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七章 虽远必诛(五) -- 阳光不锈

共:💬36 🌺23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九章 风声水起(三)

不客观的规律

朝正月大典年年举行,元寿二年的大典与往年却大不相同。这次大典创造了几个大会纪录让人难以忘怀。

这是第一个汉朝皇帝不欢迎与会匈奴单于的大典。皇帝刘欣的心情是十分矛盾,既不想由于破坏汉匈关系成为千古罪人,更不想由于接待单于成为科学实验的白老鼠;

这是第一个匈奴单于与乌孙大昆弥同时与会的大典。想必这二位在很多其他场合都有过接触,在长安会面肯定是空前,但愿不是绝后;

这是第一个与会匈奴人员超过五百人的大会。这一次单于带了一个五百人的朝觐队伍,远远超出了以前的规模。更多的匈奴人见识到了大城市的风采,感受到了领袖的关怀;

这是汉朝准备礼物最多的一次盛典,单单是为单于带来的五百人就得准备一个巨型的礼单;会议之后,匈奴人将最少带走丝绸三万匹,棉絮三万斤;

这是一个有最年轻首辅参加的大典,汉哀帝的小朋友董贤已经于下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被晋封为大司马、卫将军,时年二十二岁,成为最年轻的首辅。有这样一位贤人与会,连匈奴的单于都为汉朝感到高兴;

这是有史以来安保措施最严格的大典。为了保证汉哀帝的安全,大会加强了安保措施, 由于怀疑单于具有望门克皇帝的特异功能,从草原来的单于受到了特别的关照;

这是第一个匈奴单于遭到歧视的大典。对于在与会过程中遭到的不公平对待,单于感到非常的委屈与挫折;

这是第一个送客使团遭到救济的大典。会后,汉哀帝比照当年礼遇呼韩邪单于的规格,派出中郎将韩况护送单于出塞。由于路途遥远,准备不充分,回程的伙食没有着落,是单于慷慨伸出援助之手。就是这样韩况一行也在草原上多呆了五十多天才回来,让家里人担心死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一次即将载入史册的大会,也是西汉皇帝最后的盛宴。表面的风光无法掩盖内心的惶恐,有一年多了,哀帝一直是在傍徨中度过的。

元寿元年春发生了日食。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大事,一定要交待清楚,必须由人负责。满朝文武都在找坏人,矛头不是指向自己的亲戚,就是直指自己的最爱:董贤。有些不讲究的甚至把哀帝自己也牵扯进去,找来找去坏人很可能就是哀帝自己。不得已哀帝辞退了一些人,以安抚人心;请回来一些人,找回来几位赋闲在家的老臣,既方便请示机宜,也装装门面。

没想到刚刚假借傅太后的遗诏给董贤增加点封地,也不多,就是新增加了三个侯国,结果就被时任丞相的王嘉打了回头。咋说都不行,没办法哀帝使出强硬手段,找个理由把王嘉关到监狱里。结果王嘉就没出来,是呕血而亡。随后把孔光安排到丞相位置上,看谁还敢多说话。

现在董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甚至对于皇位继承人,哀帝也有全新的想法。哀帝的计划很高尚,自己要学帝尧择“贤”而立。

元寿二年送走单于之后,又发生了日食。这一次哀帝没有机会再调查了。也许是巧合吧,一语中畿。汉哀帝在元寿二年接见了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之后不久,也辞世而去。

胡汉三又回来了

哀帝英年早逝没有后裔。政局将发生巨变,未来十几年的主角王莽在那里哪?王莽已经于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返回了长安。元寿元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份,春天发生了日食。以此为契机几位老臣被重新起复,王莽也以陪伴太皇太后为由被召回了长安。

自从回到郡国之后,王莽是闭门谢客,十分低调。可是越低调人们越想知道他的事情,象王莽这样的一个政治明星很难脱离狗仔队的贴身紧逼。一个偶然发生的悲剧使王莽更加声名远扬。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做了一件坏事,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杀了一个奴婢。这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虽然不是很容易遮掩起来,找个替罪羊还是较比容易的。最起码也能找一个急性心脏病、急性脑血栓的毛病,花点钱也就解决了。但是王莽没有这么做,而是严令王获自杀谢罪。

王莽这么绝情,首先体现了王莽的一贯作风。对这种坏人坏事王莽是历来痛恨不已,执法不循私情;一方面也怕政敌抓住此事不放,至整个家族于死地。现在整个王氏家族什么都没有了,除了长乐宫的太皇太后,就剩下王莽的虚名了。这样做对王氏父子是残酷了一些,但是政治斗争从来都是如此。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

总之,哀帝被来自全国各地为王莽喊冤的控诉信压倒了,舆论重新把王莽送回了长安。虽然工作只是陪伴太皇太后,回到权力中心可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哀帝驾崩了。太皇太后是雷厉风行,立即驾临未央宫、控制住传国玉玺,然后与大司马董贤商量哀帝的丧事怎么办。董贤真是一个老实孩子,老实地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于是在太皇太后的建议之下,王莽回到领导岗位也就顺理成章了。没有王莽也许真就连哀帝的追悼会都开不了。

看起来咋折腾都没用,关键还是看谁活得长,健康是硬道理。

王莽可不是来主持追悼会的,很快王莽就控制了党、政、军大权,尤其是把军队抓在了手里。董贤吗,已经是过去时了。

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东山再起的王莽与往日有了些许的变化。虽然还是那样彬彬有礼、还是那样礼贤下士,但是眉宇之间多了一份杀气。这次短暂的退休生活使王莽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此前王莽的行为出于他的本性,出于他对儒学的信仰,出于他对名声的追求,现在王莽更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苦心经营名声为什么。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追求自己的信仰,甚至保证自己的身家安全,权力是必不可少地。

发现它,得到它,牢牢地掌握它。

很快王莽形成了自己的班底,文有甄丰、甄邯、刘秀,武有王舜、王邑、孙建,举贤任能,自然是亲者上,仇者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该废的废,该撤的撤,该贬的贬;死了地,也要挖出来重新埋,礼不能废。

当然王莽同学做事不会急猴猴地不顾影响,对上太皇太后还是要哄开心了地;对下还是要以诚信示人,舆论是一定要小心引导地。至于皇帝还是选个年轻的好,年轻有为嘛!同年,中山王刘衍继皇帝位,时年九岁。 这就是汉平帝。平者,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也。

理想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益州的土著向朝廷贡献了一支白色的山鸡。每每在历史的关头总会出现这样的所谓祥瑞。有的是巧合,有的就是人为做出来的。这次是王莽暗示他们做的。正月里王莽就把这个祥瑞供奉到了宗庙里。

天降祥瑞这是表示王莽辅政有方,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一轮劝进的风潮。比照萧何的前例,群臣建议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风范。

天下四安,降此祥瑞,又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上靠太皇太后领导有方,下有同志们支持,还是把高官厚禄留给同志们吧。王莽建议还是先封孔光、王舜等四人。这四人很快都被封为侯爵,食邑一万户到几千户不等。只封下面的人,不封王莽,下面的谁好意思接受?

于是太皇太后下诏封王莽为安汉公,食邑两万八千户。一番推辞之后王莽接受了爵位,坚决谢绝了两万八千户的食邑。一再建议把这些土地分给更需要的同志。土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无比重要,皇亲国戚无不以聚敛土地为能事。看看现在的房市就可以理解一二,小小蜗居寄托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王莽一次性谢绝这么多土地的确与众不同。那些饱受土地兼并之苦的中小地主、无地贫民简直就把王莽当成了神。

王莽不仅谢绝封赏给自己的土地,还主动带头捐出自己的土地给农业部长作为赈济灾民之用。元始二年天下大旱,王莽主动捐出钱百万、田三十顷作为赈灾之用,可以看出王莽确实没有多少私田。领导都带头了,王公贵族们也不得不跟进,不跟进就是政治上不正确了。

不仅如此,还在长安城中建设了廉价屋,供无家可归者居住。长安城里不光有豪宅广厦,也得有贫民百姓一席之地。自此以后,每遇到水灾、旱灾,王莽都吃素以示与天下同甘苦。老百姓都照顾到了,当官的、侯爷、刘氏宗亲,这些主要人物王莽当然也不会忘记,运用各种手段发钱、发地,让全国人民都高兴。

这些举措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大不相同。是为名吗?也是也不是。客观上确实为王莽赢得了好名声。但要说王莽仅仅为博个好名声,却有些偏颇。现在地位有了,权力有了,按照有些人的想法,也没必要再维护名声了,该享受享受了。

王莽同学还有追求。还要什么?理想!王莽同学是有理想的,敢为天下先,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理解不了是你的境界没有王莽同学高。不能妄度君子之腹。

对于王莽的独角戏难道就没有人出来干预一下。对于可能的挑战者,王莽早有防范。新君登基之后,按照母以子贵的前例,平帝的母亲卫氏也应该迁居到长安。即使不被封为皇太后,年幼的皇帝也需要母亲的照顾。

为了不让尊号之争重演,王莽没有体现出任何一点人文关怀,平帝的母亲被禁止入宫,当然平帝的娘家亲戚也在禁止之列。

任何有可能挑战自己权威的都在王莽的黑名单上,即使是自己的叔叔也不例外。王莽的亲叔叔红阳侯王立虽然已经退休在家,没有任何公职了,按理说不能对王莽有任何威胁,但是毕竟是长辈,他的话不听有违孝道;听,又可能碍手碍脚,所以王立不得不离开长安,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享福。

太皇太后哪?老了,已经七、八十岁了,早已厌倦了政治纷争,即使如此也必须哄高兴了。要让老太太高兴,感受到今非昔比,感受到王莽的丰功伟业。王莽采取了超常规的手段。派人暗示匈奴单于派遣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入宫来陪伴太皇太后,当然工资待遇从优。这样的事单于有什么不答应的,举手之劳,何况还有赏赐。

看起来王莽很威风,单于很乖、很听话,有求必应。可是随后传来的两件事却给人以截然相反的感受。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