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 -- 夕曦
昨天在朋友的家庭聚会上听说了一件事,感触比较多,想想还是应该补充一段文字。
聚会中话题扯到了孩子教育的问题,很自然地又谈到了私立名校这个话题。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大孩子在一所全美排名第五的私立高中上学,学校的教学师资、条件非常好。大孩子今年要毕业了,小孩子正在申请这所学校。随后,他们谈到了这个学校的一个很著名的学生,是个男生,比他们的大孩子高一届,去年毕业上大学。
这个男孩极为优秀,四年高中功课全A,很喜欢音乐,同时擅长钢琴和大提琴。虽然功课很重,他拒绝放弃其中任何一种乐器。2009年获得全美钢琴比赛(American Fine Arts Festival)第一,并被邀请到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表演,也就是“虎妈”炫耀女儿钢琴成就所表演的地方。由于家庭的影响,这个孩子还喜欢科学,特别是生物学。2010年夏天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系统生物学教授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的实验室做实习生,在Whitehead研究中心参与研究项目。在朋友眼中,他的是一位既聪明多才,又真诚善良的人。虽然表面看上去很安静,但非常幽默,有很多朋友,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
去年他作为杰出学生毕业(Cum laude),如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上大学。但不到两个月被发现死在他的宿舍房间内。可怕的是,在死后一周内没有跟任何人他联系过,也没有任何人问及他的情况。最后是根据他的宿舍房间发出异味才发现他死亡的,死因确定为自杀。
这个孩子叫萨多利根川(Satto Tonegawa),父亲是个日本人,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就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
搞生物医学的大概都知道他,或了解他的工作,利根川进教授发现了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机理,为此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让我更加震惊的是利根川进教授很早就将研究的重点转到神经科学领域,从事大脑记忆的分子和细胞学研究。我们前面了解的大脑神经网络的知识,相信有不少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的贡献。只不过,他没有能够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孩子身上,预防孩子的自杀。
这是MIT开学以来第二起学生自杀事件。之前一名来自南美国家哥伦比亚的大二学生卡斯蒂罗(Nicolas E. Del Castillo)自杀了。卡斯蒂罗在MIT攻读数学专业。他的高中平均成绩是4.97,并代表哥伦比亚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他也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
萨多的成就是非常让人惊异的,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我了解另一个钢琴也弹的十分出色的孩子,也获得过钢琴比赛大奖。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他的家长很早就要他弃学,在家由父母进行中小学教育。萨多不仅钢琴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大提琴也没有放弃。另外,美国的高中课程也非常繁重,公立学校的学生也常常学习到深夜。萨多在刻苦练习钢琴、大提琴的同时,还保持高中课程的全优。怎么说呢,真行!他真不是一般人!
有一点可以确定,他没有多少时间自由玩耍,他不会自我减压。
进入大学前,他和卡斯蒂罗都有着完美的成就,却没有能够发育成完美的大脑,没有保证智力的均衡发展。他们都拥有杰出的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和音乐智力,但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发其它类型的智力。有缺陷的大脑没有能够保证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多远。
我在第一部分提到的朋友,李总,前一段想让我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这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一直不愿意涉及。而且这也是个很难讨论的问题,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让来衡量家长的做法是过头了还是不足。
李总同时还给我介绍了刘墉的博客文章《优等生为什么自杀》外链出处。其中有些数据:
在博客文章中,刘墉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学习的快乐在哪里?”“ 快乐就是把别人打垮?”
他的理解是:
我赞同刘墉的观点,在安排孩子的教育时,如果同时能够考虑孩子的自由玩耍和多重类型智力的均衡发展,或许能够遏制一点家长的冲动、给孩子减一分压力。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 19 夕曦 字197 2012-01-14 14:02:54
🙂谢谢 alan123 字16 2012-01-20 09:20:40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补)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完:参考资料) 夕曦 字1759 2012-01-14 14:23:57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7) 6 夕曦 字3878 2012-01-14 14:20:35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6) 8 夕曦 字2989 2012-01-14 14:19:45
🙂给一个反例,请解释 1 acton 字259 2012-01-20 04:11:28
🙂关于中间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变量 1 夕曦 字1081 2012-01-20 08: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