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左传》本末分章全译 -- 桥上
《哀四年传》: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馀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p 1626)(12040201))(129、109)
我的粗译:
这年夏天,楚人已经平定了夷虎的叛乱,再度转向北方。
楚国派出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和叶公诸梁(沈诸梁),把“蔡”的“民”集中到负函,把方城之外的“民”集中到缯关。告诉这些人:“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吴国即将沿江而上来攻打郢都,命令一下,我们都得忙个不停了。)”。然后他们约好日期,趁夜晚同时偷袭了梁和霍。他们还派单浮馀围攻蛮氏,蛮氏垮了,蛮氏首领蛮子-赤逃往晋国的阴地。
司马(左司马眅)动员了丰和析的部队以及狄戎,兵临上雒城下,讨要蛮子-赤。左师驻到菟和,右师驻到仓野,派人告诉晋国驻守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咱晋国和楚国有盟约,得“好恶同之”。要盟约还作数,那敝国主上没意见,要不作数,我们将打通少习山来听命。)”。
士蔑赶紧请示他们执政的卿赵孟(赵鞅,赵简子),赵孟告诉他:“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我们晋国还没安定,怎能招惹楚国?赶紧把那家伙给他们!)”。于是士蔑召集九州之戎,说是准备划一块田地给蛮子筑城,并且要替他占卜在哪儿筑城吉利。蛮子前去听取占卜结果,就被抓了起来,还抓了他手下的五大夫,都送到驻扎在三户的楚军那儿。楚国那位司马宣称要送蛮子一座城邑,让他在那儿安顿其家族,就把蛮氏的遗民都引诱过去,统统抓住带回了楚国地界。
一些补充:
这里反映当时各家诸侯对人口的争夺。
杜预《注》“夏,楚人既克夷虎”云:“夷虎,蛮夷叛楚者。”
杨伯峻先生注“左司马眅”曰:“眅音攀上声。”——[URL= https://www.docin.com/p-596180493.html]董珊先生《救秦戎銅器群的解釋》[/URL]一文认为此“左司马眅”即公子启(子闾),而该组铜器正是此人为本节“逑(收)戎”之“有大功于晋”而作。该文中给出了这一组铜器的合影如下:
杜预《注》“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云:“三子,楚大夫也。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为邑。致之者,会其众也。”
杨伯峻先生注“吴将泝江入郢”曰:
泝音素,逆流而上曰泝。或作溯,此谓逆长江而上。
杨伯峻先生注“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曰:
昔、夕古音同,此昔字即作夕用。杜《注》:“伪辞当备吴,夜结期,明日便袭梁、霍,使不知之。”
杨伯峻先生注“司马起丰、析与狄戎”曰:
起,汉谓之兴,征召卒乘也。此谓征召丰、析及狄戎之民为兵。
杨伯峻先生注“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
命大夫者,曾经周王或晋侯所亲命之大夫。命即一命、二命、三命之命。与一般守县邑之大夫不同。阴地为晋南之要道,此地失守,晋都新绛,即今山西-侯马市,门户大开,故士蔑以命大夫守之。
杨伯峻先生注“好恶同之”曰:
此盖晋、楚盟誓之辞,引之以逼晋交出蛮子。
杜预《注》“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云:“未宁,时有范、中行之难。”
杨伯峻先生注“士蔑乃致九州之戎”曰:
致,犹言召集,谓召集九州戎各部落之长。
杜预《注》“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云:“以诈蛮子。”
杨伯峻先生注“且将为之卜”曰:
《书•洛诰•序》云:“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文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足见自古至春秋,筑城必先卜龟。
杨伯峻先生注“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曰:
执蛮子-赤及其五大夫也。五大夫,杜无《注》。疑此与庄十九、二十、二十一年《传》及襄元年《传》之“五大夫”不同。彼五大夫,大夫五人也。此或是一人,秦爵有五大夫,盖本此。
杨伯峻先生注“以畀楚师于三户”曰:
三户城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丹江之南,杨树达先生《读左传》云:“时晋不竞,畏楚殊甚,故有此事。金文有晋公𥂴(zhèng)(晋公盦),乃晋定公嫁女于楚事,以此文合勘,知嫁女所以求欢于楚。”又参其《积微居金文说•晋公𥂴(zhèng)(晋公盦)》与《再跋》。
杜预《注》“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云:“楚复诈为蛮子作邑,立其宗主。”
下面是刊有上述《再跋》的两页:
“楚”——“荆”——“鄀”推测位置为:东经112.38,北纬31.46(下鄀,钟祥-胡集镇东罗山遗址,鄀郢:庄二十至庄三十,定六年后)。
“申”(杨注:申,国名,伯夷之后,姜姓。后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庄六年《传》载楚文王伐申,哀公十七年《传》又云楚文王“实县申、息”,则鲁庄之时申已为楚灭。然据昭十三年《传》文,楚平王似曾复其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3.00(南阳-瓦房庄附近古宛城遗址,或云在南阳北三十里,非此地)。
“叶”——“许”——“葉”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9,北纬33.50(旧县乡十字街口东970米,西850米,南1550米,北1380米,成十五年迁来,昭九年迁夷)。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负函”(杨注:负函,据《汇纂》,当在今河南-信阳市、县境。),推测位置为:东经114.05,北纬32.36(信阳县-长台关乡-苏楼村。古城不规则四边形,东墙640、北墙770、西墙747、南墙903米,周长3587米,四边均有城门。始建于春秋)。
下面再贴一遍长台关古城遗址GoogleEarth卫星图片:
“方城”(杨注:姚鼐《补注》云:“楚所指方城,据地甚远,居淮之南,江、汉之北,西踰桐柏,东越光-黄,止是一山,其间通南北道之大者,惟有义阳三关,故定四年《传》之城口。《淮南子》曰,绵之以方城。凡申、息、陈、蔡,东及城父,《传》皆谓之方城之外,然则方城连岭可七八百里矣。”说方城者甚多,唯姚说最为有据。《水经•潕水注》引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迳(原作“达”,依赵一清校改)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注》又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而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又云:“《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指此城也。”依郦《注》诸说,以今地理度之,凡今桐柏、大别诸山,楚统名之曰方城。洪亮吉《左传诂》谓“方城”当作“萬城”,萬或作万,以字近而譌。然《国语》及《战国策》诸书皆作“方城”,则未必各书皆误,洪说殊不可信。#方城已见僖四年《传》并《注》,此方城当指方城山之关口,或即定四年《传》之城口。与文十六年《传》之庸方城自不同。#据江永《考实》,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22,北纬33.34(方城县-独树镇-杨武岗村南)
在叶县到方城县的孔道上,当时楚国有复杂的防御体系,我想可以统而称为“方城”或“缯关”,则“缯关”实际治所位于原来缯国所在就有很大可能,也就是说“缯关”并非指缯国之外的关隘,而是位于缯国故地的关隘,似为“方城”之别称。
下面再贴一遍“方城”一带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下面再贴一遍“方城”到“叶”一些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如图,我估计此处《左传》中“缯关”的位置在:东经112.99,北纬33.24(火神庄东北,有遗址),与上图中“八里桥”的位置接近。
“郢”——“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有遗址,长方形城,4500╳3500,1600万平方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楚——为郢:庄十七至庄十八,庄三十二至僖二十七,僖二十七至文十四,宣八至昭五,昭三十至定六)。
“梁”(杨注:梁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与僖十九年《传》之梁在今陕西-韩城县南者不同。),推测位置为:东经112.75,北纬34.16(汝州市-杨楼乡樊古城村)。
下面是“庆阳古城”GoogleEarth卫星图片,图中中间偏下几个古城村南面依稀可见古城南墙遗迹,长度可达近两公里,两端有折向北的痕迹,北面可能已毁于河水:
“霍”(杨注:梁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与僖十九年《传》之梁在今陕西-韩城县南者不同。霍在梁之西南,离临汝县稍远。),推测位置为:东经112.69,北纬34.16(汝州市杨楼乡)。
“蛮氏”(杨注:蛮氏,据杜《注》,即昭十六年戎蛮,当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哀四年楚灭之。#蛮氏已见成六年、昭十六年《传》并《注》,其地在霍之西三十余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北纬34.1(岘山)。
“阴地”——“陰地”(杨注:陰地,据杜《注》,其地甚广,自河南省-陕县至嵩县凡在黄河以南、秦岭山脉以北者皆是。此广义之陰地也。然亦有戍所,戍所亦名陰地,哀四年“蛮子-赤奔晋-陰地”,又“使谓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是也。今河南省-卢氏县东北,旧有陰地城,当是其地。此狭义之陰地也。此陰地所指之处,当是卢氏东北之陰地城。说参顾栋高《大事表》及江永《考实》。阴戎,杜《注》谓即陆浑之戎。《后汉书•西羌传》云:“齐桓公徵诸侯戍周。后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轘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江永《考实》则谓陆浑近阴地,故曰阴戎。阴地详宣二年《传》并《注》。#阴地,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北。#阴地为晋南之要道,此地失守,晋都新绛,即今山西-侯马市,门户大开,故士蔑以命大夫守之。#少习山在今商县东一百八十五里,山下即武关。打通少习山,即可西胁秦国,而与秦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以逼晋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0,北纬34.10(卢氏县东北,祁村弯,据说有遗址)。
“丰”(杨注:丰,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今河南-淅川县废治(今为旧淅川)西南,与湖北-十堰市相接界。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38,北纬33.01(淅川县-老城镇)
“析”——“白羽”(杨注: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析,此时当是鄀之别邑。据《大事表》七之四,今内乡县、淅川县之西北境皆析地。昭十八年,楚迁许于此。#十八年又迁于析,即今河南-内乡县西北,定四年又迁于容城,则又在叶县西。#成十五年许迁于叶,自后常以叶为都。昭九年自叶迁于夷,十一年迁许于楚境内,十三年平王复之,又归于叶。《传》云“叶在楚-方城之外蔽”,则足证楚自叶迁许。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杜《注》:“于《传》时,白羽改为析。”盖以《经》言白羽,则白羽为旧名,析则作《传》时名。#丰,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今河南-淅川县废治(今为旧淅川)西南,与湖北-十堰市相接界。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49,北纬33.31(莲花寺岗)。
“上雒”(杨注:上雒即今陕西-商县。据敔簋铭上雒本属周,后属晋。),推测位置为:东经110.15,北纬33.76(孝义古城)。
下面是上雒——孝义古城一带的GoogleEarth卫星图片:
“菟和”(杨注:菟和山,据沈钦韩《地名补注》引《商州志》,在今陕西-商县东一百一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0.39,北纬33.66(资峪沟村)。
“仓野”(杨注:仓野一作苍野,据《清一统志》,在商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15,北纬33.75(孝义古城南,江北)。
“少习”(杨注:少习山在今商县东一百八十五里,山下即武关。打通少习山,即可西胁秦国,而与秦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以逼晋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62,北纬33.60(武关)。
“三户”——“范”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2,北纬33.07(今淅川县-大石桥乡-柳家泉村附近)。
下面再次贴出的两张图都是“楚讨蛮子”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从上图可见,所谓“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当是通向北方“阴地”方向,而当时晋国占有着上雒,可能也是从“阴地”延伸过来的,这意味着晋国一度隔断了楚国与秦国的交通。此次楚国消灭“蛮氏”,则又一次进入周王室近郊,比当初楚庄王那次可能更有底气。虽然楚人此次仍未能在周王室近郊站住脚,但楚国恐怕随后也再度打通了与秦国的交通,祸福难料。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6/16 2 桥上 字11900 2019-10-04 03:51:02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5/16 1 桥上 字11009 2019-10-03 06:27:54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4/16 1 桥上 字10886 2019-10-02 04:48:30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3/16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2/16 2 桥上 字11472 2019-09-30 03:55:10
🙂借楼说说楚汉 6 真理 字1024 2019-09-29 17:11:17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1/16 2 桥上 字16631 2019-09-29 03:54:22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0/16 1 桥上 字17976 2019-09-28 03: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