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动手较技歌诀六首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13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峨嵋拳歌诀第五首点评三

拳势攻防有时也体现在往复打法之运用上,即重复运用一招的打一打二之法式,乃不二法门。再有就是起势之打,也要有落势之打的心机和机制;落势之打,也要有起势之打的心机和机制。此谓之“伏机”机制。有了伏击攻防机制,起落之势便可随时应机相互随之跌出而用。运用时一定要身手齐到,才是真正有攻防效果的施手用招的法式。各种身法,如纵横、进退、闪展、趋避、伸缩、吞吐、旋转等等,皆如是法,非但指起落一法,而以起落一法而论诸法之运用的基本法式。

剪打、望眉斩手、反背掌,运用起来犹如猛虎搜山之势不可阻挡。起手疾如闪电,对手不及合眸;打下如迅雷劈物,对手应击而跌,不及防守;翻手风云覆手雨,闪电雷鸣齐交加,什么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诸种攻防招法之运用,起手时要三心相对,落点时要三尖相照,才能气形合一而具有攻防之威力。

不动如书生清静自在,行招用手似龙腾虎跃,这就是攻防拳势动静的法则。而用招时,远不发手打,打上也无效果,反而容易让对手利用,乘势而发招用手,于己不利。双手长短护心旁,对方右手向我左侧击来,我左手起起而应之;对方左手向我右侧击来,我右手起而应之,此为快捷的取势用法。当对手已置身前,远点就上手击打,近了便用肘法击之;腿法亦如是,远了起脚踢,近了便提膝击之。如果是对手敢于贴身,上有肩靠抖搜,下有胯靠崩炸。拳之较技,远近招法之用宜应全知而又精熟,是明“全体大用”之方法。

虽说攻防用招表面看来是拳打脚踢,实际上,从头顶至脚底,由内至外,一气贯串,全由“心”把定总势之动静,审人度势,应手对战,宁要一丝之进取,莫要一丝之停断;高手用招,能叫对手长思进攻,因为卖了破绽,已经设下擒敌之埋伏机关了;莫教对手有一点停止进攻的打算,这才是好手的功夫艺境。即后人总结曰:“引之使进,其不敢不进;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内劲一发,对手犹如摧枯拉朽一般飞跌而出”。各种攻防招法的运用,内虽然有意而用,但用时却不见形之所动,才能出招用手击败对手,而对手却不知我如何发招,此乃上乘用招的妙法。如出手用招带形、带象,对手已知在先,定会应招拆解,甚至利用我之形势而击败我。

巧取对手,须要审视照顾好地形,为我所用,为对手设置陷阱。如我在上风势头,对手在下凤势头,则我高彼低,我易守易攻,而对手则难守难攻。地形利用的好,手法还要疾如风,足要轻灵敏捷,步法走动如猫之行走;心要放得正,则心机灵敏,自然能先知内外一切变化;眼要聚精会神,则眼精明,自然能洞察对手的拳势之短长,揣摩其动作的意图;再有手足齐到的用招之身法,肯定能战胜对手了。若是手到脚不到,自身游移抽扯,牵制吊挂,形势必然散乱,就是击中对手也没有效果,这是因为没有得到发人的真传妙法。手到脚也到,打人便如拔草一样容易,故有“落步成招”的口诀,八卦掌的“打人全凭步来转,站住便是落地花”,也是手脚齐到的说法。

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必定有落点,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并当心,脑后一掌夺真魂,此都是拼命打法之落点位置,进击必取之地。知所击之位,前打一丈不为远了,因有横直纵步可助发拳之威势,距离全凭步法齐,其理也在此;近打祗在一寸间,因有贴身靠打、腹肋靠打,则距离也就不为近了。知道方法了,发拳用招身法一动要如墙倒崩塌之势,整体射出,威力才猛。落脚时犹如大树栽根,才能稳健,有利于劲从足下起以助拳之威势,易见效果。手起如炮直冲到位,即直发者节贵短,所谓不钻不翻,一寸为先。身要如灵蛇一般:击尾则首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而首尾皆相应。只有形体柔弱无骨,似水之流,方能做到。可见,心意拳交手诀,句句言打之精妙,而“身要如灵蛇”一句,更如画龙点睛一般,将传统拳法对身法形态的基本要求,表达的淋漓尽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于此处领悟心意拳法的精旨妙谛,可入门上道,而不误入歧途矣!由此可知,交手法所言皆是在身形如灵蛇一般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才是领悟拳之精妙的入手之处。

传统拳法攻防,打前要顾及到后面,知道向前攻打进击的诸种法式,也要知道后退防守的诸法之运用,此全凭自身圆机活法中“伏机”之法的实施得当,才能运用的有效。必须腿动快似奔马疾蹄,步法才能转变疾速;手臂又要动速如风,才能确保打前顾后,进退攻防自如。也就是:“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腰如摆柳,腿似疾风”的身法功夫,才能保证瞻前顾后,进攻退守运用自如。

要想达到上述各种攻防招法运用之精妙的艺境,在平时操练时,要面前无人似有人的空操空练,全在心思意想自身内的攻防机制的建立及如何正确运作,各种攻防招法的如何运用;体悟自身攻防机制及各种招法攻防变化之方法、准则、规矩、规律,熟之则技艺必精,然后功有所成。故而在与人交手较技时能够达到面前有人似无人之艺境,不为对手的身体形态、精神气势所动,自能左右逢源,有隙而进击,无隙则自退,势如行云流水,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明速,能胜而不武。正所谓“成竹在胸”者也!“练时面前无人似有人,用时面前有人似无人”。这两句诀言,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难所言及,而真能道出其中玄机者,凤毛麟角!(如欲知其中练用玄机者,请观拙著《龙涎集“练时面前无人似有人,用时面前有人似无人”精义解》一文)

在实战较技时,起前手发人必要后手紧催;起前脚进步,后脚要紧跟而进,打人长身之势就在此中产生。面前对方来手,不见其手,自己一手或拦或压、或搬或捋、或搂或採,另一手照对方要害就发手;胸前对方来肘,同样如法炮制,对手无不迎击而落败,这就是以定用手的法式。另一方面,自己行招用手攻防变化,致使对方不可见之,胸前藏肘、用肘,亦令对方不可见之。因为不用不知,用便有手有肘,随机变化顺势而用之,其不知有之的缘故尔!拳谚云:“拳打两不知”,就是言说此用招法则、艺境的。

动手较技,性命攸关,胜败相系,必见高低,起手用招,讲究实效。故起手发招莫向非要害打,要向对手要害部位用招发手。为讲究实际效果,故前人总结有:“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的口诀。(所谓要害部位,非要命部位。乃指“跌落点对就成功”的对方之“力背”部位。)

传统拳术出手用招讲求连而不断,活似车轮,拳势如风行,起落似浪翻,着人如火作焰。所谓“手起足要落,足起手要落”,就是后人总结的“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左手起为虚,左足落为实,乃上手动而下足随之;配合右手落为实,右手起为虚,合为“形”的手足四象之虚实协调。左手落为实,左足起为虚,是下足动而上手随之;相配合左手落为实,左足起为虚,亦是手足上下相随的四象变化法则。这就是两仪之攻防的用法出招,必根于四象变化的法则而出之。为什么只言“手起足落,足落手起”,而不说“手落足起,足起手落”呢?因为交手法所论,皆是实手发招的发劲放人之法;对于化解的方法,则含蓄其中而又在口传身授中论明,故文字中只论攻手法之用而已。

在较技时,心要占先机、先知、先行蓄势带变,此乃对手无不被我主宰,是立于不败而能胜人的先决条件。意要胜人,是说交手较技不能气馁,因为胜人之制的关键在于气势旺盛,这是前贤早已定论的,即“两军相遇勇者胜”;“积气则神威势猛”。拳打脚踢下乘拳,是说单纯的拳脚相加,势单力薄。如果拳打脚踢齐相加是在身攻的状态下完成的,便是周身一家的功夫之体现,乃真攻防功夫也!步载身手而进,凡以定用手、以重击中之诸法的实施,一定步要过人,才能有“站其位,拔其根”的催人立跌之效用,而自己有“过人之步”法为保护,可不自失。此法微妙,能用与不能用,艺境高低即分;效与不效,施出胜败立见。由此可知,拳之发与心意、身、步全体动静变化顺序及全体到位是分不开的,论说时文字连篇,运用时一瞬而过。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能于此四法中明之,攻防艺境升华指日可待矣!

前腿似跏,后腿似添,乃描述步法的前脚微内横,膝踝垂直;后腿与前脚平行顺脚,后足根蹬劲,后腿劲意崩直的“弓箭步”法。首要仰起,即收颌、百会领而顶起,莫要低头,因为低头则神塌身懒而涣散;胸要现起,即胸部自然舒展,以利内气之入扶,如腰曲背驼凹胸,身必不直,下盘弓箭步没有着落。而将胸要现起理解为挺胸则不对了。挺胸必气结在胸腔前部,动转不方便、不灵活,久之必弩胸结气,气不能入丹田中而身浮无根;腰要长起,腰下松沉下泛,腰上拔背而起,腰要竖直,腰助攻击手法则气可催手!因为腰为一身上下动转变化之枢纽,长腰则上下一气贯通,长起,非硬挺;“丹田要运气”一句,将前后文一气贯串。上边言形架,舒展松静为主,有利于气沉丹田,又利于丹田之气贯通全身。形架站好,自顶至足还要一气相贯通,即“精神贯注于空隙之骨节间”。

自古有论:“两兵相遇勇者胜”。习拳较技,胆颤心寒,如何能取胜呢?此乃不战自败;习武练拳,胆壮包身,心细如发,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此乃精神不衰之相。惟此,似嫌不足。还要能战,技艺精熟;还要善战,察言观色,便能审敌料事如神。如口吐狂言,言过其实,必外强中干之人;色厉声嚎,眉蹙而面严,此必暴戾之人,出手用招必然心狠手恶;身形魁梧,必是仗力势猛之人;外形朴实,神态安详,动作敏捷,丹田气足,语言不卑不亢,此乃身怀绝技之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于人较技,能察言观色,已识人者,必于动手较技之中防人在先,之所以无败,因其善知人矣!谁说习拳练艺只是打拳而已,前贤有言:“拳术体万物而不遗”。

传统拳术攻防较技有先动手和后动手之分别。能先动手者,成竹在胸,起手上步攻其必救之所,对手还招用势,顺随其势以击之,其必败;或上手就攻其要害之所,不容对手变势还招,迎击而败。此乃久经较技杀场之上等攻防技艺。上手进步一击必中,神手矣!后动者,待对手出招用手,顺其势上手用招一击而能胜对手者,亦为上等攻防手法艺境之人。然而先动与后动两者比较而言,先动者为师父,后动者为弟子,两者之艺境高低,前贤早有明论。然要说明的是:先动而上手进步用招,并非生打硬要之说法,亦是顺随用招为法则。因其技高一筹,善于察言观色,未动之前,料及对手之全身弊病在于何处,出手用招迅雷不及掩耳,动于无形如风行之势,一击不中,二击疾出,必是顺势随机而发,哪有不中之理。此先动之法,也是贯彻“要想伤人,必定借人力”的法则而行之。此上法之先动、借法之后动与前面所论“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是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上法、借法;先动、后动之用,如以先动的上手法、后动的上手法来论述,静以待动,乃后动的上手法;那先动的上手法是后文强调的用手先动的方法。此法也是借对手之势而用招的。前面说的“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乃言静以待动的上法是后动的上法。而此文说的是防人的先动之机势也是对手已露动势迹象而出之,故此,“先动为师”的说法,夜函静以待动有上法的艺境在内。一句话概括,即意在人先。能意在人先者,是为先动;不能意在人先者,是为后动。故先动者为师,后动者为弟,此言不谬!

动手较技,能进者易胜,能退者不败!前贤之明论。后人对于进退已有口诀:“进半步赢人,退半步不输”。平时练艺多思考进法,则必能精通进击法,也要精通退守法。但在动手较技中,能教一思进,莫要一思退,乃指闪展、趋避、腾挪、吞吐、伸缩等法中,“中”应与展趋腾吐伸诸法随而进之,是为思进不思退之法,后人总结为“让,中不让”。

虽然能明进退之法,但在进退诸法之中,上中下、根中梢三节各处的占位落点要不偏不倚、不先不后、无过不及,内劲、外形阴阳刚柔之势均匀,即形用半,劲用对五,中土不离位,不多亦不少,恰当却好。同时还要做到鼻尖、手尖、足尖的三尖相照,血、骨、筋、肉四梢要齐发,即发欲冲冠,舌抵前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才能发挥自身最佳功能,俗称整劲或劲整。用拳能达此艺境,实施“以定用手,以重击中”的方法就颇具威猛之势,克敌制胜就可轻而易举了。这是一种功夫艺境,非力大猛快所能比。

在传统拳术攻防较技中,明白了天地人三才、上中下三节的道理;明白了根中梢三节的“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的动变机制;明白了顺发时,中节不逆根节,梢节不逆中节;逆收时,中节不逆梢节,根节不逆中节;明白了天地人三才部位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相合的机制等内容和各种拳势的攻防之用法,就可以达到心不贪、意不歉的势正招圆、圆机活法、伏机待动之艺境,就能使各种攻防招法的起落进退有无穷的变化。

每个攻防招法都是手法、身法、步法按照“三才”、“三节”、“三极”机制回旋往复而成的“立体九宫”式拳势,即“三圆同心”所成之拳势,总要一心为主宰。

一心者,在全身乃言“本心”,即理心、道心;在身形,乃虚中;在四肢,腰为手足上下相随之中心;在内气,丹田为内气上升、下降、外涨、内渺、左旋、右转之中心;头为诸阳之首,内藏元神,一身内气、外形合一而用之中心。虚中,下有精户,中有丹田气海,上有神舍,本是人身动静变化之中枢;肚脐到命门穴为顺轴;两胯尖上之连线为横轴。这样,虚中之竖轴、横轴、顺轴,三轴连结之点,是名“天枢”,又名“太极之点”。谚云:“冬至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传统拳术中此“天枢”又名“天心”;而在传统拳术中,灵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化合一之拳势的内在机制,即法身道体,是为“心”,又名“中枢”。这就是 “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中 体用一元的说法。有了此“心”为主宰,便能统一自身内外五行合一而用,就能运使自身中内气、外形合一而有拳势的束收、展放等各种攻防拳式招法之至用。每天都要时时操练演示,早晨的露水功夫和晚上的熬灯油功夫,即为“朝夕”功夫。

传统拳术攻防功夫的修炼,一开始盘招打势时,都是很生疏的,这时要勉励自己,坚持时日,便会熟而生巧,巧便得妙,妙心通神,神明便得自然之道。前贤有云:“习拳练武,持之以恒,便有圣功之获。”就是这个道理。然而,通观现今习拳练武之人,能作到此者,万不及一也,故艺能大成者,凤毛麟角,实不为怪。

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通篇所论交手的方法、准则、规矩、规律,乃诚心之所言,字字如珠玑,句句明至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逐字逐句通篇精心阅读细心品味,自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修炼、建体、至用之真谛;自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自达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上乘之虚灵妙境。拳学一道,千古圣传,吾岂敢虚语妄言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