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扯一扯汉语的“稠密性”和精确度 -- 石头布

共:💬196 🌺697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语言和生活实践是完全不能分的

有什么样的实践就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语言在这种意义上是单调的过程量,是路径相关的,不可逆的。

目前谈语言倾向于其超脱实践过程的工具性,只谓信息交流工具,这样自然而然的缺省逻辑就是一种语言要有‘全能’的功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所谓翻译不过是用某些语义在一种语言中的外延去尽可能‘多’而‘好’的覆盖另一种语言表达的语义外延。但是终究不可能替代一种语言中从不存在,毫无关联的生活,思想体验。唯一解决的办法,就不能只是语言交流,而必须是生活的交融,混合在一起,语言各自借鉴,相互审视,共同发展,或许就直接借用,相互融合。英语的广泛传播归根结底的直接原因就是与几乎所有的语言都进行交流交融,乃至毫不扭捏的借用--借用语言的同时也在借用思想,借用历史,借用创造。

最简单的例子,各种语言各擅胜场,意大利语中食品用语的丰富程度是出名的,大量拉丁语系语言普遍借用。中文食品表达也是很多其他语言挠头的事情,最后只好直接借用。类似的各种语言几乎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潜力不足的语言被淘汰的也已几不可数。所以归根结底,语言的生命力决定于其深度,决定于其实践者的思想活动深度,广度,创造性和理解力--从贩夫走卒到知识分子,毫无疑问后者的工作-不管哪个学科-更是语言发展更为重要的推动力。思考停止,语言之死就是时间问题。

换言之,翻译越‘神’,某种意义上说,会进一步挖掘原有语言的历史经历的深度,但也会加强原有语言的交融‘惰性’(这就是个例子,如用英文表达这里是inertia,而inertia的中译是‘惯性’。写‘惯性’这里就没人能理解我的意思了--真实的语义以中文传达是在‘惯性’与‘惰性’之间的。)

现实中这些因素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会最终融入语言的历史经历。意外随处可见,谁能想到这几年进入美式英文最成功的中文词汇是:daqi(大气)?

-- shengqi知道了会非常‘生气’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