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言过其实者必非忠信 -- 林风清逸

共:💬48 🌺338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林兄这个人精神还不错,但是水平有限。

我要是这么说,林兄一定不满意,围观群众也不会服气。我总归要拿出更高的水平,才能比较可靠地这样批评别人。同理,林兄总归要提出更大的格局,说某个战略“格局有限”才有一定说服力,单从漏洞着手去批评整体战略,我看才是“格局有限”的表现。

==

反感使用话术的林兄果不其然地一开始就在使用话术,网络上并没有“神化”诸葛亮的风气,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对他的神化就开始了(这个是可查证的事实)。反而是网络兴起后,兴起了一种怀疑一切的风潮,很多人因此走下了神坛,喜欢这方面内容的河友对此应有印象。指斥因袭旧说的观点为“神化”并不能证明林兄的客观,而只能说明林兄不够客观。

==

诸葛亮是否不分轻重缓急的人?这个很容易判断,不是。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即诸葛亮作为蜀汉实际上的统治者,并不常驻蜀汉首都成都,而是经常在对魏作战前线枢纽汉中。事必躬亲或不肯分权的人,不可能如此频繁、长期地离开政权中心,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

既然诸葛亮懂得轻重缓急,那么他对轻重缓急的判断是否有问题?这个可以分为两点说明。从诸葛亮多次领兵出征看,诸葛亮重视军事胜于内政。所谓兵者国之大事,这一点我想可以不加论证地认为没有问题。

而诸葛亮在军事上,用三国志的记载,可以概括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也是一个主次之分。但在说这点之前,我需要着重提出林兄的解读请河友们看看:

我们将这句话放到决策方面中,就可以理解为:平时参谋策划为长,战时取舍决断为短。

把“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解为“参谋策划为长,取舍决断为短”,也不知林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太差,还是为了往结论上凑削足适履。或者用网络流行语说,林兄是蠢还是坏,就多次交流的经验,我还真说不好。

==

林兄批评诸葛亮不分轻重缓急的例子,是诸葛亮二十罚以上必亲览这一举措。就我对林兄知识水平的了解,我猜林兄对“二十罚”是怎样的刑罚没有概念。当然,史书行文的口吻,是把它当成小事来讲,但读史的人都知道,史书还会给人留下太守碌碌之辈,县令无足道哉的阅读印象。只要不是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我想河友都明白实际上绝不是这么回事。

蜀汉的刑法是蜀科,今已失传,但从之前和之后的一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二十罚”(无论是笞还是杖)并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算不知刑律,单从肉刑的力度(笞刑现代有些国家仍有,感兴趣的河友可以自行搜索,杖刑更重),我们都可以肯定地推断,诸葛亮的主要精力,不可能在这个上面。倘如此,蜀军不必由魏军来消灭,诸葛亮自己就体罚得失去战斗力了。

==

但归根结底,这种事可以并且应该交由军法官来负责,诸葛亮亲自过问,说明了诸葛亮具有某种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治戎为长”,治戎就是练兵,这简直是直译。练兵要做到令行禁止,自然需要赏罚分明。

诸葛亮重视练兵,是不是错误,或者说主次不分呢?林兄又判断曰:

但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军事能力,特别是针对将领来说的军事能力,一般仅仅是指狭义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不是指基础的军事技术。

使用“我们”作为主语,并不能使这判断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真正(我使用话术了,我说真正,表示我认为林兄不在其列)熟读历史,了解军事的河友应该知道,练兵从来都是军事家的重要能力。从孙武到现代的毛泽东,无不非常重视练兵。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练兵方面没有独到方法和建树的,不足以跻身顶级军事家之列(对这一点有怀疑的河友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思考一下)。

而蜀军作为人数和技术装备(主要是马匹)往往处于劣势的一方,良好的训练更是非常必要的,说是重中之重毫不为过。类似的,宋金战争中,宋军有类似的劣势,其中战功彪炳的岳家军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著称。这是因为岳家军训练有素?还是因为岳飞本人善于“取舍决断”?我想就算林兄本人,也不会说是后者吧。

诸葛亮《兵要》一篇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通过现代中国革命的实践,可以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林兄拉东扯西的批评,我只能说一股主次不分的味道。

==

再说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林兄居然认为隆中对有抄袭嫌疑,并认为鲁肃榻上对更在其上。林兄莫非欺千百年人皆有眼无珠不成?

我想到类似的一件事,河里也曾经有过讨论,就是说《论持久战》是抄蒋百里的。知道乃至参与过这个讨论的河友应该不少,但我实事求是地说,我感觉阅读了《论持久战》原文的可能并不多。因为我在河里看到过这样的论调:《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和蒋百里《国防论》是不一样的。

把《论持久战》概括为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并不错(《论持久战》的文章结构确实就是这样的),但《论持久战》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出了抗战必胜、抗战不可速胜这样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确可能不是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首次提出的,因为胜/负、速/缓的排列组合没有几种,有人先提出来并不奇怪)。而是在于毛泽东独创性地提出了抗战的三个阶段,预测到日军接下来的战略方向(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日军当时甚至自己还没有决定方向),并开创性地提出敌后战线、游击战将作为抗战的主要形式(这在军事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隆中对作为战略指导文字,其价值的确大大不如《论持久战》,原因显而易见:其内容很空,只说了做什么,而没说怎么做。但我们要考虑到时间跨度和篇幅的问题,刘备集团显然不可能只拿史书中那短短几段文字来包打一切,甚至作为战术上的指导。这是稍微有点实践经验的人都一望可知的事情,林兄喜欢讲实践,我看林兄知行不够合一。

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对一对比,那就是优劣立现了:刘备集团依据隆中对的规划拿下了荆州、拿下了益州,结好了孙权,举荆益之兵以向中原。尽管刘备集团并没有达成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但这一计划被按部就班地执行到了最后一步,这是众目睽睽的事实。而鲁肃向孙权献上榻上对时,孙权是割据扬州南部的军阀;直到鲁肃去世时,孙权还是割据扬州南部的军阀。鲁肃死后,孙权倒是取得了荆州——这段历史广为人知,哪位觉得这和榻上对有关系呢?

林兄以鲁肃来贬低诸葛亮,可实际上二者的战略执行效果是这样的差距。这要有人信林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

按林兄这思考模式,应该相信《论持久战》是抄的才对。之所以林兄不相信,我看答案也很简单:林兄一贯是结论先行,证据拼凑,称得上思考的东西?不存在的。

==

林兄最后又开始施展惯用的(也是我最看不惯的)手段了:剪裁事实,拼凑结论,再套上一个“阶级分析”的外衣就可以博取掌声了(需要指出,这一手段在河里并不是只有林兄用,我也不认为使用者都是故意的)。

但这外衣套起来实在太过容易,譬如“诸葛亮作为官僚集团代表意图架空刘备”,“庞统是荆州集团本来属意的代言人”,真可谓按头制帽,都不带论证的。仿此套路,我大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指责林兄背后有个团队,怀有某种目的来河里带节奏。以林兄在河里的声誉,我看也会有人同意——但这种不看脑袋只看屁股站队的行为,有什么益处呢?有什么意思呢?

==

另外说一些别的。

林兄提到臧否历史人物涉及到打击民族自信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的,网上确乎是各种各样的论调都可以看到。但我认为这类言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讨论历史为目的,其对象是对历史有一定关心和了解的读者;另一种则有某种宣传目的,其对象是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的读者。

而我觉得林兄的文字,从行文上看更像是后者。

但我倒不觉得林兄有什么反动目的,林兄只是喜欢标新立异,这一点,林兄文字看得多的河友,应该有所察觉。只不过,我看林兄的知识水平,距离成一家之言,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英雄嘛,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不可否认,有一些英雄有明显的缺点,譬如文天祥,史可法,有一些苍蝇也因此营营起来。但有些英雄,是缺点都很少的——出于显而易见的逆反心理,有人不信这个邪,试图否定,并不奇怪。

通宝推:阴霾信仰,yiwensilan,迷途笨狼,witten1,ton,mhymark,文化体制,七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