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五、礼与丧礼 5.

公元前四八〇年(吴王夫差十六年,陈闵公二十二年,楚惠王九年)夏天,楚国派出大军进攻吴国,一直打到了离吴国都城三百里左右的桐汭。吴国的盟国陈国于是派出公孙贞子为特使前来慰问,哪想到这位公孙贞子走到吴国都城边上叫“良”的地方忽然去世了。但是收敛了公孙贞子的尸体以后,他的团队把他的棺材装上车,继续出发,准备奉着他的尸体进入吴国的都城。吴王夫差听说了,派太宰伯嚭来慰劳他们,同时婉拒他们进城,说是:“现在天气不好,有可能发水,恐怕对贵使臣的尸体不利,寡君敢辞。”

听了这话,公孙贞子的副手芋尹盖回答说:“敝国国君听说楚人不肯遵行天道,竟敢进攻贵国,祸害人民,特派了使臣来慰问,‘盖’充当使臣的助手,也准备向您手下的随从致意。天降灾祸,使臣不幸去世,我们也不敢误了行程,尽快收敛尸体,继续出发。现在贵国国君派您来告诉我们:‘别让尸体到我门前’,这是把敝国国君的好意扔在了荒郊野外。而且我听说:‘事死如事生,礼也。’所以才有使臣在朝聘中去世,要奉着他的尸体完成使命的‘礼’,还有一种朝聘中遇东道主遭丧事应该立即回国的‘礼’,如果不让我们奉着使臣的尸体完成使命,那就是实行贵国遭丧事的‘礼’了,能这样干吗!用‘礼’来规范百姓,还会有人不守规矩,现在您说要‘死而弃之’,就这样把‘礼’给扔了,那还拿什么来做诸侯的盟主?前人有话:‘无秽虐士。’就是要尊重死者。我充当使臣的副手,哪怕前途是万丈深渊,现在也只能奉着使臣的尸体完成使命,把敝国国君的好意传达给贵国国君,就是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也是上天命定如此,与贵国国君和您无关。”

吴人听芋尹盖这么一说,只好让他奉着使臣的尸体到朝廷的门口,然后芋尹盖代替使臣入朝,完成了使命。

在《仪礼聘礼第八》中,就有上面所说的“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宾入竟而死,遂也。主人为之具,而殡。介摄其命。君吊,介为主人。主人归礼币,必以用。介受宾礼,无辞也。不飨食。”“若宾死,未将命,则既敛于棺,造于朝,介将命。”就是说如果使臣去世,“介”要奉着棺材到朝廷门前,然后自己代替使臣完成使命。

在《仪礼聘礼第八》中,也有“朝聘而遭丧之礼”:“聘遭丧,入竟,则遂也。不郊劳,不筵几,不礼宾。主人毕归礼,宾唯饔饩之受。不贿,不礼玉,不赠。”“遭丧,将命于大夫,主人长衣练冠以受。聘,君若薨于后,入竟则遂。赴者未至,则哭于巷,衰于馆;赴者至,则衰而出。受礼,不受飨食,唯稍受之。”

从以上引用的《仪礼》可以看到,当时对礼仪上遇到的各种情况都有相应的预案。不过正因为如此繁琐,实际执行时难免出现偏差,像这位“盖”这么较真的恐怕不多,但是他义正辞严,总算是为陈国争回了面子,《左传》作者也赞成他认真的态度。

下面是《左传》中与此有关的那一段:

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将以尸入。吴子使大宰嚭劳,且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廩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芋尹盖对曰:“寡君闻楚为不道,荐伐吴国,灭厥民人,寡君使盖備(备)使,吊君之下吏。无禄,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陨队,绝世于良。废日共积,一日迁次。今君命逆使人曰‘无以尸造于门’,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且臣闻之曰:‘事死如事生,礼也。’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以礼防民,犹或踰之,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是弃礼也,其何以为诸侯主?先民有言曰:‘无秽虐士。’備使奉尸将命,苟我寡君之命达于君所,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非君与涉人之过也。”吴人内之。(《哀十五年传》(p 1690)(1215020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