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竞争经济学》精义 -- 乾道学派

共:💬50 🌺18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4)案例:二手车买卖过程中的博弈

萨氏说:“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那么买者和卖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呢?萨氏举例说:“如果我同意以4050美元的价格购买交易商的‘二手货’福特轿车,这就表明该汽车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50美元,而这一价格也高于交易商眼中该汽车的价值。这样,二手汽车市场就决定了二手福特车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汽车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

然而,这一例子值得仔细解析。事实上,任何有购二手货经验的人都知道,二手车的价格取决于买卖双方的诸多复杂因素。如果是二手车主(甲)直接与买主(乙)交易,甲会尽可能隐瞒车的真实状况,提高车的表面性能,使购车者在试车时感觉良好,同时夸大车的优点,而忽略车的缺点,还可能得编造卖车的理由,比如要到欧洲定居或常驻,比如失业了养不起车,总之不是因为车不好,而是因为其他理由才卖车。乙则会尽量挑剔车的毛病,听听发动机,瞧瞧车的磨损程度,开着车跑一段,仔细听甲的介绍,努力通过追问发现其自相矛盾之处,以便突破甲的动听谎言,打压其车价。也就是说,甲乙双方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卖或买的“内定”价格,而是在相互地较量,甲方漫天要价,乙方就地还钱。虽然要价和还钱都不能太离谱(比如要价至少不能超过新车,还价不能低于一堆废铁的价格),但实际成交价的变动余地仍然是非常大的。考察车的基本情况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会谈具体的价格。这时候就要看甲乙双方谁更有耐心、有技巧,谁更能调动对方的非理性因素。如果甲接受过多个购车者的询价,其他人表达的接受价格较高,那么甲就不容易放低价格;如果乙询问过多卖车者的车况,乙就容易压低对方的售价。如果甲收入较高,没有时间继续等待下一个买主,没有时间进一步讨价还价,甲可能就会接受一个较低的售价;反之,乙可能会接受较高的售价。如果甲比较富于同情心,而乙又善于诉诸这种同情心(其难度在于既要显穷,还要保持一定的体面,以便让对方认为值得同情),甲可能会接受较低售价;反之,乙可能会接受较高售价。如果甲虽然并不想多花费时间,却表现出有足够的时间,并不在乎买卖是否成交,那么甲可能获得较高的售价;反之,乙可能获得较低的售价。甲乙双方斗智斗勇的结果,则是在某一个价格达成交易。因此,这一价格的实质是双方力量较量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总是有利于强者一方的。正如杠杆,无论两端物体的轻重多么悬殊,从理论上来说,总可以找到一个使杠杆平衡的支点,尽管这个平衡点会非常靠近重物一端。仍以刚才讨论的二手车交易为例,最有利于甲方的情况是,售价很高,但实际上当乙方回去使用了二天后,发动机就需要大修,大修费用加购置费完全有可能超过购买新车的花销。也就是说,甲方实际上是将一堆废铁卖成了好车。很显然,乙方吃了大亏。这能怪谁呢?表面上看,交易是自愿的,讨价还价是充分的。而实际上,由于双方掌握的二手车信息不对称,双方斗智斗勇的力量不平衡,这个平衡点是极不利于乙方的。

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下去。如果二手车购买者普遍感到吃亏上当,就会使二手车市场声誉败坏,需求低迷,形成供过于求的格局。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难以排除刚才分析过的情况,但乙方占便宜的可能性却无疑是增大了。有的二手车主在屡屡求售不得的情况下,心生焦躁,遇到一个懂车的精明的买主,就可能以低价出售好车。这时候的价格平衡点就对乙方极为有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