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2:管夷吾——民受其赐 -- 桥上

共:💬29 🌺1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始霸2/8

《庄九年经》:

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p 0178)(03090003))(029)

《庄九年传》: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p 0179)(03090301))(029)

《庄九年经》: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p 0178)(03090005))(029)

《庄九年传》: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p 0179)(03090401))(029)

《庄九年经》: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p 0178)(03090006))(029)

《庄九年传》: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p 0180)(03090501))(029)

我的粗译:

仍在我们的庄公九年(公元前六八五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元年),夏天,我们的主上(鲁庄公)统兵进攻齐国,要把子纠(公子纠)送入齐国。可是,从莒国那里来的桓公(小白)已经抢先进入了齐国。

这年秋天,我军和齐军在齐国近郊乾时开战,我军溃败,损失了我们主上的指挥战车,主上只能乘着传车回来。当时是秦子和梁子驾着我们主上的指挥战车,车上插着主上的大旗,驶上另外一条路,引走齐军,才救了主上,而他们都被杀了。

接着,鲍叔(鲍叔牙)率领部队开到我们这里,传话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管仲)、召(召忽),雠也,请受而甘心焉。(子纠,是我们主上的亲族,请主上惩治他;管和召,那是我们主上的对头,请送给我们自己惩治,这样我们主上才能甘心。)”

于是我们在“生窦”那里杀掉子纠。召忽也自杀了。只有管仲要求把自己抓起来,送给鲍叔。鲍叔得到他之后返回,一到他们“堂阜”那里,就把他放了。

等回到他们的“国”之后,鲍叔向齐桓公禀报说:“管夷吾(管仲)治于高傒(高敬仲),使相可也。(管夷吾的治理能力远比高傒强,可以让他辅佐您。)”齐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议。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纳子纠”曰:

《公羊》、《谷梁》作“纳纠”,无“子”字。臧琳《经义杂记》、赵坦《异文笺》以为自汉至六朝以及隋、唐皆作“纳纠”,今《左氏》作“纳子纠”,乃为唐定本所误。然万斯大《学春秋随笔》则以为《公羊》、《谷梁》之“纳纠”而不称“子”为阙文,《左氏经》为可据。考下《经》云“齐人取子纠杀之”(《公羊》、《谷梁》俱有“子”字),若此《经左氏》原无“子”字,杜预宜有注,而今杜氏无注,则知杜所据本必有“子”字。且上年《传》云“公子纠”,而此年鲍叔之言曰,子纠亲也,则或称纠或称子纠,其实一也。如楚-公子元亦称子元,郑-世子华称子华,齐-公孙明称子明,称子不称子,非义例所系。

《齐世家》:“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杨伯峻先生注“公丧戎路,传乘而归”曰:

戎路为兵车。丧戎路者,弃其所乘而逃也,与宣十二年赵旃弃车而走林相类。洪亮吉《左传诂》读传为驿传之传,则以传乘为名词,恐误。传乘之乘应是动词。《晋书舆服志》云:“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軺车,古之军车。一马曰軺车,二马曰軺传。”传乘疑即此追锋。或云转乘他车,亦通。

杨伯峻先生注“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曰:

秦子、梁子为鲁公戎路之御及戎右。辟同避。以公旗辟于下道者,欲以诱至齐师而使鲁公得逃。

《齐世家》:“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

杨伯峻先生注“管夷吾治于高傒”曰:

此谓治事之才多于高傒。傒音奚。据《唐书宰相世系表》,高氏出自姜氏,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高傒为其孙,以王父字为氏。高傒即高敬仲,据僖十二年传“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则高氏世为齐国上卿久矣。

《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p194:“……1972年白兔丘村出土一件有“高子戈”铭的铜戈(杜迺松. 1995. 东周时代齐、鲁青铜器探索. 南方文物,(2):82)。……”不知是此“高”否。

高子戈长胡三穿,直内,内中有一横穿,援基部近穿处有“高子戈”三字铭文,通长18.5、高9厘米,内长6.5、宽2.7厘米。出土于山东临淄齐故城以北12.5公里的敬仲镇白兔丘村附近,1970年为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收藏。白兔丘村南有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高傒之墓。

下面是“高子戈”的图片,出自微图《高子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公从之”曰:

传世有齊子中姜镈,见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据杨树达先生考释,乃鲍叔之孙所作,由此铭文,足与《管晏列传》“鲍叔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及《吕氏春秋赞能篇》“桓公先赏鲍叔”语相印证。

下面是齊子中姜镈(素命镈)的图片及其铭文释文的图片,出自《【旧拓】(素命)镈铭文拓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莒”——“莒父”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乾时”(杨注:乾音干。时,水名,今曰乌河,一曰耏水,又曰如水,因水色黑,一曰黑水。出临淄西南矮槐树铺,旧由桓台、博兴合小清河入海;今则不与小清河合,合澅水、系水北流,西折入桓台县,北注入麻大湖,其岐流旱则竭涸,故其地名曰乾时。鲁师战败处当在今临淄镇西南与旧桓台县城(今桓台县治已徙于旧县东北之索镇)之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2,北纬36.8(临淄镇西南与旧桓台县城之间)。

“生窦”——“笙”(杨注:窦音豆。生窦当在今山东省-菏泽县北二十余里。#“笙”,《公羊》、《谷梁》俱作“柽”,古音同假借。笙地无考,江永《考实》谓即庄九年《传》之生窦,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北,亦只推测之辞。罗泌《路史国名纪注》以笙与成二年《传》之莘为一地,亦不可信。),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5,北纬35.3(菏泽北二十余里)。

“堂阜”(杨注:堂阜,据文十五年《传》“鲁,尔亲也,饰棺置诸堂阜,鲁必取之”之语,是知为齐、鲁交界处而地属齐。一至齐境,即释管仲之缚。详洪亮吉《左传诂》。堂阜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推测位置为:东经117.88,北纬35.84(南围子村)。

下面再贴一遍耏水(时水——今乌河)以及“耏外”、“乾时”、“齐”诸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十年经》: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p 0182)(03100006))(029)

《庄十年传》:

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p 0184)(03100401))(029)

我的粗译:

当初齐侯(齐桓公)逃离齐国之后,曾路过谭国,但谭国那些人没按规矩接待他。等这次他回到齐国,各家诸侯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来。到我们庄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冬十月,齐国就出兵攻灭了谭国。这是谭国不讲规矩造成的。谭子(谭国国君)逃去莒国,因为他们两家是同盟。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齐师灭谭”曰:

文十五年《传》云:“凡胜国(杜《注》:绝其社稷,有其土地)曰灭之。”又襄十三年《传》云:“用大师焉曰灭。”此盖用后一义,详《传注》。此《春秋》书“灭国”之始。

“谭”(杨注:谭,国名,《说文》作“[覃阝]”。《诗卫风硕人》“谭公维私”,即此谭国。山东省-济南市东南旧有谭城,抗战前曾发掘出遗址,见《城子崖》一书。#《齐世家》云:“桓公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考郯与谭为两国。郯国故城当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与济南之谭城相去甚远。且襄公七年《经》、《传》并云“郯子来朝”,则齐桓所灭者必非郯也。《史记》之作“郯”,盖音误。又《管子小匡篇》云:“伐谭、莱而不有也,诸侯称仁焉。”此亦有据。谭处于临淄至鞌之间,为东西通道之所必经,齐国不能不加控制而存其社稷,故齐国早期货币有“谭邦之法化(货)”,称“谭邦”,与其他齐国地方货币称某邑者不同,似可以证成《管子》此说。),推测位置为:东经117.35,北纬36.73(城子崖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位于章丘市-龙山镇东略北,西倚小青河支流巨野河,东北距汉代-齐国国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谭国早期都城0.5公里,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