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0 -- 桥上

共:💬14 🌺1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灵不君1

《文十四年经》: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p 0600)(06140005))(059)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

孛音佩。昭十七年《传》“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胥曰:‘慧所以除旧布新也’”云云,以“慧”释“孛”。《公羊传》亦云:“孛者何?彗星也。”足见孛即彗星。然昭二十六年《传》“齐有彗星,齐侯使祷之。晏子曰:‘无益也’”云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及《史记齐世家》俱载其事。《齐世家》云:“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谏上》云:“何暇在慧,茀又将见矣。”茀即孛。故《谷梁传》云“孛之为言犹茀也”。则孛、彗虽同类,而仍有不同,孛盛而彗弱也。故《晋书天文志》云:“孛亦彗属,偏指曰慧,芒气四出曰孛。”《汉书文帝纪》文颖《注》亦云:“孛、彗形象小异,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也。慧星光芒长,参参如埽慧。”孛虽彗,而《经》、《传》皆用作动词。哀十三年《经》“有星孛于东方”、十四年《经》“有星孛”,尤可证。则此孛字之义,犹言彗星光芒蓬蓬孛孛而过,作为彗星出现之术语矣。近代天文学家以此为哈雷彗星,而此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之最早记录(公元前六一三年)。且查各国史志,记载彗星行道者,亦以此次为最早。哈雷彗星平均每隔七十六年行近太阳一次,肉眼即可见。自此以后,凡逢哈雷彗星复见,我国古籍多有记载,自此次至清末二千余年,出现并有记载者共三十一次。

《文十四年传》:

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p 0604)(06140701))(047、062、059)

我的粗译:

有颗彗星光芒大盛,进入到北斗那里,于是周内史叔服说:“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都会死于动乱。”

一些补充:

如果“孛”是作动词用的,则上面那条《春秋经》和其下那条《左传》中的“有星孛入于北斗”似应加一逗号,改为“有星孛,入于北斗”。

《宣二年经》: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臯。((p 0650)(07020004))(059)

一些补充:

这一条《春秋经》是根据晋国大史“告”给鲁国大史的内容由鲁国大史改写而成,下面还会提到。

《宣二年传》:

晋灵公不君:厚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bì避)丸也;宰夫胹(ér)熊蹯(fán)不熟,杀之,置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liù),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mí)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gǔn)职有阙(quē),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p 0655)(07020301))(059)

我的粗译:

晋灵公表现得不像君主应有的样子:他大肆搜刮用来装饰宫墙;还从高台上用弹弓打人,为的是要看那些人躲避弹丸的样子;宰夫烹制熊掌煮得不够熟,他竟把宰夫杀了,放在筐里,让宫中的女子抬出去。

那些抬筐的女子从晋灵公住的地方向外走到朝廷议事的地方,被跪坐在朝堂之上的大臣赵盾和士季(士会,士是“氏”,会是名,季是字,也是行次)看到了(朝堂前部是敞着的,面对的是一个院子:朝廷),发现筐外露出了一只手,问清了此事的来龙去脉,于是很着急。

赵盾想要进谏,但士季说:“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他是说:您进谏要是主上不听,就没人再能进谏;还是“会”(这里是士会自称名)先去进谏,主上要是不听,您再接着进谏。

士季前去进谏,当时晋灵公正跪坐在朝堂之上。士季进了院门,在门内站了一下,晋灵公装没看见他;再走到院子中间停一下,还装没看见;最后士季到了屋檐下(宾阶旁)站着,晋灵公这才抬起眼睛对他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灵公是说我知道错了,以后不会犯了。

士季马上趴下去磕头,对晋灵公说:“谁能不犯错呢?只要能改,就是最好的人。《诗》里说了:‘靡(mí)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能改过的人不多。主上要是能改过,就是社稷稳固的保证,不但我们这些臣子,晋国的上上下下都要仰赖主上的英明治理。《诗》里还说:‘衮(gǔn)职有阙(quē),惟仲山甫补之。’说的就是仲山甫能改正错误,主上要是也能改正错误,您的‘衮’也就不会被扔在一边了。”

一些补充:

晋灵公此时不过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叛逆期。而赵盾被晋灵之父晋襄托孤,正是晋灵叛逆的主要对象。赵盾和士季(士会)分别为四十六岁(以僖七年生计)和四十五岁(以僖二十八年“士会摄右”时年二十计)左右,大约比晋灵公分别年长三十一岁、三十岁。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

此宰夫即《周礼天官》之膳夫,盖天子曰膳夫,诸侯曰宰夫(天子另有宰夫,亦见《周礼天官》,与此宰夫名同而实异),故庄十九年《传》云周惠王“收膳夫之秩”,而此云宰夫。郑亦有宰夫,见宣四年《传》。膳夫亦称膳宰,昭九年《传》有“膳宰屠蒯”,《仪礼燕礼》云“膳宰具官馔于寝东”、《礼记玉藻》云“皆造于膳宰”、《周礼》云“膳宰监之”、“膳宰致饔”是也。宰夫掌君饮食膳羞。说参胡匡衷《仪礼释官》。《释文》云“胹音而,煮也。”熊蹯即《孟子告子上》之熊掌,其味甚美,然难熟,互参文元年《传》并《注》。

杨伯峻先生在此又有注:

《诗周颂缁(丝?)衣》云:“丝衣其紑,载弁俅俅。”郑玄《笺》云:“载犹戴也。”此载字义当同,谓戴其畚以过朝也。《吕氏春秋过理篇》云:“令妇人载而过朝以示威。”《晋世家》云:“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则过朝之故有两说。若为示威,则赵盾、士季不容“见其手,问其故”始知之,《晋世家》之说似较近情理。《公羊》宣六年传云“赵盾已朝而出,与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赵盾曰:‘彼何也?夫畚曷为出乎闺?’呼之。不至,曰:‘子,大夫也,欲视之,则就而视之。’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赵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摮而杀之,支解,将使我弃之。’”此亦可以为证。“荷畚自闺而出者”,据金鹗《求古录礼说闱考》,闺是小寝之门,晋灵公杀膳宰在小寝中,使人以畚载尸出小寝门。诸侯有三小寝,门皆南向,东西小寝在路寝后两旁,故于路门外之朝得见之。

杨伯峻先生在此还有注:

士会前进三次,最后及于阶间之霤,晋灵始举头张目视之。前两次之进,晋灵伪装不见。三进者,始进为入门,《仪礼燕礼》“小臣纳卿大夫,卿大夫皆入门右,北面东上”是也。当卿大夫入门之后,依《燕礼》,“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向,尔卿。卿西面北上,尔大夫。大夫皆少进。”不知此士会单身入朝之礼与此同否。然再进者,由门入庭可知也。入庭之后,然后升阶当霤,则三进矣。《管子中匡篇》,“管子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少进傅堂,公曰”云云,其事与此相类,可为明证。说本沈钦韩《补注》。孔《疏》云“溜为檐下水溜之处。”沈钦韩又云:“溜即霤,有门内之霤。《燕礼》‘宾所持脯以赐钟人于门内霤’是也。有阶间之霤。《乡饮酒礼》‘磬阶间缩霤’是也。此及溜,及阶间之溜也。”及阶间之霤,即将入堂,正《管子》之“傅堂”,齐桓不得不与管仲言,此则晋灵不得不视随会也。

下图出自郑宪仁先生《诸候大夫宗庙图研究》,图中标出了上面涉及到的一些地点位置,可参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衮”,在《桓二年传》中也曾提到:“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p 0086)(02020201))(009),杨伯峻先生在此有注,说明了“衮”及相关服饰的材质、形制、色彩及纹样:

衮音滚,古代天子及上公之礼服,祭祀时用之,画卷曲龙于衣上。冕,古代礼帽,大夫以上服之。黻字亦作韨或芾。以韦(熟治之皮革)为之,用以遮蔽腹膝之间。古田猎时代,食兽肉,衣兽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代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说本郑玄《易纬乾鑿度注》。韨亦可谓之韠。据《礼记玉藻》,韠下宽二尺,上宽一尺,长三尺,颈宽五寸,肩革带宽二寸(皆古尺,约今尺六折强)。珽音挺,天子所用笏,长三尺,一名大圭。笏音忽,古代天子以至士,朝见皆执笏。天子之笏以玉为之,诸侯以象牙为之,大夫与士则用竹为之,但大夫之笏以鲛鱼之皮饰之。笏之用同于汉、魏以后之手版,有事则书于其上,以备遗忘。

此带是大带,杜《注》以为革带,误。大带宽四寸,以丝为之,用以束腰,垂其余以为绅。大带之制:天子素(生帛)带,以大红色为里,全带两侧饰以缯彩。诸侯亦素带,但无朱里,亦以缯彩饰全带之侧。大夫素带,唯下垂部分饰以缯彩。士练(已煮漂之熟帛)带,密缉带之两边,唯其末饰以缯彩。裳,古人上穿衣,下穿裳,裳亦曰裙。幅音逼,古人以布缠足背,上至于膝,以偪束其脛。缠时邪行而上,故亦名邪幅,汉人谓之行縢,似今之绑腿。舄音昔,古人谓鞋为履,鞋底用一层者谓之屦,双层者谓之舄。单底用皮,双层底加木。古代天子诸侯,吉事皆着舄。舄有赤、白、黑诸色,所服不同,舄亦异色。赤舄者,冕服之舄;白舄者,皮弁之舄;黑舄者,玄端之舄。士皆着屦。卿大夫服冕者亦赤舄,余服者皆着屦。

此四物皆冕之饰。衡即横笄。笄音鸡,簪也。笄有二,有安发之笄,有固冠之笄。衡笄,固冠者也。固冠之笄,长一尺二寸,天子以玉,诸侯以似玉之石。紞,音胆,悬瑱之绳,织线为之,垂于冠之两旁,当两耳,下悬以瑱。瑱音填去声,又音镇。以美石之似玉者为之,紞与瑱皆可谓之充耳。纮音宏,冠冕之系,以一条绳先属一头于左耳笄上,以一头绕于颐下,屈而向上,结于右旁之笄上,垂其余以为饰,亦所以固冕弁者。綖音延,以版为质,以玄布裹之,冕之大体有二,加于首者曰卷,亦曰武;其覆于卷上者曰延,亦作綖,綖所以属于武者。

藻字亦可作缫,音早,荐玉之物,亦名缫藉。以木板为之,外包熟皮,以粉白画水藻之文于其上。率借为帅,字亦作“帨”,佩巾。见王绍兰《经说》。鞞音丙,刀鞘(音俏,盛刀之套)。鞛同琫,音崩,上声,佩刀刀把处之装饰。陈乔枞《礼堂经说》有《藻率鞞鞛解》。杜《注》以藻率为一物,为藉玉之韦,于古无徵,李慈铭《日记》(光绪戊子七月初十日)亦主之,不取。

鞶,服虔、贾逵、许慎及杜预均以为大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郑玄说,谓为革带。上文之带既是大带,则此或当为革带。厉,鞶带之垂下成饰者。游,音流,字亦可作旒,古代旌旗上附着之飘带。天子以至大夫、士,游数不同。缨即马鞅,马颈上之革用以驾车者。杜《注》谓缨在马胸前,恐误。详僖二十八年《传注》。

四者皆衣裳上之花纹,火形作半环。龙,画为龙形。黼音斧,用黑白两色所刺绣之一对斧头形。黻音绂,用黑与青两色所刺绣之花纹,像两个弓形相背。前人以为两己相背,恐不确。此用阮元与桂馥(《说文义证》》)说。

五色,青、黄、赤、白、黑,古代以此为正色。比象,谓以五色绘山、龙、华、虫之象。此仍指服章言。杜《注》谓“比象天地四方”,误。今从刘文淇《旧注疏证》说。

下面是后世天子衮服十二章纹样中的“火、龙、黼、黻”示意图(未必与春秋当时一致,但黻之图形略似杨先生提供的图形),截自网上,第二行是篆书“火龙黼黻”,据说“火龙黼黻”(huǒ lóng fǔ fú)还是成语,大体上是富丽华美的意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老老狐狸,京华烟云AMIP,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