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新《中国通史》(live) -- 普罗丁
张仪是苏秦的同学。苏秦在北方发展的时候,张仪还在南方的楚国。二人的游说轨迹出现交汇,是因为苏秦故意激将张仪,使对方来到秦国“成一番事业”。苏秦一度认为,这样做有利于自己的合纵战略的实施。
张仪在秦国的时候,秦国的后方出了一件大事,两个分别叫做巴和蜀的国家进入交战状态。在要不要趁机进入蜀国的问题上,张仪和另一个大臣司马错进行了一场著名的争论。
· 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当时韩国正在骚扰秦国,所以张仪主张不理巴蜀之战而趁机攻韩。他这样选择的根本理由,是韩国靠近当时一般认为的世界中心“二周”。在那里,秦国能够接近九鼎、图籍这些“名器”,甚至还能够控制上帝之子。张仪说,这种如同后世曹操一样的举措,才是正当的“王业”。名和利,二者可以兼得。
而司马错表示断然反对,他认为张仪的思路既不能得名,也不能得利:
· 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 ……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司马错除了指出四川的战略地位之外,还提出二周并非想象的那样容易得到,名器如果陷入危机,韩、齐、赵、楚这些平时互相争战和算计的国家,反而会形成暂时的同盟,共同抗秦。两相比较,秦惠王选择了司马错的方案,大举入蜀,花了10个月打下了四川,派了一个叫陈庄的去做总督(相)。
当时张仪是否能够认同司马错的主张,我们不知道,但是5年以后(当时陈庄总督杀掉了原蜀王),当张仪面对楚王的时候,他却体现出对入川战略的深刻认同。他说:
· 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
这段话表明,秦国拿下蜀国的过程虽然也算艰苦,但由此将楚国置于非常不利的战略位置上。从岷江乘船而下,不到10天就能使“扞关”的守将和人民陷入惊恐。而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其他北方国家如果想要援救楚国,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既然如此,楚国除了跟秦国成为“兄弟之国”以外,已经别无选择。随后,张仪又借着这层“昆弟”关系,运用他的辩才去瓦解韩国的抵抗(韩国的几十万雄师和强大的兵器工业,被他说成是“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20万”),以及其他的东方诸国,最终比较彻底的消解了合纵力量。
有一个人,为楚国陷入此难以挽救的绝地而痛心不已。他的名字叫屈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1 层
🙂【讨论】送花的奇怪意义 1 普罗丁 字70 2011-11-19 06:56:14
🙂比如这次送你花,结果就正常 京华烟云AMIP 字102 2011-11-19 08:42:26
🙂是送你一花,结果你意外得一通宝 京华烟云AMIP 字62 2011-11-19 08:40:21
🙂【原创】三国奇才(2)
🙂【原创】三国奇才(3) 4 普罗丁 字2156 2011-11-18 03:00:22
🙂【原创】神圣求索(1) 2 普罗丁 字1839 2011-11-27 06:56:34
🙂【原创】神圣求索(2) 3 普罗丁 字2881 2011-11-29 06:41:51
🙂【原创】神圣求索(3) 2 普罗丁 字2565 2011-11-30 19: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