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假如德国统治世界 -- 淮夷

共:💬45 🌺3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应该“亲亲相隐” 还是 “大义灭亲”?

说到极权社会,此书最让人寒毛倒竖的地方,并不是讲述Xavier被捕后如何被虐,而是他的儿子,一个叫Pili的男孩。Pili在柏林读小学,最喜穿黑衬衣和蓝短裤的制服,积极申请加入一个叫Pimpfen的组织(德国少年团)。入团的考试项目包含12秒跑60米,野外拉练,还有修习党的哲学。这个组织并非书中杜撰。真实历史中,年满10岁的德国儿童均需加入“德国少年团”,年满14岁者需加入“希特勒青年团”。

话说Xavier在逃离柏林之前,潜回家中和儿子告别。10岁的Pili故意缠住父亲给他念书听,然后偷偷向党卫队告发。Xaxier因此在家中被捕。Pili对被抓的父亲说了一句心里话:“爸爸,他们会帮助你的。他们会把你改造好的。你会回来和我们重新生活在一起的!”

我看到Pili的大义灭亲不由想起《1984》里的经典段落,真理部公务员Parsons做梦,说了一句“打到老大哥”的梦话,被自己7岁女儿听到向巡警告发,送入劳改营进行思想改造。7岁小女孩在《1984》一书的出场,就是一股杀气扑面。她在家里玩抓叛徒游戏,小姑娘穿着侦察队的制服,手里拿着木棍,灰衬衫,蓝短裤,系红领巾,喊道“你这个思想犯!我要枪毙你!我要蒸了你!我送你开盐矿!”

呵呵,这类情节是反乌托邦小说的经典桥段。特别是“大义灭亲”这类现象出现在孩子身上。

那么问题在于到底应该“亲亲相隐” 还是 “大义灭亲”?从反乌托邦小说所持的立场来看,“亲亲相隐”是天然正义的。但难道反过来的例子就不成立?难道看到亲近的人犯罪不检举、不揭发就对了?

单就这本小说而言,主人公向美国揭发德国的黑材料也是一种“大义灭亲”。他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子向盖世太保告发他并无本质的区别。只不过站在他的立场上,他认为背叛祖国,破坏媾和,是为了给枉死在集中营里的人伸冤昭雪,其价值远远超过结束战争。本书作者为英国人。这个价值观对本时空作为战胜国一员的作者来说当然是先天正确的。

但从主人公儿子的角度来说,揭发自己的父亲而“大义灭亲”,从而维护祖国的安全与和平,结束战争让更多人的免于死亡,这个价值观不能说是错误的。

而从小说(以及改编的电影)情节来看,当时德、美两大阵营对抗,谁都打不下去了。媾和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并不是几份黑材料就能破坏的。希望用集中营的黑材料就让两大强权反目成仇,还是太天真、太理想主义了。

那么到底应当“亲亲相隐” 还是 “大义灭亲”?中国古代的孟子其实对此早有论述:

【原文】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这儒家看来,“亲亲相隐” 和 “大义灭亲”是对立而统一的。为公,应当“大义灭亲”。为私,应当“亲亲相隐”。所以在儒家的理想境界里,主人公的儿子揭发父亲没错。但随后的行动应当是帮助父亲逃跑。

蛮夷作者不习亚圣教化,所以著作浅薄也。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