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 -- 夕曦

共:💬42 🌺1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

    这部分原本是接续前一节的夕曦:【原创】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2),一没留神搞的长了点,只好单其一贴,有点混乱,请先耐心看着,我会尽量精简。

    通宝推:老惰,钱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谢谢

      您做了一件好事。

    • 家园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补)

      昨天在朋友的家庭聚会上听说了一件事,感触比较多,想想还是应该补充一段文字。

      聚会中话题扯到了孩子教育的问题,很自然地又谈到了私立名校这个话题。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大孩子在一所全美排名第五的私立高中上学,学校的教学师资、条件非常好。大孩子今年要毕业了,小孩子正在申请这所学校。随后,他们谈到了这个学校的一个很著名的学生,是个男生,比他们的大孩子高一届,去年毕业上大学。

      这个男孩极为优秀,四年高中功课全A,很喜欢音乐,同时擅长钢琴和大提琴。虽然功课很重,他拒绝放弃其中任何一种乐器。2009年获得全美钢琴比赛(American Fine Arts Festival)第一,并被邀请到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表演,也就是“虎妈”炫耀女儿钢琴成就所表演的地方。由于家庭的影响,这个孩子还喜欢科学,特别是生物学。2010年夏天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系统生物学教授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的实验室做实习生,在Whitehead研究中心参与研究项目。在朋友眼中,他的是一位既聪明多才,又真诚善良的人。虽然表面看上去很安静,但非常幽默,有很多朋友,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

      去年他作为杰出学生毕业(Cum laude),如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上大学。但不到两个月被发现死在他的宿舍房间内。可怕的是,在死后一周内没有跟任何人他联系过,也没有任何人问及他的情况。最后是根据他的宿舍房间发出异味才发现他死亡的,死因确定为自杀。

      这个孩子叫萨多利根川(Satto Tonegawa),父亲是个日本人,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就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

      搞生物医学的大概都知道他,或了解他的工作,利根川进教授发现了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机理,为此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让我更加震惊的是利根川进教授很早就将研究的重点转到神经科学领域,从事大脑记忆的分子和细胞学研究。我们前面了解的大脑神经网络的知识,相信有不少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的贡献。只不过,他没有能够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孩子身上,预防孩子的自杀。

      这是MIT开学以来第二起学生自杀事件。之前一名来自南美国家哥伦比亚的大二学生卡斯蒂罗(Nicolas E. Del Castillo)自杀了。卡斯蒂罗在MIT攻读数学专业。他的高中平均成绩是4.97,并代表哥伦比亚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他也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

      萨多的成就是非常让人惊异的,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我了解另一个钢琴也弹的十分出色的孩子,也获得过钢琴比赛大奖。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他的家长很早就要他弃学,在家由父母进行中小学教育。萨多不仅钢琴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大提琴也没有放弃。另外,美国的高中课程也非常繁重,公立学校的学生也常常学习到深夜。萨多在刻苦练习钢琴、大提琴的同时,还保持高中课程的全优。怎么说呢,真行!他真不是一般人!

      有一点可以确定,他没有多少时间自由玩耍,他不会自我减压。

      进入大学前,他和卡斯蒂罗都有着完美的成就,却没有能够发育成完美的大脑,没有保证智力的均衡发展。他们都拥有杰出的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和音乐智力,但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发其它类型的智力。有缺陷的大脑没有能够保证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多远。

      我在第一部分提到的朋友,李总,前一段想让我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这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一直不愿意涉及。而且这也是个很难讨论的问题,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让来衡量家长的做法是过头了还是不足。

      李总同时还给我介绍了刘墉的博客文章《优等生为什么自杀》外链出处。其中有些数据:

      去年(2011)十月二十三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系三年级华裔女生在宿舍里上吊自杀了。据学校表示这女生非常优秀,除了功课棒,写作、音乐、艺术才华都高。不止哥大,有人统计另一所长春藤学院康乃尔大学,十二年间有二十一名学生自杀,其中亚裔占十三人,远高于14%的亚裔比例。更惊人的是2009年,加州理工大学在三个月当中竟然有三名接近满分的华裔学生自杀死亡。

      在博客文章中,刘墉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学习的快乐在哪里?”“ 快乐就是把别人打垮?”

      他的理解是:

      学习要对自己负责,不必因为别人都差,或者我已经拿第一,就不再努力;也不必因为别人都强,我就把命赔上去,或者自暴自弃。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我学了、我学到了、我能学以致用、我看事情的深度和态度不一样了。

      我赞同刘墉的观点,在安排孩子的教育时,如果同时能够考虑孩子的自由玩耍和多重类型智力的均衡发展,或许能够遏制一点家长的冲动、给孩子减一分压力。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夕曦: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1)

      通宝推:盲人摸象,talanet,不远攸高,
    • 家园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完:参考资料)

      注1:Frost JL. Neuroscience, play and brain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IPA/USA Triennial National Conference; Longmont,CO; June 18–21, 1998. Available at:外链出处

      注2:Gardner, H. (2006).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注3:Hartup WW. Hav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Keeping Friends: Relationships as Educational Contexts. Urbana, IL: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 345 854.外链出处

      注4:Nash JM. 1997. Fertile Minds.Time: special report. Feb, 49-56.外链出处

      注5:BBC News. What became of Romania's neglected orphans? http://news.bbc.co.uk/2/hi/8425001.stm

      注6:屈丽的博客。James Nachtwey 《地狱》之罗马尼亚。外链出处

      注7:维基网站外链出处

      注8:Ginsburg KR;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The importance of play in promoting healthy child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rong parent-child bonds. Pediatrics. 2007 Jan;119(1):182-91. PubMed PMID: 17200287.外链出处

      注9:Education & Care博客:外链出处

      注10: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神童”的成长》,外链出处

      注11:阿辉1博客:《富家子弟与名校:小沃森的藤校之路》,链接出处

    • 家园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7)

      我曾经和一些家长讨论过这两个案例,他们都很不以为然,认为查尔斯和赵承熙都是极端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我认为不应该如此简单地分析。

      首先,对这两个家庭来说,凶手在成人后离开家庭时,所完成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是很成功的、或比较成功的。如果不发生暴力事件,没有人能够发现并指责这两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孩子独立离开家庭时,仅靠学校学习的成绩并不能用来衡量家长是否完成了成功的教育。

      其次,不能用非黑既白的方式看待问题。查尔斯和赵承熙确实都是极端的例子,事后调查发现长期错误的教育方式损害了他们的大脑正常发育,没有能够开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智力和伦理道德智力,不能选择使用有效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最终通过极端、残暴的手段寻求解脱。这并不是说,没有极端行为的人所拥有的大脑就是完美的。实际上,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大脑发育最终形成的神经网络的好坏程度也有不同。越是成功的人,所拥有的大脑也越完美。以构建更完美的大脑神经网络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单靠学习成绩来评估是不够的。从多重智力理论来看待,各种类型智力的均衡发育比单一的学习成绩突出更重要。

      还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两个家庭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但作为受教育的查尔斯和赵承熙,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极端地缺乏正常的自由玩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自由玩耍是无意识学习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类型智力的均衡发展,建立更完美的大脑神经网络。总结这两个案例的教训,并把这些教训应用到孩子教育中,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孩子是否有机会、有环境以及是否能够自由玩耍。这种学校学习与自由玩耍兼顾的教育效果,肯定比只知道关注学习成绩的教育方式好。

      2001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拉下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2002年该法案正式实施。简单地说,这个法案的实质是在美国公立学校中推动应试教育。促成这个法案的原因是美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学生相比差距很大。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拉下法案》后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公立学校普遍减少了课间休息时间、削减活动设施、并减少艺术课程,课后活动时间也被完成课堂作业所挤占。总之,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普遍地减少了。

      有鉴于此,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于2007年正式发布了一个增加孩子自由玩耍的指南《自由玩耍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以及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作用》[注8]。该指南的第一句话就指出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在1989年明确声明“玩耍是联合国成员国共同认定的儿童的基本人权之一”。指南在综述有关自由玩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求儿科医生尽可能向家长说明自由玩耍对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为孩子尽可能多地安排提供自由玩耍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尽量减少孩子被动娱乐的时间,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注9]。

      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世纪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然而,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真正运用这种科学教育思想的则少之又少,更多地充斥着“有意识学习”、“被动式学习”、“强制式学习”等现象。“无意识学习”应是以儿童玩耍为中心的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而传统的教育是把学生放到从属位置的教育,是居高临下灌输式的教育,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和丧失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能力为代价。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自由玩耍对国内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个奢侈的东西了。特别是在校学习期间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场地。缺少自由玩耍,代之以繁重的功课,这或许与国内毕业生普遍欠缺创造力和灵活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力有直接关系。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神童”,很多都被父母剥夺了自由玩耍,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对神童魏永康所做的节目中,就详细地调查了他童年时代缺乏玩耍的经历[注10]。与此相对的是靠玩耍成功的极端例子[注11]。

      如果你有孩子,不妨对孩子的玩耍做个简单的观察。记录孩子每天及每个星期自由玩耍的时间,特别是和朋友自由玩耍的时间,以及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被动娱乐玩耍”的时间不算自由玩耍。同时记录孩子放学后做作业的时间,以及上各种补习班的时间。再比较自由玩耍时间与做作业、补习班时间的比例。然后,你可以尽量回忆在同样的年龄阶段,你的自由玩耍时间是多少。这时,你或许比较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了。

      为了孩子,请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并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自由玩耍。同时,可以孩子的自由玩耍给你节省不少时间,省下不少的费用。不论你是否能够和孩子一起自由玩耍,都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间情感交流,让你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 家园 学龄前教育的特点(3-6)

      德克萨斯塔楼狙击手的邪恶记录在四十年后,被另一个美国大学生血腥地刷新了。

      这就是2007年4月16日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发生的枪击案,共造成30人死亡,23人受伤。凶手行凶后举枪自尽,警方最后靠枪上的指纹才确定凶手的身份,叫赵承熙(Seung-Hui Cho),是韩国出生的美国学生(持有绿卡的韩国公民)。

      与查尔斯不一样,赵承熙是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的精神病人,有很长的心理精神障碍病史。案发前,虽然学校里接触过他的教授和学生都知道他是个很奇怪的人,但没有人知道他是个精神病人,并了解他的病史。

      类似于德克萨斯塔楼狙击手的案子,事后弗吉尼亚州长也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进行调查,两年后发布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第四章详细说明了赵承熙的心理精神病史,从中可以了解到赵的整个童年极度缺乏与朋友在一起的自由玩耍。

      赵承熙从小就被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三岁左右进行过一次较大心脏探查。这次医疗操作给这个幼儿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创伤。另外,或许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小时候只有很少几个小朋友能到家里和他玩耍。这些问题累积起来,使得他不愿说话,不会和人交流。在家里连与自己父母的交流也非常少,甚至没有,常常连眼睛对视的交流也没有,有时他的母亲需要强迫他才说话。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8岁移民到美国的头两年内,他只和比他大三岁的姐姐说话,但没有感情交流。长期病态的自我封闭,最终导致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比如家里来了客人要他打招呼时,他可以手心出汗,脸色发白,身体僵硬,有时甚至哭泣。这些症状又进一步将他与同龄的孩子隔离,使他更加缺乏正常的自由玩耍、更加封闭。除此以外,他的学校学习一直正常,成绩在平均水平以上,高中时还选修了相当于大学水平的课程。

      赵承熙有个传统的韩国家庭,父亲比较内向,非常在意在家里维持父亲的权威,很少表扬孩子。在学校的作文中,赵承熙总是用负面的词语描述自己的父亲。赵的行为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家里总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拯救式”的方式来解决赵的心理/行为问题。这种不适当的方式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自我封闭,也加剧了心理障碍。赵承熙的父母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他8岁时移民美国。由于父母的英文很差,只能找到工资很低并且工时很长的洗衣店工作,家庭经济负担很重。父母即不可能更多地照顾孩子,也不能为孩子与朋友玩耍提供条件,如提供车接车送。赵有很多玩耍的时间,但都是而且也只能是“被动娱乐玩耍”,除做作业以外他只能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听音乐、上网、一个人骑车或打篮球。受传统文化影响,父母既不愿意承认赵有精神心理障碍,也不可能主动地为赵承熙寻找适当的精神治疗。但对于学校提出的精神检查、治疗要求,父母还是认真、努力地配合,最终保证他顺利地从高中毕业。

      离开家庭进入大学后,赵承熙独立了,也更加封闭了。开始时,还有同学和他交往,但通过几次交往稍有了解,很快都离他而去。大学头两年,他选择的是比较适合的理科专业,商用信息技术专业,成绩也还不错。第三年,他将专业换成了不擅长的文科英文专业。在转换专业过程中,学校没有人为他提供合理的辅导。这也是事后调查中专家团队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换专业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赵承熙和授课的教授产生很多冲突,心理不稳定,病情加重,最终因为给同学发送想要自杀的短信,被报警后由警察强制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检查。由于精神病医院不了解他过去的心理精神病史,第二天经由一个特种法庭判定不需住院治疗,被当庭释放后返校上课。这一过程他的家里完全不知道。几个月后,遂爆发了枪击事件。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给一个反例,请解释

        窃以为,早年的缺乏自由玩耍与多年后的枪击案中间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变量,其中的逻辑链条如此之长,以致说它什么也说明不了。

        最简单的,比如J. S. Mill,他肯定是缺乏自我玩耍的,因为他父亲给他的教育是典型的天才儿童教育,他对自己缺乏一些童年乐趣也颇有憾事,但毕竟他成功了

        • 家园 关于中间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变量

          我在文中提到了目前使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是研究病因的,如果将成人的暴力行为作为一种病来研究,小时候剥夺自由玩耍可看成是一种可能的病因。要确定是不是真的与产生成人的暴力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就是在人群中收集两组人群样本,一群是小时候被剥夺自由玩耍的孩子,另一群有足够自由玩耍的孩子做对照,用统计方法分析比较两组人群长大后出现暴力行为的差异。如果样本足够大,可以在两组人群控制“太多太多的变量”产生的影响。

          由于这类研究是以统计概率为基础的,总会有统计分布极端的个例。比如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大致上85%到90%的肺癌病人有吸烟史,但吸烟的人群中只有10%最终得肺癌。如果你单从这个数字看,一个吸烟的人只有10%的机会得肺癌。但是比较不吸烟的人得病的比例,吸烟导致肺癌的危险度就大大增加了。

          剥夺自由玩耍一般需要强制性手段才能达到,属于儿童虐待的一种,可以表现为身体上的暴力虐待、精神上的情感虐待、和因监护人疏忽相关的虐待(如父母工作太忙,没能给孩子安排自由玩耍)。目前,儿童虐待导致成人后暴力行为或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自杀,抑郁,吸烟,肥胖,酗酒等已经研究的非常明确了。

          另外,我很孤陋寡闻,不知道J. S. Mill,但通过你的举例很感兴趣。能否多介绍一些,或给几个链接?谢谢!

          • 家园 【原创】这个太多太多的变量

            实际上,action的例子和你给出的结论是统计学中单独样本和整体的分歧。对于教育学家、政府教育部门、老师等面对大量样本的人来说整体性的结论比较重要。而对于只面对自己孩子的父母这个长长的因果链只剩下统计意义,仅能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

            现在许多父母太单纯地崇拜这些简单原则,好像什么玩耍时间、宽松环境、社会活动什么的可以像化肥一样浇灌出孩子成功的未来。而忽视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就是那一系列长长的变量中很重要的一截。顺便吐槽一下那些把这些原则变成捞钱的工具了的“贵”族学校。

            每个孩子在成才之路上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选择,这就是那太多太多的变量,原则上的东西只是让其在自发选择时随机地趋向一个合理的方向,而父母的指引才是更有把握的方向。

            • 家园 主要是小资心态,自己花心思教育是不愿的,只想花点钱觉得

              孩子就能教育好了。

            • 家园 你看到的问题很深入、透彻

              我们就是那一系列长长的变量中很重要的一截

              说的很对,我的观点是:家长和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特别是学龄前)是最重要的,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只是还没有讨论到。

              原则上的东西只是让其在自发选择时随机地趋向一个合理的方向,而父母的指引才是更有把握的方向。

              这一点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造反的时候尤其重要。我看到不少的家庭,由于早期使用了不当方法,在这个最需要父母指引的阶段父母与孩子已经无法沟通了。

          • 家园 恩,缺乏自由玩耍似乎不等于虐待

            虐待与暴力行为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个我比较相信

            Mill(或译穆勒、密尔)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论自由》的作者,其自传有说过年轻时其父亲的教育,我也没有读过原文,但有印象记得这么回事。兄台或是一时不记得罢了

            • 家园 看你如何看待儿童虐待了

              现在对虐待的定义很广,一般分为四类,也有人分为五类,分别是:身体/暴力虐待(physical abuse),情绪虐待(emontional abuse)/精神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性虐待(Sexual abuse),和因疏忽相关的虐待(Neglect abuse)。

              玩耍属于儿童的基本人权,不论使用以上提到的那种方式剥夺玩耍,也不论是否有戕害儿童的动机或因为是爱孩子,都可以看成虐待。

      • 家园 我觉得这两个例子和你之前说的神经网络又有些偏离了

        我对小时候的记忆很深刻,现在想起来小孩的世界是很不容易的,特别工业社会以后,他们理解周围世界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所以现在的学龄前儿童想今后不出大问题就是要尽量早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正常认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而被动学习可能更有效率,比如有没有可能在上幼儿园前给幼儿看相关的片子,让他们了解幼儿园,也许可以减少哭闹。玩耍也可以起到这个效果。

        从人类学来看,人类从数百万直到万把年前婴幼儿都是生活在部落环境中,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成人世界没有隔离,玩耍即使探索,更是对成人生活的演习,这时婴幼儿的本能是模仿成年人。到七八岁所谓的学龄,史前人类可能已经独立或半独立了,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负责或者部分负责自己的生计,但能力有限,所以这段时间身体发育较慢,主要用于大脑发育,十几岁进入青春期时才获得成年人的捕食能力,所以身体迅速发育,此后就是完全的成年人了。

        • 家园 感觉偏离可能是正常的

          一个原因是对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作为原因,或暴露),如虐待等,和成人后的行为异常(作为结果,或发病)联系在一起,这中间的时间跨度很大。只有很少的学科有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分析数据、和如何解释数据。流行病学在这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研究方法。我们常常开玩笑,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常会告诉我们一些眼见并不为实的事情。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以前只认为大脑发育主要在学龄前阶段。发现神经网络在青春期的快速变化也只有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对大脑这一时期的变化面前还没能够将分散的认识统一起来。但这中间,对执行功能的认识还是越来越深入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招聘的经历,不知道你是否还有机会对被招聘的人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有,我相信你不会对被招聘人被动学习感兴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