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以秦争,以汉久。为什么是秦,为什么是汉。 -- 林风清逸

共:💬47 🌺3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话太空泛

说这句话的前提,就是要承认秦在之前是行仁义的,所以秦才能一路打出来。但是秦制没变,怎么就异了?

这话太空泛了,没有着力点,导致表面上什么都概括了,实际上什么都没概括。

秦怎么就仁义了?怎么就不仁义了?

秦当时的问题很突出。一个是灭六国面临着亡国之人的不满情绪和疏远情绪。一个是秦制与六国制度的差异导致的社会融合问题。还有一个是秦国自己发展到这个程度之后,内部矛盾分化的问题。

而秦在灭六国之后选择统一而不是分封,实际上就意味着对内部不同意见的一次压制。其内部矛盾已经显现。而与此同时新占领区的征服问题和秦国本土的疲惫问题都还存在。这个时候秦投入极大力量用于基础建设,固然有利于集合特定人群施加影响力,却也容易引起矛盾聚焦点。

秦朝面临的是分封残余势力最强的时代,秦始皇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还发生了政变,政变之后的上位者还缺乏权威、不能统一内部,所以秦朝即便知道问题所在,有没有机会解决。

秦面临着新问题新形势,但是其应对方法没有解决新问题和新危机。

硬要说他们没有在新占领区行仁义,没有做仁政,马马虎虎也说得过去。但是太空泛了。什么是仁义?什么是仁政?秦国带着秦人横扫六国的时候是仁义还是不仁义?昨天仁义了,今天就不仁义了,为什么呢?

秦当时的问题,其实是《吕氏春秋》“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问题,是《商君书》“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的问题。

事情变化了,而秦没有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那句“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没有找准问题。准不准问题,也许可以误打误撞解决问题,但是更大可能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历史上,贾谊虽然说仁义怎么怎么样,最后他也没解决问题。他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越来越重视统一的思想倾向。

而且,即便找准问题,也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就是要推动事情发展,也需要过程。

汉朝实现大一统,经历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四代人,如果只看汉高祖时代,那么汉朝是分封制,如果只看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是大一统。只截取片段,无法看到整体。只截取片段,也无法理解整个过程。

类似的,秦朝,我们知道,秦二世将事情搞砸了。但是秦二世即便不搞砸,秦朝能在短时期内稳定下来吗?我看这是很难的。《吕氏春秋》说:“舟车之始见也,三世而后安之。”汉朝用实践告诉我们,他们用了四代人,才实现大一统,才让天下安于统一。从这个角度说,务实的“舟车之始见也,三世而后安之”的思想,比务虚的“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的思想,与现实的吻合度更高。

通宝推:TKwang,何求,李根,庄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