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五、礼与丧礼 4.

公元前五二七年(周景王十八年,晋昭公五年),周王室连着出了两件大丧事,六月,王太子死了,八月,王后也死了。十二月,王后下葬,晋国派在六位执政大臣(卿)之中位列第六的荀跞(知文伯)去参加葬礼,派籍谈做他的副手。这个籍谈的祖上曾经主管晋国的典籍,所以才以“籍”为“氏”。

葬礼完成以后,周景王设宴招待荀跞,宴会上盛酒用的是鲁国献给周王室的铜壶。看到手下拿出了鲁国进献的壶,周景王忽然大发感慨:“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这位天子是说:他伯啊,各家诸侯都能进献一些彝器给我家,为什么只有晋国不来进献呢?这里的“他伯”(伯氏,感觉这样翻译仍不准确,但想不出适当的翻法,请河友指教)是指荀跞,周天子管所有的同姓诸侯都叫伯父或者叔父,管所有的异姓诸侯都叫舅父,突出了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进而对这些诸侯的代表也称之为伯氏、叔氏、乃至舅氏。荀跞代表晋昭公前来,所以周景王称他为伯氏。

周景王既然问了,荀跞没法回答,就对籍谈作揖,请他来回答。籍谈猝不及防,只好胡说几句应付:“当初这些诸侯受封的时候,天子都赐给他们镇国之宝,所以这些诸侯也会向王室进献彝器。只有晋国,远居深山,与戎人和狄人作邻居,对付这些野蛮人都来不及,哪顾得上进献彝器。”

本来这就是推托之辞,不必太认真,但周景王不知进退,还要继续发挥:“他叔(叔氏)啊,你忘了吗?晋国的先祖——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嫡亲弟弟,怎么会没得到镇国之宝?文王阅兵使用过的密须之鼓和大路(专车),武王战胜商人时所用的阙巩之甲,这都是唐叔受封时成王赏给他的镇国之宝啊。唐叔有了这些镇国之宝,才能镇住那些野蛮人。后来襄王又把自己的两辆座车赏赐给了文公,还赏给他鏚钺和秬鬯(酒)、彤弓和虎贲,文公得到了这些,还得到了南阳之田,以此成为东方的霸主,这不就是这些镇国之宝起了作用吗?对手下的那些臣子,天子会赏赐功勋,不忘劳绩,封给他们土地人民来奉养他们,送给他们祭祀的宝器帮助他们,赐给他们车辆服饰以表彰他们,赏给他们旌旗标帜以荣耀他们,这些诸侯子子孙孙都不忘记天子的赏赐,这就是所谓‘福’啊。如果没有这些天子赏赐的‘福’和‘祚’,哪还有晋国叔父啊!而且他叔你的先祖就负责总管晋国的典籍,所以才有你‘籍’这个‘氏’。一直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叫‘董’的去了晋国,晋国才有专门的史官‘董史’。你的先祖既然总管典籍,你怎么能忘记这些呢?”

籍谈听了这番话,完全被镇住了,一句话也答不上来。等这些客人走了以后,周景王还不依不饶,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籍谈回国以后,把这事告诉了叔向,叔向评论说:“当今天子看来下场不会好,我听说:‘所乐必卒焉。’当今天子以忧为乐,难保会以忧收场,不会有好下场。今年周王室那里出了两件大丧事,都是当今天子应该服丧三年的大丧事,当今天子居然还能设宴款待吊丧的客人,又向客人求取彝器,真是过于以忧为乐了,而且不合于‘礼’。彝器是用来表彰功勋的,不是用于吊丧的。现在这种大丧,不论多么高贵的人都应该服丧,这才合于‘礼’。天子虽然不必服丧三年,但这时候就宴乐,还是太早了,同样不合乎‘礼’。‘礼’是天子施政的原则,当今天子这一件事就有两处违反了‘礼’,真是大大偏离了施政的原则。而且在朝堂上说的话都会记入典籍,典籍就是要记录施政原则的。偏离这个原则随便乱说,就算引用了过去的典籍,又有什么意义?”

叔向的话从“礼”的意义出发,批评了周景王在服丧期间不合乎其身份的行为,强调了守“礼”的重要性。

下面就是《左传》中的两段与此有关的段落: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昭十五年传》(p 1371)(10150701))

籍谈归,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以早,亦非礼也。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昭十五年传》(p 1374)(1015070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