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共:💬556 🌺119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也许有一点,但更多的是你误解黄老的文章

我觉得我们先明确一下用词比较好,否则的话确实很可能误会。

首先,当我们讨论已经风化掉进长江的岩石,经过水流的冲击变碎变小这个过程的时候,我觉得这跟地质没啥关系(虽然这是沉积岩形成的第一个步骤,但我们显然看不到这批沉积岩了)。这些碎到急流能够带走这个程度,但还没有被磨碎成悬沙的石头(在水利界,这大小有个界限),我觉得是我们称为卵石(推移质)的东西。这也是黄老测算的对象。

其次,那些变成卵石的岩石是怎么来的,这算是地质问题。

黄老试图在“四、长江的地质史概述”中说明的问题既包括了岩石的成因,也包括了卵石的形成。

你说的卵石成因

卵石是河流沿岸岩石风化崩塌,破碎的岩石落入河里,在水流和石块之间互相摩擦的作用下,棱角被磨圆而形成的。这是地学界公认的结论
说的是第一件事。

而黄老说的

卵石是从水成岩断层裂缝中喷出的溶浆凝结成后经长期滚动而成形的。它们可从流域各处喷出,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
其实说了两件事,先是溶浆凝结成岩石,然后岩石变成卵石。岩石变成卵石这一过程,黄老只用了“滚动”一词来非常简略的解释了,但我没有看出来他说的“滚动”与你说的成因有什么本质区别。

你在主贴里紧接着“卵石成因”这段说“黄万里设想的卵石形成机理是完全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因此我只能认为你是对他的前半句话,即“从水成岩断层裂缝中喷出的溶浆凝结成”而言的了。

形成卵石的岩石当然不仅仅来自于喷出岩,但黄老说“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他在这里没有排除喷出岩又变成变质岩或者沉积岩的可能性,相反,他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第二,既然你同意“河流沿岸岩石可以是三种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任何一种。卵石来自哪种岩石,取决于河流经过的岩层是哪种岩石”,即卵石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岩石,那么,你说“根据卵石形成的机理,长江卵石只能在下切河段生成”岂不是很奇怪的结论?

长江沿途大部分地区都不缺岩石,这个事实大家都能观察到,“河流沿岸岩石风化崩塌”也不会仅限于下切河段。于是沿岸各处的石头都可以变成卵石,这样的话岂不是正如黄老所说,卵石较均匀分布?当然,把卵石磨圆了,磨得更小这个任务大概还是得下切河段更能胜任,但不圆不小的卵石还是卵石啊。

第三第四第五,你说“他完全忽略卵石变沙的过程,是因为他在长江沿岸见到过各种尺寸的卵石,甚至下游的反而比上游的大,因此假设卵石在搬运过程中没有尺寸的变化,这显然也是错误的”。这是误解。黄老没有忽视石头的磨损成悬沙这个现象,但他认为这一现象与他讨论的卵石无关。他认为尺寸各异的关键原因是“由于地质史上地层的升降和地形的演变,卵石曾多次东西来往运移。运移过程虽使卵石磨损减小,但因其起源地点和运移方向多经变化,不一定是上游山区的较大,下游平坦地区的较小”。至于这块石头是不是史前的,根本不重要,他也没有提及。“史前卵石”不是黄老进行流域面积估算的依据,他的依据是卵石“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

为了方便起见,下面再把黄老地质史部分的结论贴一遍,避免误解。同时把他进行估算的相关依据用蓝色加亮显示一下。

从上述长江地质历史和河床演变过程,便可明确下列事实:

(1)卵石是漫铺在长江上游广阔的流域内的,当然在干支流和溪沟里较为集中,岸坡及丘陵上容易落到溪沟里,故较少。

(2)卵石是从水成岩断层裂缝中喷出的溶浆凝结成后经长期滚动而成形的。它们可从流域各处喷出,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

(3)这些卵石在河槽岩基上组成覆盖层。下层的粗大些,上层的细小些。两边滩地上洪水过后留有较大的卵石,河中深水处可流动着较小的卵石。这些卵石便是组成河床的河床质。卵石间夹有些从沟两岸塌下的粗沙。

(4)由于地质史上地层的升降和地形的演变,卵石曾多次东西来往运移。

运移过程虽使卵石磨损减小,但因其起源地点和运移方向多经变化,不一定是上游山区的较大,下游平坦地区的较小

(5)岩基水成岩经风化后,再被径流冲入河里,成为悬沙,其量很大。大

多为细粒,可以一泻千里,不沉河底。这就是水土流失,是下游洪积平原的原料。它们不参与造床,在筑坝后库内流缓处沉积。部分随流出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