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1) -- 夕曦

共:💬20 🌺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3完)

在各种文明体系内,孩子的大脑都被形象地比喻成一张白纸,可以按照父母、社会的意愿被设计、灌输、培养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大脑并不是象家长以为的那样,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由于自我保护机制的存在,大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处于开放、封闭、或半开放/半关闭等不同的状态,其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处于封闭状态下,不论父母如何努力,孩子基本上不能学习任何知识;处于半开放/半关闭状态时,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远比完全开放状态低下。孩子大脑处于封闭或半关闭状态时,如果过度地使用强制性的方法,特别是惩罚性措施,更容易引起强烈的负面情绪,导致孩子的大脑建立抑制性神经通路,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塑造连接更好、更完美的神经网络。迫使大脑产生抑制性神经通路的教育方法与这个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抑制性神经通路好像是掺入神经网络中的砂子,数量越多,神经网络的效能也就越低。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随时随地地关注大脑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小产生抑制性神经通路的机会,尤其需要避免使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或教育时机导致大脑被封闭的情况。

因此,尽可能减少抑制性神经通路的产生也是构建更好的神经网络的方式之一。从这个角度思考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使孩子的大脑尽量处于开放的状态或尽可能延长处于开放状态的时间。

我们在前一部分讨论过,自由玩耍给孩子带来的兴趣最高同时心理压力最低,可使大脑处于最开放的状态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孩子在自由玩耍时产生抑制性神经通路的机会最少。

在现实条件下,如何给孩子提供自由玩耍对家长是个很大的难题。原因是家长给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班”,孩子们的活动太多,很难找到时间凑在一起玩耍。针对这种情况,变通的方式是让孩子参加以提供孩子活动为目的的“兴趣班”,而不是“竞赛班”,使孩子能够在“兴趣班”上自由玩耍。选择“兴趣班”时以能否提供更多的自由玩耍为标准,包括孩子是否很感兴趣,是否能够提供较多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是否受到较少的成人指导或干预,“兴趣班”的设置是否具有较少的其它目的(特别是参比、竞赛的目的)。

第二、随时根据孩子之前一段时间的活动和情绪状况,判断大脑现时所处的状态;发现孩子大脑处于封闭或半关闭状态时,及时并灵活地调整方法,使孩子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到开放状态。

一种常常被家长忽视并误判的状态,是孩子大脑由于过度兴奋而出现的下意识封闭状态。

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网络的突触数量远多过成人的突触数量,神经纤维之间缺乏髓鞘的绝缘保护,与成人相比孩子的神经网络兴奋程度高,大脑消耗的能量更多,自由玩耍时间过长,很容易疲倦,进入过度兴奋状态。孩子一般不能意识到这种状态(对成人来说也不容易),也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来摆脱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就越发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能为家长接受的“错误”行为。比如虽经家长反复提醒仍然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怎么说也不听”;平时可以做好的事情现在也不会做了或做不好;没有“理由”或不通情理地大发脾气、高声尖叫;明知家长有限制,却要大吃特吃对健康有害的垃圾食品;平时很懂礼貌的孩子现在变得很粗暴等等。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进入过度兴奋状态,越不具备主动脱离刺激(自由玩耍)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提供适当的帮助来脱离这种状态。

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的孩子,“错误”的行为就是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信号。如果家长误判了孩子的信号,会专注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及时对孩子进行现场“教育”。孩子的大脑这时一般处于半关闭或封闭的状态,很难理解家长的“教育”,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得现场“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就给家长“足够”的理由升级为“惩罚式的教育”。在过度兴奋状态时进行的“惩罚教育”,最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长期反复实施会导致抑制性神经通路的建立。除“惩罚式的教育”之外,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的大脑,很容易对其它正常信号启动自我保护的机制,也不利于形成更好的神经网络。

第三、给孩子建立愿意接受的生活常规;常规被破坏时,如度假、生病、看演出、家里来客人、以及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及时帮助孩子恢复生活规律。这些措施有助于家长提早发现并防止孩子进入过度兴奋状态,同时降低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误判。

让家长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判断孩子的行为是真正的错误,必须纠正;还是由于过度兴奋导致的临时行为失控,需要帮助脱离?

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直接答案。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孩子所有的“错误”行为并进行分析判断,所能够做的是给孩子建立并坚持有规律的生活,用偏离常规的程度来判断孩子是否有可能或者已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

提早发现孩子有可能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可防止孩子因失控出现错误行为,也就没有误判的问题了。当遇到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家长需要暂时遏制纠正“错误”的冲动,先根据孩子的生活常规是否被打乱、被打乱的时间长短、情绪状态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如果被打乱的常规可能导致孩子太累、太疲倦,就应帮助孩子尽早脱离过度兴奋状态。由于之前孩子已经建立了生活规律,家长可以比较容易地用常规作为理由说服孩子终止行动,脱离过度兴奋状态,避免家长孩子之间矛盾升级,更可以避免家长使用“惩罚式的教育”。

通过偏离常规的程度来审视孩子的“错误”的行为,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多让家长不能忍受的错误,很容易让家长理解孩子,从而舍弃“惩罚式的教育”,更多地采用可产生正面效果的支持、帮助的方式来处理,可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信。

第四、家长需要抑制立即纠正孩子错误(不涉及孩子安全的)的冲动,给孩子认识、了解错误的空间,并在事后帮助孩子总结、改正。

如果发现了孩子的错误(假设通过使用第三个措施可确定为真正的错误),每个家长都会有立即采取行动纠正错误的冲动。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冲动是家长需要即刻满足的一种心理欲望。在不危及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家长尽量延迟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心理学中评估自控力的一项指标,目前发现儿童时期控制“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孩子,自控力也高,长大后更容易成功。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为了在儿童时期培养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还必须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同时提高家长自身控制“延迟满足”的能力。这里讨论的家长延迟满足纠错的心理欲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会在以后的部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求家长延迟满足纠正孩子错误,其原因是很多时候“犯错误”是故意的,是孩子正常学习的一种方式和程序,即反复尝试(trial and error)。我们在下一部分要讨论这一点,这里先做个简单介绍。“犯错误”对孩子来说只是一次尝试的失败,但失败本身并不能让孩子学习到什么东西,而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再去尝试这一整套循环渐进的过程才是学习中最关键的地方。家长纠错的冲动会干扰、打断孩子学习的程序,同时激发或强化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家长应采取的合理方法是先不干预并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完成反复尝试的程序;在孩子从失败的情绪恢复后,帮助孩子分析总结问题,同时鼓励孩子再尝试以强化学习的效果。

最后,家长之间需要尽可能相互提示、配合,以保证及时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状态,同时避免或减少给孩子提供负面的情绪信号。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不分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着的,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所处的状态,根据状态的变化适时调整。由于工作和其它家庭生活的影响,一个家长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对孩子一直保持密切的观察、准确的判断。另外,工作上的压力、困难,或多或少会影响家长产生负面的情绪,如果没有另一方的及时提示,会很容易地在孩子身上发泄出来。家长之间的争执也应尽量避开孩子,避免激发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

以上我们讨论的措施,需要家长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总的原则是给孩子提供轻松有规律的环境,最大程度地使孩子的大脑处于开放状态,才能保证最有效率的学习。一个开放的大脑也也是个聪明、完美的大脑。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通宝推:宇卿,拈花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