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新《中国通史》(live) -- 普罗丁

共:💬86 🌺21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奇才(1)

据《史记》记载,苏秦是周王宫所在地 ---- 洛阳的人。他从小看了很多的书,也有名师指点,所以汉语表达能力是一流的。尽管如此,他的口才却不足以说服他的嫂子,使她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于是他奔走于几个强国之间,终于在一个问题上,得到了几位国君的关注。  

这是一个关于“衡”的问题。从商鞅事件我们已经知道,东方诸国的商业已有了长期的发展,人力的分工和服务的深度都已较为精细,所以苏秦的家人也希望他秉承首都人的传统,从事利润较高的贸易行业。但是,商鞅的作为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将秦国向一个纯粹的农业和军事国家推进。根据商鞅的期待,大量的东方人口将由此转移到秦国,这显然只能是因为他们并不欣赏东方的商业模式,或者在各种新产业中无法获利。  

无论如何,东方诸国的持续“市场化”和秦国的“集中化”,其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秦国与东方诸国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那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战略问题,更加是一个涉及信仰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商鞅在几次跟秦孝公沟通的时候,都提到“天下不服”(《商君书·来民》),也就是军事的持续胜利不足以带来东方诸国的尊敬。而苏秦则观察到,其实诸国尤其是跟秦国接壤的魏国、韩国等,对秦国并非不尊重,常常把大片的土地和城池送给秦国,以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而魏国甚至打算承认自己是秦国的“东藩”,为秦君建筑行宫,按接近天子的礼仪祭祀(“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可见,秦国与东方诸国在“尊重”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问题,物质利益的交割和礼仪上的让步,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秦君(曾短暂称“王”)和臣下始终能够感觉到他们的“不服”。  

为了减少战争,东方诸国与秦国进行的这种横向交流被称为“衡”。而在苏秦看来,这样做是没有用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诸国联合起来孤立秦国。苏秦对诸国国君的游说,首先强调的都是各国自身实力的强大,比如他观察到,韩国虽然从晋室分出之后,地域不算广,但是在技术上具有领先诸国的优势。韩国有很多新兴的手工业城市,能够成批生产最优质的弩、剑等武器和铠甲等防具,士兵配上这些装备,完全有能力以一当百,而弓弩的使用效率也非常高,不会影响士兵的机动。那么拥有如此条件的韩国士兵,为什么会害怕秦军呢?苏秦和韩君都没有说,但事实是,当秦国派出犀首联合齐魏两国进攻赵国,比较轻松地击破了“合纵”联盟的时候,韩国没有卷入战事。可见诸侯不光与秦国存在尊重问题,他们相互之间也有严重的互信问题。  

苏秦不得不退到齐国和燕国,以求自保。长期努力失败之后,他和燕国国君的母亲或姨娘发生了肉体和精神关系,被国君知道后,赶紧找了个理由跑去齐国。在这里,他也开始模仿前边韩国的做法,鼓励君王大造宫殿和皇家园林。已经建成“高门”多年的韩君,在随后的一年公开称“王”。苏秦一生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帮助齐王找出了刺杀自己的凶手。但是这样做,他完全就把自己的名声和齐燕两国的关系,抛到了一边。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