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子》论道:道可道 -- 老平
(八卦生成图)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体相为“惚恍”虚无,但“惚恍”之中 “有物”,能够生出宇宙万物,因此“道”的功用为“生”。“道”是如何生万物的呢?
《老子》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可以说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观,后世对其含义众说纷纭,主要分歧在于对 “一”、“二”、“三”的理解,其中可以分为下面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一”、“二”、“三”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表示万物的生成是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一”是指“道”,“二”是指天和地,“三”是天、地、人;第三种观点认为,“道”是指形而上的 “无”,“一”是指形而上的“有”,“二”是指前面的 “无”和 “有”,“三”是指“二”生出形而下的“无”和 “有”。
上述观点都不为本文所采纳,本文认同的是第四种观点:“道”不等同于“一”,“一”是指“太极”也叫“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二气以及由它们混化而成的和气。
之所以采用第四种观点,理由有三:其一,前面三种观点对宇宙生成的解释不清楚;其二,这种观点得到了《易系辞》的呼应;其三,它得到了后世道家修炼实践的印证。这里主要谈第二个理由。《易系辞》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文字上不难看出,它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那么这两者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呢?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也有相同的说法。因此可以认为《易系辞》是出自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之手。而据史料记载,孔子的年纪小于老子,并曾二度学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道:“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书中还记载了孔子对老子的赞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因此有理由认为,孔子的上述观点可能来自老子,至少可以认为是受到老子的影响。
从这一点出发,会得出先秦道家和儒家有着相同的宇宙生成观,即道家和儒家的理论源头是相通的,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吗?不是。儒学到了宋朝发展为理学,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文章的开篇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显然,这一说法就是《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注脚,只不过是把“易”改称为“无极”而已。
据史书记载,周敦颐的“太极图”来自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宋史儒林传》说:“震(朱震)经学深醇,有《汉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虽然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道家著作《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和“二五至精图”密切相关则是难以否认的。
综上所述,由于道儒两家具有相同的宇宙生成观,而且老子与孔子又有师生之谊。因此,当我们难以从《老子》一书本身得出“道生一”这段话的含义时,参照《易系辞》的相关说法就显得可能而且必要。结合老子和孔子的话来看,《老子》这段话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分别是:“道”、“一”、“二”、“三”、“万物”。其内涵如下:
“道”与“易”是一个层次,后世儒家又称为无极。它是宇宙的根本,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是不生不灭的,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它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生成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
“一”指太极,汉朝以后也叫元气。汉朝道家著作《太平经》写道:“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又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写道:“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可以赋予万物生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元气是指宇宙的一个物质层次,不能与人体内的元气画等号。另外,元气与“道”对万物来说好像相似,其实不尽相同。元气是从“道”衍化而来,其体性较之“道”更具体,它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
“二”指两仪,也叫阴阳。这个阴阳不是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属性,而是指从元气衍化而来的阴阳二气,是属于一种无形的物态。它不同于太极醇和未分的状态,而是阳气动而流行,阴气静而凝聚,阴阳二气互为依附,互相转化。所以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写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三”指四象,也指由阴阳二气和由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这一说法的依据就来自《老子》四十二章的另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是涌摇、激荡的意思。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和气,进而生成万物。反过来说,万物都含有阴气、阳气、和气。这样一来“三”岂不是与四象矛盾吗?不矛盾。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就气而言,太阴、太阳即阴阳二气,少阴、少阳则是阴阳二气的和合,故名为四象,实指三气(参照上图)。
另外,这个“三”也是形成万物的三个基本要素------形、气、质。道家著作《列子天瑞》写道:“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对于有形物质来说,阳气,也就是太阳之气,它是“气之始”;阴气,也就是太阴之气,它是“形之始”;和气,也就是少阴和少阳之气,它是“质之始”。这三者混而未分,称为“浑沦”,它能够生出万物。万物与八卦相对应,“三生万物”就是“四象生八卦”。
根据上述分析,老子把宇宙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其中前四个都属于“形而上”的层次,后一个才属于“形而下”的层次。这些层次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有无相生”。如果站在“万物”的立场来看,“三”是一种“无”,“三生万物”就是“无中生有”。如果站在“三”的立场来看,“二”以上的层次都是一种“无”,“三”是一种“有”,而“二生三”也是一种“无中生有”。由于老子是以“道”立论的,所以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写得这里,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重无形而轻有形。西方文化对有形物质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研究,而中国古人却把无形物质进行了细分,把各式各样的有形物质简单地归类为一个“万物”层次。西方文化重视寻找有形物质的变化规律,而中国古人更重视“有”“无”之间的转化。这到底是中国文化落后呢,还是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老平 2010-9-12)
附《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老子》的几个版本 4 老平 字2422 2010-09-19 08:30:42
🙂《老子》说道:道法自然 3 老平 字3250 2010-09-17 06:39:03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3 墨里荀 字74 2010-09-17 07:17:22
🙂《老子》说道:道生一
🙂《老子》论道:是谓恍惚 4 老平 字2324 2010-09-06 07:43:11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 墨里荀 字110 2010-08-30 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