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夷陵猇亭,江南江北,兼论陆逊的两段话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先就面包叔的文章脉络说。
首先,夷陵何在?
这个吧,夷陵是个县,有一定的辖境范围。具体到这次战役来说,肯定没法抽象成一个点。按地图集标示,夷陵在今宜昌市区下游,这应当指的是县城;面包叔给出的地图链接我打开直接是百度地图首页,用名字搜了一下,显示是在宜昌市区上游。我看这并不矛盾,刘备确实侵入了夷陵县境,如刘备传记载黄权“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陆逊传记载刘备“连围至夷陵界”,都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陆逊是不是丢掉了夷陵县城呢,这个我并未发现相关记载。
==
然后,决战地何在?
这个如面包叔所说,从文本来看并无任何疑义,在猇亭。所以说问题相当于猇亭何在?
面包叔指出,据考证在图中可见的江北的虎牙山,这个我不知道是怎么考的。本来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对堪舆方志了解也甚少,是没有这方面批评能力的。但既然说到这,就根据文本质疑一下,刘备在江南,并非黄权传孤证,按刘备本传,黄权“督江北诸军”,其实也就等于说刘备不在江北。
并且猇亭也在江南也有根据,同样按刘备本传,刘备“于夷道猇亭驻营”。尽管夷陵夷道两县县界没有明确记载,但以长江为界应该说是个很直观的猜测。既然猇亭在夷道县境,那么自然应该在江南。
==
再然后,江南江北的问题。
刘备进军路线在江北似乎不必解释。按记载,这一路城池都在江北,可以想见江北势必人口比较稠密,道路比较通畅。但到了夷陵(从桥上先生所补充的地形图可见,夷陵以上是山区,下游是江汉平原),刘备就夹江布阵了。
至于撤退路线,刘备传记载如此:
这个撤退路线多少也能证明猇亭在江南:刘备是乘船撤退至秭归的。如果说猇亭在江北,刘备为何要在吴军拥有显著水军优势的情况下放着陆路不走而从水路撤退就是个问题了。
按陆逊传记载,刘备在联营被破之后呢,在马鞍山还抵抗了一阵。这个马鞍山显然是因形得名,应该是个很常见的地名,据记载看,应该离猇亭不远,甚至就是猇亭境内一山也未可知。如前所述,我认为猇亭在江南,面包叔说此山在江北,我也不太明白。
至于白帝城,那都是刘备收容败兵,从容撤退之后的事了,似乎就不好再拿来论证什么了。
==
最后,参照刘备传梳理一下夷陵之战的经过: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率军东征,在巫县、秭归之间与吴军开了一仗,将其击退,进至秭归;然而并没有在秭归发生战斗的记载,刘备就顺顺当当的进至夷陵了。
这一点好像还不是史书的省略,因为在陆逊传里可以找到一点印证:
“令入五六百里”固然可以是讳饰,但说是吴军主动撤退,似乎也并非绝无可能。
这个要我猜,大概是陆逊通过巫县、秭归开的那仗,发现陆战正面占不到便宜。所以决定退却,一方面是等刘备师老兵疲,另一方面也是争取有利地形。
退到了夷陵,江面开阔了,吴军水军优势得以发挥,所以陆逊给孙权上疏,表示要在这开战了。因为之前不战而退,所以给孙权阐述一下在夷陵决战的必要性。
诸将的反应也是因为同一个理由,这里三国演义的描写不太靠谱。说年资吧,陆逊当时虚岁都四十了,出仕将近二十年。说功劳吧,之前袭取荆州,陆逊也是居功甚伟。说出身吧,陆逊堂堂吴中四姓出身,孙策的女婿,比之吴下阿蒙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所以说诸将不信陆逊,应该也是之前不战而退产生的后果。
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没什么过硬史料依据。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讨论】夷陵猇亭,江南江北,兼论陆逊的两段话 45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3834 2018-07-17 22:12:55
🙂补充两张三国荆州的地图 杰瑞 字182 2022-06-02 23:38:05
🙂有一些不同意见。
🙂再说夷陵—猇亭之战 14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2637 2018-07-18 08:45:30
🙂再商榷一二。 9 解甲 字4739 2018-07-19 01:24:33
🙂又查了些资料 4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981 2018-07-19 09:36:49
🙂江南江北一说呢 4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1749 2018-07-19 03:50:48
🙂二位一个有思辨精神,一个有考据思想 2 道可道 字291 2018-07-21 1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