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通背拳法十七、顺水推舟 -- 京城马国兴

共:💬4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通背拳法·化击手·注解点评二

唐顺之论拳

明唐顺之论拳曰: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阐释】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此文开篇便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之练、用有别。即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有一定之势,内以修炼建立自身内的攻防机体、机制;外以明白攻防招法运用之要领,变换运用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内外双修,以备技艺娴熟精纯而能用于攻防较技之中以致胜。而所修炼的拳势在用于攻防较技时,则随彼意而用之,此乃为定势;应付其千万变化无一定之势。而不失势,即不失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动变平衡、相机而用的攻防之拳势。能作到攻防变化拳势之用而不失势,可谓之“把势”功夫。把势,又名“把式”。把势功夫。就是具有在攻防较技中能通灵至变的功夫,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连”的生生不已的攻防功夫艺境。

在较技攻防的具体实战中,攻防之拳势要有虚、实的区别。即有虚、有实之用,才为攻防变化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功夫艺境。所谓的“惊法者虚”,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虚张声势,惊吓对手的拳势,是虚招、虚手,现名为“引手”。能运用虚招、虚手而对手又不知为虚招、虚手时,才见虚招、虚手之法式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手法。所谓的“实招”,就是拿、打、踢、摔实取而用的招法手。实取之招法乃体现的是攻防技术掌握、运用的功夫艺境,是一个拳手的实际较技攻防制胜的能力。故虚、实拳势相互为用的的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拳手攻防较技实力的综合标准。只有势正招圆,才能见到虚、实手之妙用。

在双方较技攻防的变化中常常存在拳势的“似惊实取,似取实惊”之手发招式的虚实变化之运用。正因为如此才有“拳亦以诈立”的说法,才能使对手不知我之真意为何,不知我的拳势虚实,而我却能虚招拳花一片,实取真打一线来战胜对手。

因为在较技攻防中,我做势为惊法的虚招,对手不防,即时变为实取之势而用之,可立见制胜之效果;我随做势为实取的手法招势,对手有备而防,我及时将实取之招势手法变成虚手虚招而用之,便可保证不失势的状态,以再图进取制胜。由此可知,除自身要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离位的内在攻防机制的功夫外,又要有以听探用顺化的充分运用拳势的虚实招法见境生情随机变化的能力,才能保证“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的“把势”功夫的实施。

拳势攻防的“虚惊实取”之相互为用的方法有如此之妙用,而能掌握虚惊实取相互为用之法并运用的精熟,全凭习拳者自己之用心了。兵家谚语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始致终。

唐顺之先生为了让习拳者明白拳势攻防时的“虚惊实取及其相互为用”之能力如何而得来,又接着论述了修炼、至用的方法、过程、标准。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精:精熟也;不思而得,不期至而至之谓也。虽说手技要精,实乃指自身攻防机体、机制;及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各种攻防招法的应用都要精熟。前人在《交手法》一文中说:“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枢得环中,应变无穷”。这些内容,都是对“技法要精”的具体内容之论述。

“手技欲精”,是广泛而言的。如他人不知的我知,他人不会的我会;他人会的我要精纯,他人知道的我要知道其来龙去脉,这才是“手技欲精”的真意。能做到顺随施手用招,粘走相生,分毫不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可谓之手技精吧!

多:在手技精的基础上要广知多求。谚云:“一方拜师,八方学艺”,就是指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要多知多懂多会和多技多才多艺。如:明白了闪展之法,还要明白趋避、伸缩、开合、束展、进退等多种闪展的技法;具体的攻防招法要多知、多懂、多会、多用,防守方法要知道压、拦、搬、提、分、托、摘、搓、攉等多种技法的应用;攻击要知道直、刺、圈、劈、崩、靠、肘、截横、炮等多种打法的应用;各种攻防招法相互为用的变化能力,达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艺境。总之,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周身一家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攻防功夫具备,才能有无形无穷的攻防变化之运用。此“多”是在攻防“技法精”的基础上而说的。如此,才最有攻防实用的价值。否则,没有技法精纯,攻防招法会的再多,也属于无用。

熟:是指攻防机制、招法的“运用”要纯熟。因为较技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变化,全凭见境生情随机用势,亦不容思虑,思虑则寸步难行。故而前贤认识到这一点,就提示了很多能纯熟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攻防的方法,如:拳不离手,曲不理口;拳脚要常踢耍,算盘要常拨拉等等。所谓熟之用,就是在较技攻防时能够见境生情的顺势而变,随时而用,因势而发,自自然然,顺随为法。但要知道,在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种攻防功夫层次艺境中,又有各自攻防功夫层次艺境的“熟”与“不熟”的区别。所以说:用欲熟,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始至终都要追求的艺境。

騪: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及时到位,恰到好处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疾速”,而此“疾速”的解释应该是“不迟缓”。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动静有序,皆不犯“迟缓”之病;与对手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不犯“迟缓”之病,便是“騪”的概念。故在谈“疾速”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攻防时,亦不是指自己的动变之绝对速度,而是与对手的相对速度而言的,正如诀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解决“速度”的基本法则是:“意在人先,形随其后”,固有痛动速度变化规律可以求得。即你来我往,便是同动的精髓之所在;“退取速则迟,进取迟则速。”乃是同动速变的具体运用方法,这样解释,才是“騪”子所蕴涵的真谛。

如果认为“騪”就是疾速,疾速就是急招快打,急招快打就能胜人,这是片面的认识。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运用的基本概念是“近打远”,不是“快打慢”。否则,就不会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法则了。

古人“騪”的概念,是指相机之动,莫要迟缓。传统拳术攻防变化中的抢机夺势是要有一定速度要求的,也是在“意在人先”的前提下完成的。而这抢机夺势的速度之运用,要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才见功夫、才见效果。通过上述分析,理解前贤论“騪”的运用之含义,知道拆拳用招时“不迟缓”便是了。如果有人认为是“疾速”,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乃是正确地认识。

狠:是“不假”的意思,坚决、果断、不留情面;非凶狠残忍之狠,非狠心之狠。狠,不是快,不是猛,而是动不容情之真也的意思。因为,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稍容情面,用招施手不狠真,人立我跌。一方面言说自身攻防能力,一方面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时该出手就出手,要果断,坚决,不犯犹疑之病。总之,不是发狠心之狠。否则,不会有“和颜悦色真刚毅”之拳诀的说法了。如果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发狠心,必定产生太过之病,反被对手利用而失败的可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乃“资敌屈辱”之过失也。“善战者不武”,就充分的说明了狠不是狠心。在传统拳术较技攻防的实战中也可以体会得到,快速出手用招而又发狠心必然会心浮气躁而头重脚轻、气喘胸闷,时处此种状况,自己已有败相何能言打呢?所以,理解前贤论手搏之道的五法,应以“技精、法多、熟用”三法为根本,只有具备了此三项功夫艺境,才能更好的掌握攻防节奏之快慢,才能更好地运用“虚惊、实取”的虚实变化,才能及时、果断、坚决、不留情面地给对手以狠狠的打击以致胜。

下面我们再看看唐顺之先生又是如何认识此五法的轻重关系的,这对习拳者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唐顺之先生说:两个手技精的拳手一起较技,而攻防招法变化多、攻防技法多的拳手易胜;两个拳手的手技之精,变化之多,攻防技法亦多而相当时,同场较技,是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多而又运用熟练者易胜;而两个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又多而又同样运用熟练的拳手同场较技,出手用招疾敏快捷者易胜。此疾敏快捷者,是指出手用招的切机适度、不犯迟缓而言;同样条件,用招出手坚决、果断而准确的胜。

精心通读这两篇引文所论述的炼用精义,对于“化击手”攻防手法的“以巧胜拙”之法式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