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林风清逸

共:💬72 🌺48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选拔制度决定了选拔产物的能力水平

选拔制度决定了选拔产物的能力水平。

这不是混为一谈,而是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一般来说,皇帝就是在三五皇子的范围当中选一个做皇帝。而丞相呢?最顶级的可能也是三五个人的范围。但是这三五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从更广阔的范围里选拔出来。比如至少是省部级干部。而这些省部级干部又至少是从各司、州府一级选拔出来的,然后还有各房各县……其选拔范围至少是以千计。如果再兼容临近年限的官员,说是以万计,距离真相也不会太远。

而皇子们的选拔范围大多也就是三五个人而已。

五个人里面选一个,与成千上万人里面选一个,二者比较能力,谁更有几率强一些?

我这还只是计算了选拔范围造成的影响,还没有计算选拔过程对参赛选手的锻炼。

三五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千人万人的见识则远远超越了三五个人。三五个教育氛围接近的人纵然有差异,知识面也是相近的。千人万人的教育氛围可就有极大的不同,知识面也是千差万别。三五个人同出一源,很少经过筛选;千人万人则经过层层选拔,质量普遍偏高。

这样,从锻炼的角度说,从三五个皇子中间选一个的皇帝,在经受的锻炼上远远少于从千人万人中选出来的宰相。

万里挑一,就算不是每次都比五里挑一强,至少也会经常比五里挑一强得多。

所以,这就是一个制度问题。

家天下的皇帝选拔制度,和普天之下的大臣选拔制度,二者同时运转,决定了君主不如丞相。

这是一个由制度造成的客观现实现象,形成的统计学结果。

只有一种情况下,皇帝是可以经常超越臣子的,那就是皇帝们的血统确实极其高贵,生下来就比剩下所有人强大一个数量级。只有血统论才能扭转这个结论。

在现实中,也只有一种情况下,皇帝能力比臣子能力强得多。那就是脱离了旧的制度、也参加了普天之下大选拔的开国皇帝。

我们可以发现,汉高祖,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明太宗,他们的能力明显超出他们的臣子。汉高祖是除了项羽以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汉光武帝也是兼顾儒家皇家两道的存在。唐高祖的光彩被唐太宗掩盖,显得不是那么强大,但是其平衡政治势力的能力也十分出色(当然,还是被唐太宗的光彩给坑了)。唐太宗号称天可汗,本领也很强。宋太祖能走出五代乱局,也颇有本领。明太祖起于布衣,执政三十余年,功业宏大。明太宗迁都北京却知道南顾大海,数下西洋,眼界也是十分开阔的。他们的能力都能够成功压制臣子。问题是,他们几乎全都是经过激烈竞争才走上帝位的。这里面稍微显得弱一些的也就是宋太祖和明太宗了,即便如此也能够较好地控制统治集团。

开国皇帝与后来的继承皇帝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实际上都类似于激烈竞争出来的最强官僚,是名实合一的、真正的官僚集团领袖。开国君王与后来名义上拥有天下的帝王有极大的不同。

但是即便算上这些开国君王,拉低整体水平的人太多,导致皇帝的整体素质依然无法与位极人臣的顶级大臣相提并论。

客观条件决定了君主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在能力上次于大臣。

=======

我想,君主必然弱于大臣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是荀子在讨论君道的时候会明确指出君主的主要责任在于识人用人,而不是亲自治事的认识基础。荀子也许并没有直接发现君王的能力缺陷,但是他显然发现君王应该将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自己主抓人事权、弱化执事权。

法家在当时没有将群策群力的问题上升到政治组织结构形式的高度上去,我们不能还留在法家两千年前的水平上就一直不往上升。

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在决策上较之封建国家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就是因为他们在组织上将君主和丞相同时集群化了,所以能够全面压倒个体化的君主和半集群化半个人化丞相(现在我觉得应该用集群化,或者群体化,而不是集体化这个词更合适一点)。我国现行的制度也是一个集体决策的制度,和主要发达国家是一个层级的制度,双方没有代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