦能顺之而毫不受力,乃是逸以待劳的大成艺境。即以听探用顺化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此乃是“以静制动”的逸以待劳之大成的方法。即以听探的良知之静,以待其动,而能胜之。然胜有两法,一是从之以为进退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此法施之:引之使进,其不敢不进,其进则跌入深渊;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其去则飞跌而出。此乃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用法。一是“逆力以为揭献”的“对法”,对者,以内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即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方能随手奏效将彼抛飞跌扑。这要在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认得准确,方能得心应手。此乃“借力打人”之法。然此两法的实施,皆是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对手的力发之前后,来确定自己的“四两拨千斤”,还是“借力打力”。也就是或从之为进退,还是逆力以为揭献。就这一点,明代俞大猷已经论述得相当明白了。其说:

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歌诀中表明,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用在他力已发之后,则我用柔化之法顺势而发之。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方法,用在他力刚发之前,则我用刚发之法逆其力而发之。

然在施用或“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法,或“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法时,自身都要做到“刚柔相济”,即“以柔用刚”方为得法。即自身内气阳刚,外形阴柔,根据对手攻防之势不同,自身刚柔匹配运用主从先后亦不相同。虽然总的法则:“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以刚济柔,以柔济刚”不变。即“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往,我以刚逼”的法则不变。然在双方较技的攻防往来变化中。自己的刚柔之相济的匹配运用,也自有不同。即处理攻防的具体刚柔匹配相济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对手攻来,我以阳刚之内劲承接其势。而我阴柔之外形必须柔走方能化解其攻势。乃“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我已化解其攻势,乘机攻击对手,必以阴柔之外形直取其空隙之处,要有阳刚之内劲的催逼方可奏效,将对手击出跌翻。乃“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上述乃经文“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髓妙义。

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是说内劲猝然刚发之中,要有阴柔之外形以配合;外形阴柔和缓的变化中蕴含着内劲的刚发之势。此正是讲的内气、外形的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之势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能够做到“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方为坚”的“虚实相需,内外一贯”之精髓妙义的。

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内气、外形相互匹配而用,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则会在屈伸、吞吐、开合、趋避、闪展、伸缩等具体方法中,做到外形的屈、吞、合、避、闪、缩等退守中,而有内气的伸、吐、开、趋、展的进击之用。反之亦然。此乃“让,中不让”的具体之实施。内气纯阳,独立而不改,为奇;外形具筋劲、骨力为二、为阴、为偶。自身内外,奇一为君,偶二为臣民。此乃自身的“寄奇于偶内”。是为体。然于用的“寄奇于偶内”应这样理解。从之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乃两法,此二法为偶。然用时必见景生情而只能即用一法,此一法者为奇。而即时选用的一法,寄托在四两拨千斤和借力打人的两法之中。故将此归为“寄奇于偶内”来说明了。此即阐明了“一而二、二而一”的精髓之妙义了。自有体、用之两解。

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此经文未从“虚实”立论明解虚实之体、用,而此处又以虚实来论攻防之精髓妙义。其实,经文中的“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这段论述已然暗中表明传统手战之道中的虚实体、用之精髓妙义了。只不过初习者不易明了而已。今简单解释如下:

普通人的身体,外形僵拙,此为实;内气不足,此为虚。拳经云:“补短截长”。《易筋经》言;为虚为实者,易之。即指经修炼后的虚实颠倒,才能致用。补短,即内功修炼内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切实的存在。此为内气实诚;截长,即外功修炼外形的伸筋拔骨、柔弱无骨,去其僵拙,转化通灵,外形空灵。此为外形虚化。此即本经文中所说的“精气神内三宝浑化合一之清,内劲也;筋骨皮外三宝浑化合一之宁,外形也”。内气、外形经内外修炼,虚实转化后,再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知道了内气、外形的虚实转化后的内容了,便好理解此句有关“虚实”的论述了。也就明白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了。

外形空灵虚中,而充填此外形空虚之中的是内气,内气为实。然内气之虚实,又有讲究:内气曰实,但以虚为用。故外形空虚之中的填实内气,不见实象,反见虚空、虚无。此即“实而又虚”之本义。如从内气而言,内气在外形内,名为“实中”,充实内气,即虚化内气,内气虚化,是内气更充实的现象。此即“实中虚而更实”之本义。尚有一解:即以虚实言外形内气之匹配之用。其体乃柔外刚中之象。虚化外形就是实中之内气之用。实中之内气就是充实外形之用。如以劲形反蓄而论,虚实相需,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乃双控动变之伏机,则内外一而贯之了。此乃体、用一致之论述。《易筋经》云:“为虚为实者皆可易之”,即指此“气、形”之“体、用”的内容尔。

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由于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劲形反蓄,确立了内气为君主、外形为臣民仆从。即内主外从的关系。本自就有双控伏机待动的机势。

传统手战之道虽说顺随为法,对敌当前,不拒之来,当以引法为先。即引敌来至被击之所在。此乃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之上法。要能引之使来。其不敢不来,是为善用引法者。能引敌来,必以利诱之,而让敌不知为用引,尚也。引之使来,来到所引之地,必有伏兵击之,方能胜之。如能引之使来,不能伏兵击之,恐有引狼入室为患,资助敌人之弊病。然引法之用有三:“半引半进,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即引即进”。以引为进,乃内气、外形,阴阳一齐并用,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此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非内气、外形,阴阳合德,即“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能心机一动手即到,快莫快于此。即引到之位,虚拢诱诈,只在一转,将敌跌翻,此即“伏机”之用。此正是“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的本义尔。直言以柔用刚之机制的运用。此虚拢是引,诱之使进,侧伏着一转,此乃诈也。一转者,伏机之势也,此侧伏引诈之机,外形又看不出来,是涵于无形之中完成的。也正是拳诀所云:“静则无漏其机;动则不见其迹”的精义。换句话说:听探的良知则不会漏掉战胜对手之机势的;顺化之良能也不会见到猝发对手之形态的,因其内动不令人知。其机涵于无形之中。此论精妙至极,一揭传统手战之道的以柔用刚之技法的妙用之真谛!何能如此而至用?

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双方较技,神窥其势,意觇其隙,神意圆满,心机只在觉知,故能意在人先,形随其后。任其变化,随其猝变用诈,自凭听探之良知,便可察觉其攻守之虚实,虽后其所发,但必能先机而至。故能时时处处以静逸劳,以静制动,稳操胜卷。如以本经文所言: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乃听探之良知,意在人先之觉也。此乃强调了传统手战之道的首要功夫在“觉知”。而神之圆照能力的体现在“觉”中。觉知,包括“眼见、耳听、触觉”及其经验积累的先见之明。寂,神处于此中之意思。点透了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综合功能效应。关于这一点,《少林拳经》中有言:

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此歌诀中的“心在何处力随往”一句,就点明了“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之精髓妙义了。如从广义上说,在传统手战之道的论述中“心”和“神”似乎是同意语,故通用之。

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此句论述,言语简单,但分几层意境。蓄发之前,就有蓄之前的发,发之前的蓄,此乃自身的蓄发互根之意。如果是:“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双控机制,则自身同时就是蓄中有发,发中有蓄,蓄发同时存在。如以左右论,左发则右蓄,右发则左蓄。此乃天地一橐钥,人身一橐钥,天人合一论的机制。亦以柔用刚之机制。

继发于已发之候。此言“已发”和“继发”的关系。而此“发”字,含有“蓄、发”的双重意思。而“候”字,这里有“后”的意思。即“继发”的蓄发之势,是在已发出的蓄发势之后而发出的。以自身而言,上手势就是继发招的预备势。以双方攻防而言,继对手已发之势而发势。

随发于将发之形。此言“随发”和“将发”的关系。随发,是随后要发的意思,这是对己而言;如以双方攻防而言,是随其后要发的意思。将发,一指己将发之形;一指对手将发之形。以己而论:随后要发的形,在自己将发之形中产生。以双方而论:我随后要发的形,是根于对手将要发的形中产生。

而此段论述说明了“以柔用刚之顺随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即形无形、意无意,形无形即真形,意无意是真意。真形真意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形和意。即忽然有敌来击,心中并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所用之形和意,即真形真意。我之形意随彼之形意而生。乃真形意。即“真柔刚”也。

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必须以顺随为法,极至心中空空洞洞,圆照之神,寂于觉里,从容中道,方能寂感遂通。施招用手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乃听探之良知,无漏其机,顺化之良能,不见其迹。“以柔用刚”之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乎其技,方能对敌无隙。此乃浑元功法之证验所以然者也。论述到此,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精髓,阐发得可谓淋漓尽致了。只有依此深造,方能对敌无隙,可达神化之功,可登神明艺境。

精心通读这篇引文所论述的炼用精义,对于“顺水推舟”的攻防手法凭借对方劲力以制胜的理法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