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共:💬77 🌺39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钢铁的浪漫

作家约翰.费奇在1910年的匹兹堡炼钢工人研究的一开篇写道:“炼钢自有其魅力。各种器物的尺寸——从巨型工具到生产规模——以压倒性的力量感攫住了人们的心智……如此壮丽且无法限制。”众多作家、艺术家与记者都曾因为炼钢炼铁的过程而倾倒,费奇只是其中之一。大约五十多年以前,纳撒尼尔.霍桑访问利物浦某铸造厂时就曾经对“人与机器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一见倾心。他在这家工厂里观看了一门二十三吨重的大炮的铸造过程。“我们看到一堆差点就要熔化的白热铁坯通过一连串辊子的下方……变形成为长长的铁条,蜿蜒波动地从辊轧机另一头伸展出来,好似赤红色的缎带一般。”霍桑还觉得“观看熔化的铁水在炉内沸腾冒泡令人身心愉悦……炉壁一圈围满了无数小火苗,耀眼的光芒令我们难以直视。”钢铁冶炼行业的一大部分吸引力源自于火焰——酷烈的高温,白炽的铁水,红亮的铁锭。十九世纪新闻报道当中经常能见到钢铁工人们勇斗烈火从而将矿石变成金属的英雄形象。记者们描绘的冶炼场景往往发生在晚上,从而进一步凸显高炉或者贝塞麦转炉当中的夺目金属。约瑟夫.斯泰拉为二十世纪初期匹兹堡调查绘制的画作凸显了钢铁工人们被铁水照亮的面庞。

在撰写涉及工业革命的文章时,人们最常引用的典故就是将神力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火焰是他带给人类的最伟大礼物,钢铁冶炼则是最贴近普罗米修斯的工业。钢铁冶炼看上去就好像炼金术一般,完全超出了肉体凡胎的能力极限。为了在古典文学当中寻求参照,作家们还经常将目光投向古罗马的火焰与金属锻造之神伏尔坎。1858年匹兹堡地区的搅炼工们成立工会,为自己起名就叫做伏尔坎之子。1890年关于英国纽卡斯尔某大型炼钢厂的记录则写道:“这些身穿短袖,双腿健全的当代伏尔坎们依然还在铸造闪电。”艺术家笔下的钢铁工人总是阳刚健美,胸膛赤裸,肌肉隆起,看上去确实有点像古代神话当中伏尔坎本尊的形象。对比鲜明的是,宣传领域里英国纺织工人的典型形象是个病恹恹的孩子,新英格兰纺织工人的典型形象则是打扮入时的少女。

不过如果说有些人认为钢铁冶炼是神祇的领域,在另一些人眼中此等行径则无异于恶魔的手段。威廉.布莱克将早期英国纺织厂与撒旦相提并论,霍桑则认为缎带一般的赤红铁条“好似从陀斐特钻出来的火蛇”——陀斐特是旧约当中邪神摩洛与巴力的崇拜者们活活烧死亲生子女作为祭品的地方,堪称是人间地狱。二十世纪初期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市某钢铁厂经理这样写道:“蒸汽,火焰,铁水,铁渣,机器飞转,看上去活像是魔鬼的作坊。”约瑟夫.斯泰拉眼中的匹兹堡“经常烟雾笼罩……永远悸动着,抽搐着,炼钢厂里充斥着无数爆炸——简直就像但丁唱诵的最可怖的地狱图景令人惊骇地化为了现实。”知名记者、扒粪运动发起人林肯.斯蒂芬斯也写道:“我永远无法忘却我前往匹兹堡进行采访时的第一印象。毫不夸张的说,这里看上去活像地狱……满眼是烈焰熊熊的熔炉,以及两条向其中倾注火焰的大河。”

尽管看上去好似地狱,但是主流舆论依然歌颂钢铁厂是国家伟大与文明进步的标志。钢铁厂让钢铁器具走进了农场与家庭,为其他工业的机械化提供了物质保障,铁路、桥梁与摩天楼改变了地形地貌,巨炮与铁甲战舰则成为了帝国强权的象征。作家乔治.瑟斯顿在1876年这样描述宾夕法尼亚州布拉德克市最近兴建的埃德加.汤姆森炼钢厂:“文明进步的……一副夺目图景……要想彰显美国的成长……或者美国制造业与美国机械化的凯旋得胜……这就是最壮丽的纪念碑。”左翼记者玛丽.西顿.沃斯尽管政治立场不同,却也在1920年的《人与钢》一书中表达了类似的意见:“炼钢的城镇铸造了我们的文明。”而且不仅是文明,就连现代化也依靠炼钢才能实现。“铁与钢开启了现代世界的生命。”社会学家莎伦.祖金指出,“钢材具有权力,因为钢材是工业社会的生命线……钢材向上通过战争与国际贸易与国家政府相连,向下则作为经济力量的徽章与地方制造业社区相连。”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畅销书作家兼记者约翰.冈瑟则宣称:“任何国家的基本实力决定因素都在于钢产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