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网文摘录,做个备份 -- 谢家堂前

共:💬58 🌺8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3

为什么两个奉行自由贸易制度的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最低?

为什么对一个奉行自由贸易制度的国家而言,丛林法则在国际政治上的应用只能是伤害其根本利益,而不是加强?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两个政治含义:

民主制度与自由贸易准则。

前者决定了该国的国际政治原则必须以照顾大多数国民的根本利益为准,否则施政者就得不到这种实施的机会。对一个真正的,成熟的民主国家而言,政治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雄才大略或勃勃野心都是扯淡,讨好选民才是他最主要考虑的问题,否则他就没有权力。

后者决定了该国的国际政治原则必须是以国际社会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扩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与制度差距为原则。建立在自由贸易准则之上的商业活动,需要大范围的资源差异分布,和大范围的市场差异分布,并以循环往复的消费生产活动为基础。

英国是第一个成熟的民主制度国家,但他在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违反了自由贸易的准则,被殖民地经济的一时之回报所诱惑,走上了殖民地经济的道理。与其说是英国的殖民地体系给了其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还不如说是英国的工业革命给了其实施殖民统治的技术支持。

但违反自由贸易准则的结果,就是英国国内的大量资金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人群关注度,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其它资源从19世纪开始,更多的投向殖民体系,而非更多的投向技术进步。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然攀上了殖民体系或者说国际丛林体系的最高峰,但付出的代价便是人群创造力的丧失。

与其说是英国因为逐步丧失了殖民地而衰落,不如说是英国因为这种失败的国际政治原则,逐步的丧失了创造力之后,失去了他往昔的吸引力。

只有美国,在建国后虽然几经讨论,几经波折,但民主制度与自由贸易准则在大多数时间内被贯彻下来。在1893年,这个国家替代当时的大英帝国,成为第一大年度经济总量国家,此后再也没有从这个位置上下来过。美国人成功的秘密,便在于他没有将丛林法则当作维护国家利益的国际关系准则,而是以自由贸易的可行程度做为其对外关系的标准。

当他开始这么做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总量还不如当时的德意志。并不是因为美国当时短期的利益促使他们这么做,而是美国人对自由贸易的信心促使他们这么去做。因为北美大陆从最初的工业品交易中所体会到的一些东西,不是老欧洲的政治家们在书斋中能够想象的。

在国际政治中摒弃丛林法则,这是美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概念,那个发言人叫门罗。今天许多中国人更多的曲解门罗宣言,认为那是美国对美洲霸权的声明,而忽略了该文中主要的意思,既对当时盛行的国际政治丛林法则的反击。

所以,在二战中,当美国参战并开始向所有的盟国提供援助的时候,民主制度和自由贸易准则是最被其大力推广的东西。前者因为各种原因,被中国人一度重视,但后者因为我们这个人群的传统价值观的缘故,普遍被忽略了。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给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援助,更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国家对自由贸易准则的新认识。从莱茵河研究所到后来的欧洲煤炭钢铁联合体,再到今天的欧洲统一市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认识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面对自由贸易准则在推广时的取舍,老欧洲人的适应力显然不如美国人当初。而今天的美国,做为一个人口大国,在执行自由贸易原则的过程中,也是在不停的反复。

但无论如何,自由贸易准则跟民主制度,给了这个世界一种新的可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开始去尝试,尝试在利益交换的原则下,按照消费和创造的模式去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你可以将此当成文明的进步,但也可以当成人类智慧的进步。它当然不是完美的,甚至弊端甚多,但比起将人类带入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丛林原则,这种建立在自由贸易准则之上,建立在对民主制度认可的文化之上的新型国际政治规则,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多的希望,而不是相反。

保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断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这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的。

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痛苦,将选择权交给所谓信得过的人,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并且因为这种放弃,这个不再用面临上述痛苦的人一定会减少很多担心焦虑,减少很多压力,从而觉得一种心理上的舒适。并且因为身处这么一个类似的人群中,你会因为周围的人也都这么做了,所以觉得自己的这种放弃是正确的,而且自己是跟许多人一致的,因此也是安全的。

这时候,即便是掌控了你的选择权的人让你去牺牲,你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被周围的人们而认可,而感觉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事实上,这跟追求时尚衣服风格,购买时尚用品,参加某支球队俱乐部都属于一种心理上类似的从众的情结。

问题是,追求一下时尚风格,参加某支球队俱乐部那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回过头你还是要用自己的选择和思考去面对生活。

但要是你把所有的选择和思考都托付给了别人,那对你而言,就叫在精神上被奴役了!

1、没有行政系统的选举权就不纳税,因为行政系统就是负责花钱的。

2、纳税人有权对花钱的行政系统进行监督。

当然,这是构成现代社会的行政框架基本的两个要素。

与之相反的就是:

1、你的钱被收了税,但你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选择谁来花你钱的权利。

2、正在花你钱的那些机构,也不是你所能监督的。

很糟糕,是许多社会管理失败现象的根源所在。

大体而言,在比较自然的社会状态下,今天的世界上会有比较多人数的两种人对战争充满了向往:

不懂得战争残酷所在的孩子们;对自身生活状态已经完全绝望的穷人。

除此之外,还有神奇的另外一种,所谓不自然的社会状态,经过教育的另外一种对战争充满向往的国民人群。类似二战前的日本、德国,都属于后一种。这种以教育国民以战争为实现幸福途径的社会,通常都被叫做军国主义。

当然,还有现代国际社会中把门锁起来,成天在家里领着大伙饿着肚子练三棱刮刀、板砖管叉,还号称自己是军事强国的天才。这种国家的国民对战争也是充满了向往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知道外面的真正的战争其实是什么样。偶尔,他们的老大家长做个大炮仗点个响,就能让他们相信自己拥有的武力已经是盖世无双了!

这位骂骂咧咧的网友,

假如你在前面所骂得那些话真的都成立,假如历史和人群发展是如你所言,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你死我活的革命,而不是同时还存在一种在武力冲突后最终妥协的革命,那么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将应该是这样的:

萨拉托加战役后,华盛顿书写十四行诗一首以资纪念,其中大可有“齐声唤,前头捉住……”,随后,一只小舢板上装着被俘英军头目的脑袋,并且用石灰腌过,随波飘向英军的阵地……

在大陆会议宣布独立后,所有不支持独立,而依然向往当大英帝国臣民的殖民者们将会统统被杀掉。或者,他们至少在巴黎协议签订后被大规模屠杀,并美其名曰“镇压反革命”。

如是,则当英军进入卡罗来纳州,打跑大陆军的短暂时间内,英军应该在路边竖起木杆,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将所有当地附逆的居民统统吊死在上面。

如是,则当巴黎协议签署后,华盛顿应当领导大伙偷偷的发展武备,随之大喊一声“打过圣劳伦斯河去!解放全北美!”,主动破坏停战协议,指挥几十万大军把割据在加拿大的反动派一扫而光!

同样的,这样一种我们所熟知的革命场景,灭绝掉北美6分之1的人口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的了。

加拿大肯定是没了,墨西哥也同样。南北战争之后,也没有格兰特总统的和解政策,而是罗伯特李将军带人上阿巴拉契亚山打游击,等待英国还是鬼知道什么国家入侵的那天,好下山摘桃子……

可惜,您所理解的一切并没有发生,历史还是按照我们所熟知的方向,在另一种懂得妥协的革命的影响下走到了今天。

您或许对此很不满意,但是没办法,这就是事实。

不会吧?虽然我很不赞成,甚至极为反感反对,但据我所知,在中国,在数量的比例上,前所未有的渴望并坚信帝国崛起的情绪应该属于大多数才是。

甚至在讨要工薪的人群中,在气氛宽松的时候,据说大伙讨论的还是大国崛起的美梦什么的呢!

毕竟,意识到自己权益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人还将自己的幸福感预期寄托在所谓的人群整体幸福上,这是很多问题的根源,也是很多问题的障碍,更是很多问题蔓延的方向。

大伙仔细看看1770年代的大英帝国:

1、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度已经日趋成熟,代议制的国会其实已经成为完整的、真正的中枢。

2、社会方面,那时候的英国人,其平均寿命和健康程度在欧洲都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解决各种诸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上,也属于站在欧洲前列的。

3、财富分配,虽然在财富分配的体制上,还存在着大量与过去时代相关的野蛮心态和行径,但总的来说,因为私有财产的被尊重,以及相应的法律较早配套,在当时的英国,最贫困阶层的生存权还是可以受保护的,而在海外的英国人(非指殖民地土著),他们的生活水准普遍高过本土的民众。

4、文化科技,18世纪的英国,在文化和科技方面,与法国基本上平分了欧洲在此方面的至少半壁江山!

特别是在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当时的英国已经到了临界点:即将成为整个19世纪欧洲文化科学技术领导国家的临界点。近代金融、财政、财会、商业法则、商业管理等学科的发端,基本都是在英国那个时代开始成型。稍微涉入现代社会管理或者运行知识的人都明白,上面列举的学科,对于组织一个庞大的人群迈向现代化,是何等的重要和关键。

5、国际地位,这就不用说了吧?到了那时候,英国人完全统治海洋已经由一种趋势演变成现实,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只是差几个在法律和行政技术上的签字了!

……

如此伟大的国家,如此伟大、壮丽的发展前景,可北美殖民地的一帮商人与农场主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不做这伟大国家的臣民了。他们宁可通过战争来达到独立、分裂、自己主宰自己民运的目的。并且,请注意,这些北美汉子还没有听说谁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想当皇帝,自己想过把独裁瘾之类的权力野心!

为什么?

纵然你有千般好,可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者歧视对待,我就要跟你拼到底!不要个合理的结果,这事就不算完!

原来啊,是大英帝国遇到了一群执拗的、认死理,并且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大关心什么“国家大事”的乡下商人!哈哈哈,要命的是,这帮商人还农场主虽然执拗、死心眼,但偏偏还会打仗……

关于独立战争的起因,离开新教文化在北美殖民地的历史,是说不通的。

或者,以前面网友们最简单的总结话语说,就四个汉字:

为了自由!

作为曾经长期被列强欺辱、并且在战争中实际上败多胜少的一方,国人在涉及到此200年来国际政治领域的问题时,可以理解并让人同情的错误经常变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国际常识和信息渠道的人群,基本上还是表现为简单的自大和朴实的排外。这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特别是那些信息不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基本上还是人群在此类问题上的常态。跟200年前的区别不是很大。

2、接受过不完整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在人文知识方面不完整的高等教育,然后在信息获得上被偏向性处理过的人群,其看待国际事务的方式跟1930年代的日本学生和1920年代的德国学生很类似。这一人群的规模很大,嗓门也最大,主要是分布在中小城市,还有大城市的主流生活边缘。这个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很显著。

3、按照过去,或者现在有关组织的宣讲,随时调整自身对于国际事务看法的人群。这个人群其实是当下中国的行政主流,掌握最主要的资源。他们对任何事务的判断,都是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来进行的。没有在这些人群中生活过的人,对于“安全”两个字的理解,总是会和这个人群有比较大的差距。有些人,包括他们其中的部分,总会觉得大伙对世界事物其实有自己一套看法,只是不说罢了。但实际上,就连他们这普遍不说,最多只是在私下交流的看法,其实也是组织上另一种形式宣教的结果。因为,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在组织化生活的熏陶下,也早就成了组织的一个组织部分,而丧失了个体的一些诸如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以上种种,导致了在涉及到国际事务的事件叙述时,国人对过程的误读和结果的错判率奇高的主要原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