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僖二十八年传》(p 0460)(05280308))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僖二十八年传》(p 0461)(05280309))
上面的“泓”之战之后,第二年夏五月,宋襄公就因为伤重不治而死,但是楚国仍然把宋国作为自己的重要敌人,想要把宋国彻底打下去。宋襄公死去四年以后,公元前六三三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三十九年,宋成公四年)冬天,楚成王会合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的国君带兵包围了宋国,由楚国的令尹子玉作为前线指挥官。
由于宋襄公死前曾经施惠于流亡中的晋国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所以宋人派大司马公孙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正好要争夺霸主之位,于是全军出动,攻克了楚国的属国曹国和卫国,以此与楚国讨价还价。晋国的行动激怒了楚军统帅子玉,子玉自作主张找晋军决战,当晋军退避三舍后仍不知收敛,一直追到了“城濮”,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晋、楚两军在城濮相遇时,已经到了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五年,楚成王四十年)夏四月。
城濮之战战前,晋军在前线集结了七百乘战车,晋文公亲自检阅,整备了战车和武器。四月二日这天,两军对阵,楚军统帅子玉在中军,中军由楚王的近卫军组成,战斗力很强,他的左翼由子西指挥,他的右翼由子上指挥,右翼除楚军外,还编入了陈国和蔡国的军队。晋军除晋文公的直属队外,分为六个分队,分别由三军的将佐共六人指挥,其中由下军佐胥臣指挥的分队直接面对楚方右翼中的陈国和蔡国的军队,正是楚军方面的薄弱环节。
胥臣早有准备,把驾战车的马蒙上老虎皮,率领自己的分队首先冲击陈国和蔡国的军队。陈国和蔡国的军队一触即溃,带累的楚军整个右翼都崩溃了。晋军上军将狐毛又派出了一部分部队张着两面大旗支援胥臣,把楚军右翼的部队赶出了战场。
而在楚军的左翼,对面晋军另一分队的指挥官下军将栾枝却让部下的“舆人”拖着柴禾向后撤退,这样一来尘土飞扬,造成了大军向后撤退的假象。楚军左翼的指挥官子西上当了,下令追击,脱离了楚军先前占据的有利地形,进入晋军战线的右侧,结果被晋军战线中部的精锐部队“中军公族”拦腰截击,晋军预备队,上军将狐毛和上军佐狐偃指挥的两个分队的主力也加入围攻,结果楚军的左翼也崩溃了。这样楚军的中军主力虽然没什么损失,但也只好撤退。
这里《左传》一上来就列出了“韅、靷、鞅、靽”几个革字旁的字,这几个革字旁的字都是马车装具的名称(还不止这几个),这些字今天都不太见得到了,但当时却是常用字,尤其是“鞅”字,屡见于当时的人名。在汉字中,还有很多车字旁和金字旁的生僻字,是马车各部分部件的名称,有许多马字旁的生僻字,是各种马的名称,这些字在当时都是常用字,反映了当时车马在日常生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段《左传》中还有这么一句话:“遂伐其木,以益其兵。”是说晋军现砍树用来作兵器,似乎反映了晋军先前的军备不足以应付大战,可能是因为晋国的军队刚刚从两军扩充为三军,而当时每军的编制是有一定的定额的。
另外,这里胥臣所用的把战马身上蒙上老虎皮吓唬对方的花招不是第一次使用,早在五十二年前(公元前六八四年,鲁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偃就用过这一招对付宋军而得逞(《庄十年传》(p 0183)(03100201))。我觉得这一招与其说是用来吓唬人的,不如说是用来吓唬马的,反映了马在车战中的决定作用。
在这一战例中,晋军的各种战术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我有个感觉,晋军是春秋时期战术素养最高的军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8 13 桥上 字1882 2012-03-20 05:16:04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7 12 桥上 字2475 2012-03-20 05:15:12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6 15 桥上 字3404 2012-03-20 05:14:22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5
🙂好奇怪的一句话 5 东学西读岛主 字42 2019-01-21 11:23:44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4 10 桥上 字1956 2012-03-20 05:12:28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3 24 桥上 字4667 2012-03-19 08:27:30
🙂这段记载一直觉得过于传奇了 1 闻过则喜 字120 2012-03-21 0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