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论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更正版] -- 九如

共:💬7 🌺3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论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更正版]

摘要

一直以来,利润率被用来衡量企业的效率。本文指出利润率作为经济效益的缺陷,提出了度量经济的一种新尺度,称为社会效益,并定义了社会效益率,与利润率相对应。社会效益的定义中明确地计入了工资和税收,因而反映了经济活动对分配的贡献;社会效益的定义中剔除了资本用于投机所造成的浪费;社会效益的定义中还包含了连带效益,即经济活动产生的、但在市场中无法交易的那部分价值,因而计入了市场所不能衡量的利与害,反映出GDP的质量。因此,社会效益全面地衡量了经济体的健康状态。本文认为,用社会效益率取代利润率来衡量企业对经济体的贡献、用总社会效益取代GDP来度量宏观经济是正确的方向。

[注:本文初版(2014年6月30日)中,关于GDP的讨论含有错误(虽不影响主旨)。特此改正,并向读者致歉。]

[关键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率,连带效益,总社会效益,GDP,利润率]

(6/30/2014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网;9/14/2014修改)

I. 前言

经济活动显然是具有社会效益的。例如,各种生产活动维持着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平均生活水平,甚至改变社会的需求;企业的经营失败往往造成资源浪费和失业,甚至影响整个经济体的活力。

一直以来,以利润率作为经济效益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从旧时代继承下来的一个习惯。在“各扫门前雪”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这样定义效益是很自然的:因为至少从短期来看,利润率的最大化的确保证了本企业的生存和壮大。因此,利润率就成了资本家追求的唯一目标。

然而经济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和利润率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某个企业对自身利润率有正面作用的一项举措,对社会的效益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不是好事情:这是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发展生产、满足需求,而需求的满足和利润率最大化常常是矛盾的。假如一种产品人人都买得起,则提高价格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当价格提高到有些人开始买不起的水平时,利润率一般还不是最高,这是因为客户流失还不够多,不足以抵消涨价带来的增收;只有当价格高到相当一部分人买不起的水平时,才有最高的利润率,而这恰好是生产不足、一部分社会需求被压制的一种状态。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暂时压低价格,但并不能长期保会需求的满足:因为竞争的最后结果总是淘汰和兼并,最终形成少数企业的事实垄断。

当一块食物被一群蚂蚁从四面八方拖动时,由于蚂蚁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因此食物的轨迹虽然曲折,但始终大致指向蚁穴;如果一个经济体全部由私营企业(私企)构成,则由于私企之间不存在蚂蚁之间那样的集体意识,该经济体并不总是向前发展:当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时,私企盲目地争相扩张,在造成过热之前的确有推动社会前进的效果;而一旦经济出现过热迹象,则大部分私企争相裁员、减产以尽可能地维持利润率,从而将问题“放大”成经济下行的趋势。因此,一群蚂蚁最终能够把它们喜爱的大块食物拖回蚁穴,而一群私企则永远不可能把社会推向充分满足需求的状态,只能在周期性的经济动荡中盲目地挣扎。问题的根源就是大家都把利润率当作最高目标。

换句话说,用利润率来度量宏观经济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只是个“替资本家数钱”的工具;它甚至不能保证资本家的长远利益(因为资本家也不喜欢经济危机),当然就更不能用来指导经济的发展。既然利润率不能衡量经济活动对社会的效益,就需要一种新的度量。

II. 经济活动的连带效益

要度量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就需要引出一个新的概念:经济活动的连带效益。通常的经济活动服务于社会,并依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向服务对象收取报酬、赚钱,同时向政府缴税。如果除此之外不给社会带来额外的利益或损害,则我们说该项经济活动的连带效益为零,这是连带效益的参考点。当一项经济活动有其产品价格所不能代表的、额外的益处时,我们说它具有正的连带效益;反之,若一项经济活动有损于社会,则我们说它具有负的连带效益。与连带效益对应,产品价格所能代表的那部分社会效益可称为寻常效益。

例如,苹果计算机公司研制出iPhone手机,方便了用户,为该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回报,为美国政府带来了大量税收,这是它的寻常效益;但该手机的流行还带动了智能手机及其配套行业的大发展,从而让其它企业、甚至竞争对手也赢得了巨大的利润。显然,研制iPhone是具有巨大的正面社会效益的举动,其社会效益超过企业出售产品得到的回报,因此我们说这样的经济活动具有正的连带效益。

连带效益是经济活动产生的、但在市场中无法交易的那部分社会价值。仍以苹果手机为例:该产品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惠及其它企业(例如三星公司);但显然苹果公司无法向这类受惠者收取回报。在很多情况下,正的连带效益惠及全民,甚至包括尚未出生的人,收取回报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正的连带效益早晚将在社会中转化为实在的经济效益。

当然,连带效益也可以是负值,即对社会有害的连带效益。例如在“国际化”运动中,美国企业将制造厂、客户服务等行业外移到中国、印度、南非等工资低廉的国家,大幅降低人工费,使企业利润率显著提高。但是对于美国这个经济体而言,上述“外包”举措在美国国内制造出大量失业,并且在长远看来降低了美国的国力。因此,“外包”运动虽然短期内有利于企业本身,但在美国范围内却具有负的连带效益。又例如在中国,由于收集牛奶的私营承包商以三聚氰胺溶液伪装牛奶谋取暴利,最终不但造成严重健康问题、而且毁掉了几乎全部国产奶粉的声誉。整个过程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当初那一点蝇头小利:无论怎样惩罚造假者都无法补偿整个社会的损失。

当一项经济活动的连带效益为负值时,其社会效益低于其寻常效益,这时企业其实是在损人利己。实际上,具有负连带效益的经济活动是很多的,其中大部分一直被容忍:例如产生污染的、破坏自然环境的、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损社会风气的经济活动,等等。当连带效益的负值过于巨大时,经济活动本身往往被政府所禁止,例如黄、赌、毒一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公有制企业(公企)相比,私企更可能不顾道德约束,经营具有负连带效益的生意:譬如当前在中国泛滥的地沟油、死猪肉、假货等问题,都是唯利是图的私企所为,都是不择手段追求利润率的结果。

显然,要想度量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连带效益是不能忽略的。

III. 社会效益的定义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度量来代表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应该反映经济活动对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及其前景)的贡献。为方便叙述,我们假设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代表和追求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显然有些国家的政府并非如此)。一般说来,如果将一项经济活动抽象地看作一个把输入转化成输出的系统,则效益可以定义为输出相对于输入的增值。但是,从资本家的视角观察和从政府的视角观察,输入和输出是不同的:

资本家:

输入 = 资本(= 资源费 + 工资)

输出 =(产品-赋税)=(资本 + 利润)

效益 =(输出-输入)= 利润

政府:

输入 = 资源 + 劳动时间(= 资源费 + 劳动时间的价值)

输出 = 产品 + 连带效益 =(资源费 + 工资 + 税收 + 利润)+ 连带效益

效益 =(输出-输入)=(工资 + 税收 + 利润 劳动时间的价值)+ 连带效益

≈ (工资 + 税收 + 利润)+ 连带效益

为简化讨论,上面的“工资”包含奖金和其它劳工福利;“资源”则包含原材料、水、能源、半成品、工具等一切除劳动力之外的消耗;“利润”指的是税后利润。

显然,资本家和政府都把产品看作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但在进一步的细节上则大不相同。

譬如在资本家看来,工人和工具、机器没有区别,劳动时间只是一种必需花钱购买的资源,能省则省,绝不多买;在政府看来,则劳动时间不能储存(不可能让工人闲一个月,而在下个月干完两个月的工作),是一种“不用就马上失去”的社会资源:除非经济体中出现显著的劳动力短缺,用掉劳动时间几乎不必算作消耗,而劳动时间闲置不用则是社会浪费;

在资本家看来,工资只是生意的一种必需的损耗,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自然是越少越好;但在政府看来,工资是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部分,只要生产能够继续,工资越多越好;

在资本家看来,赋税只是经营过程中一种讨厌的损耗;但在政府看来,税收也是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部分,只要生产能够继续,税收越多越好;

在资本家看来,利润是命根子,是一切的一切;在政府看来,利润作为资本的增值,是否有益于社会,要看新增加的资本用于何方:资本只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用于分配其它资源的使用权。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私企最重要的产出不是利润,而是工资和税收:因为私企的利润不一定全部有益于社会(它至少有助于贫富分化)。

企业的利润对社会的价值,要看企业是私企还是公企:私企的利润通常只有一部分对社会具有效益,此百分比β是利润的公益系数,β随时间变化且与政治、经济环境相关;而公企的利润则是100%对社会具有效益。考虑到劳动力显著短缺的情况极为罕见,我们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以两种形式定义如下:

社会效益(分配要素定义) = 工资 + 税收 + β×利润 + 连带效益 (1)

社会效益(生产要素定义) = 产品 - 资源 - (1-β)×利润 + 连带效益 (2)

上面(1)、(2)两种定义在一般情况下是彼此等价的:定义(1)直接用货币度量,因此更方便计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按分配要素的定义(1)可能比较费解或失去意义,但按生产要素的定义(2)依然适用。

容易看出,社会效益通常是正值:只要产品是本经济体所需的实物商品或服务、并且连带效益不是负值,那么即使利润为零(税收跟着为零),社会也至少获得了工资收益。

上面的公式中,利润的公益系数β对公企为1,对私企和公私合营企业一般在0和1之间。有些私企,例如主要从事投机的所谓投资机构,它们赚取的利润回到生产和服务业的可能性很小,其β值可以认为是零。β还有另外一个定义:即利润最终用于购买实物产品和服务的百分比。“(1-β)×利润”则表示私企利润中不用来购买实物产品或服务的部分(譬如用来购买股票):这一部分利润对社会没有效益,换句话说是浪费掉的资本。

β对一个私企来说是经常变化的。对整个经济体内所有私企来说,从它们的总利润的数值和用途,可以算出私企利润的平均公益系数βA。βA通常是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例如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联储多次向社会注入的资金,一部分流入华尔街,其余流出国外;期间美国国内生产大致维持了危机初期的萎缩状态:企业减产,利润大致正常,但整体经济复苏却无起色。显然,至少从2007年到2013年之间,不但量化宽松的资金根本没有进入产业,就连美国私企的利润也大多流向了社会效益率接近于零的行业(多半是华尔街),即βA≈0。

IV. 社会效益与GDP的关系

在传统的GDP统计当中,一个企业的贡献是“产品-资源”;将社会效益的定义(1)与(2)相对比可以得出,“产品-资源”等价于“工资+税收+利润”。显然,GDP没有剔除私企在分配环节浪费掉的利润,当然也没有计入连带效益。但总的来看,GDP并不是利润的总和,这说明早有人察觉:真正的经济效益并不就是利润。

将所有企业的社会效益相加,就得到整个经济体的总社会效益,我们有如下关系式:

总社会效益 = GDP - (1-βA)×私企总利润 + 总连带效益  (3)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虚拟经济”不发达,则在经济上升阶段,私企利润的大部分会被投入企业扩张,这时βA的值接近1,总社会效益与GDP之间的差别就几乎只有连带效益;否则,私企利润的浪费可以成为GDP中显著的一部分,使GDP含有明显的“水分”。在后一种情况下,私企利润就可能主要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停滞,这时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与GDP数值的增长完全脱钩。

当然,不能计入连带效益是GDP的另一个重大缺陷。人们常常谈到的“GDP的质量”其实大部分反映在连带效益之中,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V. 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率;工资不属于资本投入

那么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率应该怎样定义呢?

资本的数量决定了企业可以动用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经济的可持续性有赖于投入资本的回收,经济的发展则有赖于资本的增加。因此,将资本投入作为公约数仍然是适当的,不过资本投入的定义需要厘清。

资本家以利润作为效益可以理解;但将工资划归资本投入的一部分,在概念上就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发工资的资金来自出售产品的收入。与原料、工具、机器的“先买后用”相对照的是,所有的现代企业对劳动力都是“先用后买(即先工作、后发工资,甚至延迟一周再发)”;另一方面,工人在付出劳动后并不一定能收到工资:现实当中不乏私企老板在该发工资之前逃跑的例子。因此工资实际上是分配而不是资本投入。将工资毫无道理地划归资本投入,其实从理论上剥夺了劳动者参与分配的权利。

一个特例是首批产品出售之前所发的工资:当产品生产周期长于工资周期时,雇主确实需要在首个生产周期内垫付发工资的资金。但这笔资金仅仅在特殊情况下(企业在卖出第一批产品之前破产)才可以算作资本投入;在正常情况下,这笔垫付的资金在首批产品出售后立即收回;即使生产周期非常长,垫付资金也将在最初的若干个生产周期之内赚够,而此后不再需要垫付。

工资是分配而不是资本投入,这一点在公企当中更加明显。例如一家集体企业在暂时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只要有足够的资源费,就仍然可以开工,即在卖出产品之前,劳动可以是“免费”的:只要预期出售产品的收入可以超过资源费、从而使工人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获得报酬即可。

因此,传统的资本投入定义是错误的:它实际上是(真正的)资本投入与工资之和;而工资属于分配的一部分,不是投入。所以,社会效益率与传统的利润率在数值上没有可比性。为明确这一点,我们统一采用正确的、不包含工资的资本投入,从而将两种效益率的实际定义对比如下,以看清其间的异同:

利润率(传统的、错误的) = 利润/[资本投入 + 工资]

利润率(改正的) = 利润/资本投入 (5)

社会效益率 = [工资 + 税收 + β×利润 + 连带效益]/资本投入 (6)

可见,传统的利润率定义,不管是无意还是故意,低估了资本的实际增值率。不过,即使是改正了的利润率,也仍然不能代表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上式(6)采用了分配要素定义的社会效益;类似地,将公式(2)除以资本投入,也可以得到与(6)等价的社会效益率定义。

【待续】

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