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内功歌诀阐释·序 -- 京城马国兴

共:💬11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传统拳术中“玄”字的精义解

常观《武魂》杂志,每见有人著文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真实功夫之学问,并非“玄学”、“伪科学”等等。每见此种论理文章,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实在是著此种文章之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玄”未解其精义,故而望文生意,揣测而论之。故有将此“玄”字之精义详细解说论明之必要。

  如果将传统拳术中的“隔空打人,隔山打牛,百步凌空掌”等等,按外行人理解的说法认识,此乃不切实际的瞎说,视为伪科学的糟粕,认为是“玄说”,这乃无可非议。但这种“玄说”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玄观”、“玄学”之内容。我这里只是证明传统文化中的“玄观”、“玄学”的科学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通行本之论述

  上段论述是老子首次提出人们用“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掌握事物发展演化的始终、过程,及成功的要领。充分体现了此乃以自然事物演化生成的法则、规矩、规律为人而至用的科学的方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是如此之科学的方法。老子《道德经》中的全部内容,由始至终贯串着用“玄观”的方法进行了全部的阐述和论断。旨在告诉人们这个方法的实用性。此乃传统文化中的“玄学”之确立。故老子的“玄学”是科学的。这是基本事实。而后来违背老子“玄学”宗旨的所谓之“玄学”,则是背离了老子“玄学”的正道。将此所谓的“玄学”视为伪科学,乃是正确的。我如何这样说呢?自然有此中之道理,为证明老子所确立之“玄学”的科学性,现在逐步分析、展开“玄”字所含之精义,以解老子“玄观”、“玄学”的科学性,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即是真实功夫。又是老子“玄学”宗旨在武门拳学中的具体体现,即老子“玄学”宗旨贯串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始终、过程中,须臾之不相离也,拳道本一也。

  老子提出,并确立“玄”的的基本概念时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同出者何?异名者何?异名者,一名“有”,一名“无”。同出者何?亦是“有、无”也。此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无名,天地之始”。此句体现了老子提出“道”源的命题,道是无形无象的“无”的状态存在着,但此“无”是一种“有”的存在,只是觉知不到其存在,此即“无中之妙有”的“道”了。天地的生成来源于道,天地有“天之象,地之形”。此乃“无名,天地之始”的“无中生有”之一意,又是有形有象之天地,来源于无形无象之道。即“有从无处生”之一意尔。第二层意思是:“有乃万物之母,说明有形有象之物的演化时,有化无,无生有”。“有化无和无生有”是同时出自同一个物事的演化过程之始终。将此物事的演化过程,始、终,因果本末统称为“玄”。在这个演化过程及始终,出现了原来有的物事转化为“无”了;原来无的物事转化而为“有”了。这就是老子提出的一切物事皆是“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道”的演化法则、规矩、规律,将此名之为“玄”。其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玄观”的方法的科学性之表明。用“玄观”的方法研究一切物事的学问是“玄学”。老子的“玄学”观认为,自然界的演化是这个法则、规矩、规律,并称为自然法则、规律。人的生命活动的法则、规律亦是如此,人做任何事物也是符合“道”的这个自然法则、规律,就是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始终、过程,也同样依此自然法则、规律。即“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客观事实。针对这一客观事实,举例说明,则更易明之。

  如:用磁土制作磁碗。当有磁土时,只有磁土,没有磁碗;当制成磁碗时,只见磁碗,不名磁土。此乃从磁土之始,磁碗之终,即从始终两端来看“有化无,无生有”的。如果再从有磁土之始,制做磁碗的整个流水工艺过程,到磁碗做成之终,这样一个完整的始终工艺流水过程来观察:如果从磁土来说,乃是从有化无的过程;如果从磁碗来讲,乃是从无生有的过程。此有无相生“顺逆重叠”的观察一个完整的物事演化过程。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的精义。老子观察到这一“道”的演化是自然界万物生成毁灭存在的法则、规矩、规律,故定名为“玄”,实为简易尔。那用这种方法观察问题,是名“玄观”。以“玄观”的方法研究一切问题的学问,名为“玄学”。《道德经》就是这门学问的经典著作,老子在经中阐述了“道、天、地、王、人”的方方面面。此乃“玄学”之存在是无可质疑的了。故《道德经》可又名“玄经”。故古有“通玄经”一书可证之。

  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作何解释呢?这里,老子继“玄”的概念之确立,又提出了事物演化之始终、过程的内外协调统一的复杂性之一面,是深入研究事物方法的结果之论点。即一个简单物事演化到另一个简单物事的始终、过程,不单纯是外形象的“有化无,无生有”的一个“玄”的过程,而是在“有化无”中也存在着“有化无,无生有”的现象;同时“无生有”中亦存在着“有化无,无生有”的现象。这个命题,就是《易经》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老子称此为“玄之又玄”,也可理解为“玄中又玄”。“众妙之门”。妙者,体也,即任何事物的存在瞬间形态皆可称为“体”,而各种物事之体皆是从“玄之又玄”这样的法则之门中演化而来。门者,出入之道路也。这就是老子最初的道之“有、无”说,即“玄学”的灵魂内容。也可称为“道观”吧!

  针对上述之阐释,我们再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中来认识,简单的说是这样的:先单从至用时的攻防招法看,上一招演化到下一招的始终,这一过程,上一招乃从有化无,而下一招从无生有。有上一招时,没有下一招;有下一招时,不见了上一招。此乃从始、终两端来看的。如从上一招之始到下一招之终的全过程看,上一招从有化无而下一招从无到有,这就是“有无同出,同谓之玄”的精义妙旨。这是单从外见的攻防招法上看到的“玄”。

  如果考虑攻防招法的变化之内主外从的因素再从外形招法合观之。则内因中的“神、意、气”亦同时存在上一招的神、意、气之所在处从有化无,而下一招的神、意、气之所在处从无生有。将始终全过程观之,亦是“玄”的现象。而此内外之“玄”的同时存在,又是内主外从的关系,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我们再从“听探的良知”运用“顺化的良能”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施招用手较技时的基本法则,就是“以静用动,以静治动,以静制动”的“玄学”观点之产物。来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以静用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此乃较技应用的法则,则主从分明矣!

  以静治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治理自身顺化之能力即机动应变能力。此自练的法则。

  以静制动:就是以听探之良知,知彼之虚实。其虚则借力打之;其实则四两拨千斤。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乃“以静用动”法则的基础上,针对听探的彼之虚实所施之顺应变化的具体方法亦不相同。乃机动能力之体现。

  以上“以静用动,以静治动,以静制动”三项内容,充分体现了“无静不成动”的“动静之机”至用的法则。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精义。

  然而“以静用动”为基本较技法则的基础上,又有“动中亦静”之方法为用。即顺化的过程中随时也在听探着,以便随时调整顺化的方式方法。推理而知,“静中亦动”之方法自然存焉!这样,攻防较技的“动静之机”乃是“动静如一”的存在。而这个存在也正是符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演化法则、规律的。换句话说就是“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一而存在着。听探的方法中有顺化,顺化的方法中有听探,合而言之亦是“玄之又玄”之精义。

  我这样简单的分析了“玄”字之精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含义,及老子《道德经》中所反映的“玄观”“玄学”的内容,其是科学的。可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问;是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武学拳门的具体结晶;是中华民族历代武学拳家智慧的产物;乃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故认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老子《道德经》之“玄学”内容中学问,本没有错,这是从哲学上精确的科学的认知。用老子《道德经》的理法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可以达到“拳道合一”之境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又可证验《道德经》之理法的正确性。

  故现时代的习传统拳术攻防之者,莫要谈“玄”变色,应当虚下心来研究,明白老子所言“玄”之精义,以为已用。否则,不知“玄”之精义,妄加否定,定会让方家笑之。我这里只就老子《道德经》中之“玄”的精义而言的。提出与同好相商榷。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寓所

2002年12月03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