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就曹操墓的真实性与天地一沙鸥商讨 -- 方解石
不碎碎唸了,來看圖吧。
20091231_1.jpg
赫然發現照片裡有串大概是銅製的鏈條,以那年代看,保存狀態還真詭異的好。
那塊石牌字體風格不同,石牌數量不多,會需要用到不同的師傅來寫嗎?
不知道這是如何分工的,寫的人和雕刻的人是同一位? 或者是先由能寫的寫上,再由石匠去刻鑽?
現在很搞笑的情況出來了。
直到目前為止,親身參與挖掘、研究工作的單位、學者所公布的判定墓主為曹操的證據並不直接,也不充分。
然而,一堆所謂的學者、專家、網民們所提出的,甚麼石牌刻字不是漢隸風格、沒有防盜機關、瑪瑙、珍珠不算薄葬、沒有墓誌銘、七十二疑塚...之類的質疑,也都不知所云。
這就是把需要嚴謹論證的東西倉促拿出來示諸大眾的後果。
有些質疑確實要好好面對,但有些質疑真的很離譜,卻會影響視聽;底下,試舉幾條:
首先,有人質疑認為石牌像是倉庫的說明牌。我覺得這麼說就得解釋:
1.拿出作為倉庫說明牌的實際例證。
2.解釋為甚麼單位容量這類變動性描述會刻在永久性石牌上,難道是神仙方?
3.黃豆二升、刀尺一,是天差地遠的物件,怎樣的倉庫會把食衣住行的物件這麼集中存放。
4.既然是倉庫說明牌,那為何會在墓室尋獲這類東西(其中除了少數幾件由盜墓賊手上繳獲外,五十幾件都是現場尋獲)。
5.如果確有墓室裡卻有倉庫存在,為何沒有發現對應的儲藏空間或容器?
6.甚麼樣性質的倉庫會就個別物件均存放極少數量 (黃豆兩升),而物件種類卻如此之多? 此外,如此少的數量為何還需要說明牌?(儲物間堆雜貨就從沒需要說明牌的)
遣册(或稱赗方)在那期的貴族墓穴並不乏見,在此並非孤例,差異只是載體材質的不同而已。(禮記曲禮:書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門。書方即被解作遣冊,這東西是有文字與考古二重證據支持的)
再來,要求DNA比對的。先別說能不能從骨骸上有效提取(殷商考古研究曾經有成功提取前例);就說要怎樣確定曹操後人在哪裡就是件難事。需知道在悠久的一千八百多年裡,收養、過繼、冒姓、歸化的情況不少,不知道要多少的樣本才能確認? 我認為,如果進行DNA比對,可能會找曹操最近的直系前後,比方已挖掘出的曹操先人曹嵩(祖父曹騰的墓也已挖掘出,只是史載他與曹嵩是收養關係。當時的曹氏宗族墓群已在安徽亳州找到)。
其三,質疑說曹操從來不稱魏武王的,請看看三國志記載。
三國志 魏志 武帝紀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如果要追究,武王謚號是死後才給,怎麼墓葬裡會出現? 這樣的質疑,在前面那段記載其實也給了一個有待商榷的答案: 陳壽先提了"謚曰武王",才接著寫"二月丁卯,葬高陵",所以"武王"謚號完全有可能在二月丁卯下葬前刻上去。
三國志 魏志 文帝紀
(黃初)元年
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
(黃初)元年
乙卯,冊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
(黃初)元年
相國歆、太尉詡、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當是之時,四海蕩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胄...
(黃初)元年
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有沒有? 是武王,不是武帝、武宗、武仔哦!
其四,質疑非漢隸風格的,應圖文並茂的拿出道理來,說明東漢末年漢隸有哪些特點,那些石牌上的字又有哪些明確不屬於漢隸寫法? 這年頭要取信大眾,資訊就要攤在陽光下,甚麼權威光環都沒用的。(往後的帖子我會拿出同時期的碑帖讓大家比對)
其五,認為墓室規格和物件與薄葬要求不符;我覺得這個很籠統,而且很難科學論證。薄葬應該到甚麼程度又沒具體規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尤其過慣榮華富貴的人在喪盡乎哀的心意下。雖然質疑的不錯,可惜沒有辦法科學檢驗、論證的觀點,通常是沒有研究價值的。
我們看看專家說法:
曾經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東周秦漢陵寢制度研究”的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南韓河,從兩漢喪葬制度的變遷解釋了曹操的薄葬。
他說,從西漢到東漢的帝陵葬制,有明顯的不同。西漢帝陵一般有4條墓道,到東漢時期就變為一條墓道;西漢的封土堆多為覆鬥形,東漢多為圓形;西漢墓的材質以木為主,東漢以石材為主,規格高的墓裏常有大塊方磚鋪地,高陵裏的鋪地磚邊長也達到90公分;西漢墓多有大批隨葬品,到了東漢末年,隨葬品就由隨葬品變為了“明器”。這個墓不管從規格、形制、隨葬品來講,達到了王侯級並符合東漢晚期的特點。
南韓河認為,由於東漢末期戰亂頻繁,厚葬的情況有了很大轉變,國家的財力空虛;民眾也較窮,盜墓非常盛行,所以薄葬漸漸興起。曹操公開提倡薄葬也就不難理解了,他開啟的這種薄葬之風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
郝本性也告訴記者,這次墓中出土的250多件文物,絕大多數都是非常小的器物,小陶俑僅有十幾公分高,也很粗糙,墓中也沒有壁畫,肯定是薄葬。
其六,正史沒有記載有送到鄴城安葬的過程。
事實上,史料確有記載由洛陽送葬到鄴城的過程,往後的帖子會提到。
其七,"歷史記載合葬高陵的僅有卞氏一人,而該墓中卻出現了兩具女性屍骨,據說年紀還不大,可見絕非卞氏,那麼卞氏去哪了?" 前面的文章已經告訴大家了,古代合葬並不就是一種可能,也有可能同塋異穴,甚至不合陵的。因為史料這樣寫著,佐以考古證據的正反例古今都有,因此最好明確的找到史料證據再來反駁。
其八,為何沒墓碑與墓誌銘。這點我找到一則專家說法提供各位參考(其實仔細想想,真的那些時代的陵墓好像沒聽說有帶著墓碑就明明白白的寫著某某某的)
“曹操所在的時期就不應該有墓誌,”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郝本性說,“我們不能用後代的理念看待曹操的時代。”
他介紹說,西漢到東漢年間的葬制,一般情況下以墓前立碑說明墓主人身份。但到魏晉時期,又嚴禁在墓前立碑,因而才出現將小型墓碑埋入墓中的情況,這雖是墓誌的雛形,但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墓誌。真正在墓中設墓誌並形成墓葬定制,是在北魏以後。
“曹操高陵的年代屬於東漢末年,正好處在廢除墓碑、墓誌還沒有出現的過渡時期,”郝本性說,“加上曹操掌權後禁碑,主張薄葬,因此曹操高陵沒有墓誌是正常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沒有找到曹操高陵有墓誌的記載。”
其九,質疑黃豆二升的"黃豆"是民國時期的稱呼。
請翻翻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東漢時期著作,找找黃豆的記載。提出這樣的質疑,應該明確的說出證據(正證和反證皆可)。
其十,"常所用"是現代用語,不應出現在石牌上。
網路上有人找到三國志裡裴松之註引江表傳裡的記載,裡頭就出現常所用,而且語法相同,都是[主格人稱代名詞]+常所用+[名詞],而且,在"常所用"後並沒有接上結構助詞(如"之"),看來江表傳的作者也認為這樣的語法很通順:
權把其臂,因流涕交連,字之曰:“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吳之功臣,孤當與卿同榮辱,等休戚。幼平意快為之,勿以寒門自退也。”即敕以己常所用禦幘青縑蓋賜之。坐罷,住駕,使泰以兵馬導從出,鳴鼓角作鼓吹。
其十一,魏武王是否另有其人
為了找出其他可能,在網路上甚至有人連冉閔都搬出來了,質疑到這地步豈不是耍無賴? 拋了一個議題給不知不解的公眾,卻不拿出冉閔曾經稱作魏武王的史料證據。冉閔建國號魏(中國歷史上有沒幾個"魏"),短短兩年,西元352年8月就被俘送龍城(今遼寧朝陽市)斬首,這八百公里的直線距離,怎麼把他的遺體搬運到鄴城西郊? 而當時他的諡號武悼天王,也是當年12月才定下的,就算"悼天"兩字全拿掉,就作"魏武王",這墓室內的器物也得12月以後才完成。更何況,依公布出來的墓室裡男性骨骸約略年齡,也跟正值年輕的冉閔不相合的...(關於冉閔年齡的推斷請參見百度百科,網友在裡頭的推斷在史料不全的情況下,雖然有限,但是合理的)
如果不是冉魏(說實在,他的地望最近),中國還有幾個魏,可以拿出來說事? 是有三個,也都集中在魏晉南北朝:
(戰國時期的魏就算了,裡頭的東西都不對)這些魏,在當時都稱作"魏",前頭冠上東西南北後的都是後人以資區別用的。連同前面的冉魏一同說:
冉魏: 西元350~352 統治範圍包括鄴城, 冉閔就定都在這裡;只是短短的兩年都在戰亂,有效統治範圍可能不大...想想一個短壽的地方軍閥能有多大面積土地。冉閔在當時和周邊的五胡搞得很僵,大家都只一廂情願地看到他戰功,卻忽略了他征而不服的窘境,冉魏算是一個在北方胡人勢力裡的漢人統治集團,所以這個統治集團用以抗衡當時入主中元的北方民族的資源就是民族凝聚力,這對於當時處在底層的廣大漢族或是那些漢族既得利益者是有一定說服力的,只可惜這個政治資本在冉閔還沒站穩之前就被提領完了(如果冉魏因此而穩定下來的話,會不會朝種族淨化政策發展呢? 懸念呀)。
至於,以下的三個魏都不是漢族的,而且也不是魯潛墓誌裡提到的那個魏武帝,因為魯潛墓誌寫著墓主死在後趙建武十一年(西元345年),墓誌裡提到的魏武帝只能是早於這個年份的。來看看剩下的可能名單:
北魏(又稱元魏、後魏): 西元 386~557 統治範圍也包括今天的河南安陽,而且諡號有個武字的不少(如果武悼天王都可說成武王的話..)
至少有宣武、太武、武懷、武穆、孝武。只可惜,這些恐怕都很難入選,因為北魏的王陵葬墓群已經在山西大同找到了。
東魏:西元534年~550年 統制範圍也包括今天的河南安陽。可惜沒出過武字號的皇帝。
西魏:西元535年~557年,和東魏對立,所以鄴城一帶沒他的份。但有個"孝武",這位孝武正是北魏的孝武,說來話長,自己翻資治通鑑吧。
另外,有人認為東魏後期的權臣高歡,其子高洋在其死後篡位建國號齊,在此之前,高歡的武帝諡號神武帝,是否可能沿用魏,成為另一個"魏武"帝,關於這點實在很麻煩!因為如果依這樣的理解方式,重新看曹魏故事,那曹操就頂多稱作"漢武王"了。最後,如果那些石牌確實出於此墓,那碑刻漢用隸,北魏用楷這點也應該留心的。從慣用字體看,曹魏時期剛好來到了一個檢查點,在那個時期儘管有鍾繇的楷書留下,但楷體是尚未通行的,要晚到司馬炎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楷書才會盛行起來。所以如果是曹操之後的魏武王,應該也只能是楷書體字(即真書),而不是漢隸了。北魏、東魏、西魏都已經是使用真書了。
以目前的爭議來看,最重要的就是精確的給予定年(定年手段不只一種),只有證據確實的認定這座墓裡頭的一切都屬於東漢末年,依我們現代所掌握的歷史資料,這魏武王稱號就可以塵埃落定了;我相信在這次專家召開記者會之前,這些份內事應該已經做過了。
其十二,曹魏時期還有哪些人葬在高陵或鄴城一帶?
目前就我知道的有曹操、卞皇后,還有早夭的曹沖。
曹丕的甄后原本也葬在鄴城,後來因為魏明帝(甄后的兒子)認為地勢低濕,所以遷葬他處了。原葬地不好,看來不跟高陵是一處的。
其他人,我得再翻翻書,這方面要縮小範圍的話,就要找在曹魏鄴城時期去世的皇親國戚、功勳大臣(還可以再排除那些到國赴任的);因為再晚些,等曹丕遷都洛陽後,都是葬在首陽陵附近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关于曹操墓 2 方解石 字3991 2010-01-07 06:34:06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2) 1 方解石 字14795 2010-01-07 06:34:47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三) 方解石 字3310 2010-01-07 06:35:52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4)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5) 方解石 字8470 2010-01-07 06:37:48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6) 方解石 字4015 2010-01-07 06:38:30
🙂【文摘】新闻大家谈:如果曹操墓就是骗局 这局要怎么做 方解石 字41 2010-01-07 06:10:01
🙂【文摘】安阳曹操墓证据确凿,质疑者纯属外行 方解石 字99 2010-01-07 06: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