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对唯物主义的批判——拒斥所谓的【不言自明】 -- 涉雪之狐

共:💬93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性格的分析可以结束了。

其实如果你能始终保持这个态度,即使在你认为别人冒犯了你的时候,那么你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很多时候,口舌之争实在是无谓的浪费。那几个回帖的哥们儿,也是值得挖掘的。。。。。。建议而已。

说说【猫脚】和【猫】的判断问题。

我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类比,的确粗糙得可以,以至于让你理解错了我想表达的意义。

我现在把例子的表达换一换,但还是那只猫。

我的眼睛,看到的是——颜色,但我的眼睛无法判断——那是【猫】的颜色。

我的耳朵,听到的是——声音,但我的耳朵无法判断——那是【猫】的声音

我的皮肤,触摸到的是——柔软或毛茸茸的触感,但我的皮肤无法判断——那是【猫】的质感。

我的舌头......算了,估计也没人用舌头去舔......我也不吃“龙虎斗”(喜欢猫,才拿猫做例子)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是有另外的理解过程。但是我不能确定,我的过程与你提到的是否实际上是一样的。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认知过程不是先验的认为有一个“猫”存在。设想第一个见到猫的人类,他会怎么理解?他脑子里并没有所谓“猫”这个概念。他只会认为,有这么一个“东西”,就是所谓“存在”吧,具有如下特征:毛茸茸、花纹、外形、尖牙利爪、气味、叫声等等。当这个概念建立之后,在反过来按照这些特征去判别以后见到的另一个“存在”是否与前面见到的那个是同一类“存在”。这涉及到分类的学科,实际上生物学分类是走了很多弯路,直到19世纪才初步形成我们现在的状态。而任何分类学的进展,都有可能导致“猫”的定义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把感觉材料整合为观念的时候,不应该擅自加入任何没有感知到的元素进去。即使为了表述方便,加入了这些元素,也要时刻记得这些元素是平白加入的。所以分类学的任何一个进展,都有可能导致猫的概念发生变化。

但是这里确实有一个先验的东西。我不知道我这个“先验”用的对不对。就是说,这个人必须认为世界是可认知的。也就是说,他感知到的那些特征,包括视觉、听觉和嗅觉,是从一个客观存在发出的信号,而我们的感官正确的(在某种公差之内)感知了这些信号。这就有两个前提,一是客观存在,二是我们的感官对这个客观实在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我来说,第一点是基本前提,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第二点是可以用实验验证的。其实一个“黑客帝国”就说的很明白了。说起来,我们无法证实或证伪,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一个Matrix,还是“客观存在”。但是我选择后者,是一种实用性的考虑。因为如果选择前者,我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条理或许不很清楚,讨论而已。

至于你说到的“神话”,其实我理解就是“抽象”的过程吧?我总觉得,那些纠缠于抽象与实体之间差别的人,都不是搞物理研究的。实际上,从物理上来说,任何一个度量都是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误差的。对这个误差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度量的过程。在物理世界里,只有“数”,没有“类”。所有的“类”都是理论,有待证伪。这还没有包括对误差的讨论。

这些问题总是能把人的脑子搅个天昏地暗。不过偶尔想想,也是脑子体操了。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