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乱世的存身之道?D?D论“长乐老”冯道的风云旧事 -- 秦大路
乱世的存身之道?D?D论“长乐老”冯道的风云旧事
文/秦大路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走势,不外乎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交替不止。也就是说,大一统王朝和分裂割据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两种基本组成。就有数的几个分裂割据时代而言,春秋战国奠定了中国古文明的基石;魏蜀吴三国时代政治风云诡谲变幻,英雄豪杰多如过江之鲫,其引人入胜处自毋需多言;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则是“华丽血”时代(借网友赫连勃勃大王语),惨烈血腥中充盈有一种浪漫的极致。唯独最后一个分裂割据时代?D?D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彷佛是唐宋两片巨大三明治之间的一层未烹制好的、营养匮乏的“夹心”,既无多少人文魅力,亦少英雄气,所以这是我最不喜欢的时代。虽然不喜欢这个时代,但有一个人物却引起了我特别的兴趣。任世间王朝陵替,江山代谢,此人稳坐钓鱼船,仕途永远得意。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乱世不倒翁”的冯道。
1、史上最强的做官履历表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后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五年。在这期间,后晋被契丹人所灭,契丹人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
在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我们实在无法忽略冯道这位历史上少有的奇人。说他是奇人是因为他的仕途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冯道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终身享受“国家高级领导人待遇”。冯道处乱世而历巨变,政权和皇帝走马灯似的轮替不休,他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不但长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代所罕见。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唐末投刘守光作参军,刘守光败后投时任河东监军的宦官张承业,被命为巡官。张承业以其“文章履行”为由,将冯道推荐给晋王李克用,冯道遂被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李存?约次缓蟀莘氲牢?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后来兵变,夺取了李存勖的皇位,即为后唐明宗。冯道转而奉迎李嗣源,因“劝进”有功拜为宰相。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继续担任愍帝时期的宰相。不久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反,愍帝出逃后冯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潞王登基,即唐末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后晋灭后唐后,冯道又事后晋,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冯道任后晋出帝石重贵之宰相。契丹灭晋后,冯道事契丹,被封为太傅,跟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后汉建立后,乃归汉,以太师职奉后汉。后周灭后汉后,又事后周,被拜为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于954年,死年七十三岁。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看完《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的《冯道传》,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冯道的政治做为,而是他的一系列“耀眼”的官职。根据冯道自己写的《长乐老自叙》一文,冯道在五代时期担任和接受过大量的官、阶、勋、爵等职位俸禄。
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冯道的这封从政履历表在历史上非常少见,这几乎是历史上最强的一份做官履历表。《旧五代史-冯道传》不惜笔墨介绍了冯道在历朝的官位升迁过程,并举了一些例子介绍冯道在厚德亮行方面的事迹,而且全文收录了冯道的《长乐老自叙》。《旧五代史-冯道传》用了近五千字的篇幅介绍了冯道的一生,但其中缺乏与宰相一职相匹配的实质性内容。传记中很少提到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因而,冯道虽长年位居高位,似乎对时局并无重大影响力,很难用“政声卓著”来评价他。因而,他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做为的政治家。于是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删除了不必要的粉饰内容,将《冯道传》减至不到两千字。
2、登龙有术和为官之道
用惯常的思维和语言难以对冯道的经历和官场哲学 “一言以蔽之”。从冯道一生的政治经历来看,冯道显然是一位“不作为”的高级官员。而这种“不作为”,或许正是他数十年“大旗不倒”的原因。每当政权鼎革之际,冯道都躲到了幕后。而当新政权全面控制局面时,冯道往往会跳到台前来帮助新主子“稳定”局势,理顺方方面面的头绪,使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察言观色,永跟最有实力的当权者。尽管冯道在大节上并不合乎正统道德准则,却十分适合当时官场的需要。冯道看似“难得糊涂”,“人莫测其喜愠”,实则老谋深算、圆滑多变。而在私德方面,冯道向“圣人”标准看齐。他一生勤俭,为人宽厚,既不贪色,也不贪财,一向爱护百姓、乐于助人,这些品行使他在当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冯道为官的第一秘诀为,“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资治通鉴?后晋纪》。冯道俸事后晋石敬瑭时,石敬瑭曾以用兵事询问他,冯道对石敬瑭说:“陛下历尽艰险,创成大业,神武睿略天下无有不知。兵伐之事,陛下一定要自己决断。臣下本是一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臣下在(后唐)明宗朝时,明宗曾以兵事相询,臣也是这样回答他的。”冯道的回答实在高妙。首先夸赞皇帝“神武睿略”,龙颜必然大悦。然后把“兵伐决断”的皮球踢回给皇帝。进而表明自己行宰相职,一向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尽管冯道依违两可,无所操决,但石敬瑭“颇可其说”,很满意他的答复。一朝宰辅不问军国大事,倒是奇事一件,恐怕诸葛亮、王猛等人地下有知,也会对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冯道为官的第二秘诀是及时辩明政治风向,政治立场和效忠对象可以随时改变。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遂出奔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接着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各归其位。末帝即位时,愍帝还在卫州,三日后,愍帝被杀。后来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对后一朝的“赤胆忠心”,尽管这种“赤胆忠心”也许在下一次江山易代时烟消云散。
冯道为官的第三秘诀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他适时披诵吟讽,灵活运用委婉的讽谏、无关痛痒的讥诮等手段讨巧取悦皇帝。例如,唐明宗时,冯道曾谏明宗“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然后推荐了一首当时举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听了说:“此诗甚好。”遂命侍臣抄录下来,经常颂读。冯道讽谏皇上居安思危,以天下苍生为念,实质上是大而化之,并没有包含具体治国安邦的建议。此次讽谏后,明宗对冯道更加器重了。
冯道在契丹时,到京师朝拜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为什么要事俸后晋,冯道一时不能回答。耶律德光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讥刺道:“你是何等老子?”冯道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应答有趣,引得耶律德光甚为高兴,冯道遂被拜为契丹太傅。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正是由于冯道掌握了这些为官之道,才使得他成为五代时不同时期帝王们的宠臣,冯道实乃古往今来官场中“不世出”的人物。
3、一生周旋于大节和私德之间
冯道有一首诗《偶作》,为其言志之作:
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冯道对现实中的巨变采取了一种无为不争的应对方式。 “道德几时曾去世”,说明大德大节于他并不重要。“舟车何处不通津”,又表明他采取了彻底的实用主义态度。冯道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由于历史上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的复杂性,评价历史人物时很难简单地以好的或坏的、忠臣或奸臣那样的二分法来做出判断。这就好比世界上的颜色,黑白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用简单的黑白二色来定义这个世界,既失真,又无趣。历史人物往往都是有功有过的,用极端道德化的断言称冯道这样的人物“耻辱地被钉在历史的十字架上”,并不合适。而诸如冯道同时代人评价的所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或今人所说“(冯道)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似乎也有贴金粉饰之嫌。在我看来,冯道其人,是一个私德圆满、大节缺失的人。
先说私德。《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中都举了一些冯道在私德方面的事迹。冯道一向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以救济为心,公正处事。在李克用处随军当河东节度掌书记时,他与下属同甘共苦。他住的草棚中并无床席,他便睡在一捆草上,冯道还与随从、仆人一起吃饭,毫不在意。后唐庄宗时冯道任翰林学士,其父去世后,冯道回乡丁忧。当年庄稼歉收,冯道便把自己的俸禄拿来赈灾,而自己居住茅草屋。地方官赠送的粮食布匹一概不受。冯道除俭朴之外,还有不好女色的优点。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D?D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又如后来辽国灭了后晋时,冯道随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冯道在常山,经常见到为契丹所掳掠的中原女子,他便出资将她们赎出来,寄于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冯道为人宽厚,不拘小节。从不结党营私,也不与人争权多利。从私德的角度来看,冯道实在是一个好官、好人。
然而从大节处来衡量,冯道并不合格。冯道的政治道德在历代倍受指责,正如司马光所指责的那样,“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每逢国乱,冯道都在“黄鹤楼上看翻船”,原政权的一切剧变,似乎原本与己无关。易代之际,冯道遵守“元规则”,谁的拳头更硬,谁的武力更雄强,谁便是他的效忠对象。李嗣源推翻李存勖时,冯道适时劝进,率百官为李嗣源献上 《上唐明宗徽号册》,后唐明宗做为奖励,封冯道为宰相。李从珂推翻唐闵帝时,冯道命火速递上劝进文书,卢导称应等待太后之命,冯道则说:“事当务实。”于是,冯道代表全国九千五百九十三位大小官员对李从珂“劝进”,献上《唐末帝即位册书》。石敬唐灭后唐建立后晋后,冯道献上《请上尊号表》,尊石敬瑭为“圣明文武恭孝皇帝”。几年后,又献表《请徽号内加广道法天四字表》,为历史上最无耻的“儿皇帝”石敬瑭原有的尊号上再加上“广道法天”四个字。
后唐与后晋交战时,为了借助契丹人的力量,石敬瑭丧尽廉耻,竟然认比自己小10 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帝王。这一事件对后世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后来几个世纪内中国北方的地缘政治格局源及于此。从此以后,华北多个重镇归入辽国,中原王朝不复拥有长城天险,这使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南侵变得非常容易。
其时冯道尚在后唐,并没有参预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卖国行径。然而,后晋灭后唐后,冯道积极的出使契丹。当时契丹遣使加徽号于晋祖石敬瑭,石敬瑭亦献徽号于契丹。石敬瑭对冯道说:“此次出使契丹非卿不可。”冯道面无难色。石敬瑭又有点担心:“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冯道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 于是冯道做为契丹册礼使出使契丹。据《旧五代史》所引《谈苑》记载,到达契丹后,耶律德光曾赐给冯道牙笏等贵重礼品,并于腊日赐牛头以示器重,冯道作诗以赞:“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耶律德光甚为高兴,曾派人劝冯道留下,冯道回答:“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 后契丹遣冯道归,冯道惺惺作态,三次上表乞求留在辽国。基于与辽国皇帝良好的关系基础,后晋被契丹灭后,冯道仍被重用,被耶律德光命为辽国太傅。
郭威灭后汉后,身为后汉太师的冯道帮助郭威诱杀了赴京接替皇位的后汉宗室、徐州节度使刘谟。之后冯道象以前对待过去的其他帝王一样,率百官献《请上尊号表》,为郭威献上“圣明文武仁德皇帝”的尊号。
冯道一生谨慎,很少对皇帝直言进谏。但有一次是例外。公元954年,北汉刘崇与辽国联合大举入寇后周,周世宗柴荣决定亲自率兵抵御,冯道谏止。周世宗说:“我知道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都亲自出征。”冯道说:“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周世宗说:“刘崇乌合之众,我军打败他们,如山压卵一样容易。”冯道反问道:“陛下能作得山否?”周世宗听了勃然大怒,坚持进兵,后来后周军大败北汉和辽国联军。周世宗振兴百业,南征北伐,俱有大成,史称周世宗为一代英主。冯道的为官之道在周世宗面前丝毫行不通,因而受到冷落,不久去世。
从冯道这个人身上,反映出一种私德与大节严重失衡的历史吊诡。如果说冯道是一个儒者,身居高位的他却没有深重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只能修身齐家,不能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时他无力也无心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说冯道信奉黄老哲学,崇尚无为而治,可他又是一个极度贪图声名的人。一个矛盾体,一个幸运儿,这就是冯道。
4、世风醺然,斯人不孤独
为什么冯道这样的人在当时很有市场?历史上象冯道这样的高官不少,可是大都背上了昏官或奸臣的骂名,唯独冯道无论是生前还是死时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只能说冯道生逢其时。假使冯道遇上曹操、李世民这样的人,能不能保住性命也很难说,更遑论升官晋爵了。冯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与时代背景和风气有极大的关系。
五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明代贾凫西在《木皮散人鼓词》里对五代做了很好的总结:
从此后朱温家爷们灭了人理,落了个扒灰贼头血染沙。
沙陀将又做了唐皇帝,不转眼生铁又在火灰上爬。
石敬瑭夺了他丈人的碗,倒踏门的女婿靠着娇娃。
李三娘的汉子又做了刘高祖,咬脐郎登极忒也软匝。
郭雀儿的兵来挡不住,把一个后汉的江山又白送给他。
姑夫的家业又落在他妻侄手,柴世宗贩伞的螟蛉倒不差。
五代八君转眼过,日光摩荡又属了赵家。
从五代开启者朱温开始,这个时代便注定是一个厚黑时代。这位唐帝国的终结者,一生视道义和准则为无物,嗜杀、荒淫无度,用柏杨的话讲,“朱温是个石虎式的暴徒,以杀人和与儿媳上床为乐事”。这位暴君并没有好的结局,后来只做了六年皇帝,便为儿子朱友硅所杀。
这个时代充满暴力,自然软骨病也很流行。当时有一个人叫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后改名为张名言,又作张居言。张全义先效忠藩镇势力,后来降了唐朝,唐昭宗赐名全义。唐朝被朱温灭后,张全义主动请求改名,朱温遂赐名宗?]。张全义妻妾子女为朱温所乱,他丝毫不以为愧。后梁灭亡后,张全义归降后唐,为讨好新朝,他又表示要放弃后梁的赐名,请准恢复原名全义。俗话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此趋炎附势而反复改名,历史上不多见。张全义和冯道一样官运亨通,后梁时他曾被封魏王,后唐时被封为齐王。
奇怪的是,张全义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受到时人的指责。当时万口同声称张全义和冯道为名臣、为元老。冯道在后唐任宰相时,冯道的家乡瀛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朝汉里改名为孝行里。后来在后晋做司徒、兼侍中时,冯氏族宗故里河南府洛阳县三州乡灵台里,被改名为上相乡和中台里。冯道升为太尉后,上相乡改为太尉乡,中台里改为侍中里。一时门第光耀,乡人也跟着沾光,天下人莫不称赞。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新五代史》称,“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冯道死后出殡的规模浩大,纸钱烧成的灰烬,将路边的树叶都染成了灰色。冯道显然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可见时风凋敝若此。投降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气,所以象冯道这样的人自然会被批量生产出来。正是由于这种风气,使得兵变称王成为一种代价并不昂贵的行为,因为反叛遇到的阻力很小,有冯道这样的大臣率领百官随时倒戈相护,天下何愁不定?反过来说,这种风气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丧乱的频繁发生。这股投降风气传袭到后晋时,到达了顶点。后晋石敬瑭对契丹皇帝自称儿皇帝,而且割取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石敬瑭的行为当时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天下舆论平静,似乎视此事为当然。
有时我在想,五代是唐与宋之间的一个浅坑,古代中国不幸在这个浅坑里摔了一跤,衰相毕露,大伤元气。即使到了基本上完成统一的宋朝,依旧无法恢复原有的精气神。在这个时代,曾经坚固的长城不幸沦为契丹后花园内的一道风景。在这个时代,帝王们崇尚暴力,诸侯们反叛成性。在这个时代,软骨病、投降主义一路盛行,动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人常说中国男人自宋以后开始豪气不再,血气顿失,应该说从五代开始才对。这种不幸甚至波及到女人,后世的女人也因这个时代开始遭受变态之痛苦?D?D缠足便是此时的“划时代”发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不难理解冯道为什么能成为时代的宠儿。
清人王贻运经曾提出一个“纵横定理”,即“世道愈乱,贤士愈积”(《上巡抚恽侍郎书》)。这个“定理”在五代一定是不成立的。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只能把我们曾经熟悉的英雄情结暂时放到一旁,把目光集中到冯道身上。
5、不同语境下的历史评述
我们先看看冯道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不但介绍了自己历来所担任的官职和所领受的爵阶,还详细介绍了妻子和儿子们受到的各种封赏,为此,冯道很满意,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这使人无法把他的经历和这种自我评价联系起来。清人王鸣盛称冯道“偏好自矜炫,又浪得美名,齿德位望兼优,反令后世笑骂不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旧五代史-冯道传》对冯道颇多溢美之词。《旧五代史》为宋朝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974)成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修撰。因而《旧五代史-冯道传》的编写必然深受范质的影响。范质曾与冯道在后周同殿为臣,相处甚笃。范质本人对冯道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范质如此赞誉冯道自有原因。范质本人也有历二朝、事二主的经历,他先在后周任宰相,后任北宋开国宰相。如果他对冯道有所臧否,恐其本人无以自处。
正如南宋刘因的诗《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大部分都为负面批评。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冯道传》时删除了大量非实质性的内容,并重新编写。欧阳修以春秋笔法批评了冯道:“(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欧阳修还对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进行了批评:“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司马光抱有与欧阳修类似的观点:“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均对冯道做了不同程度的批评。
也有少数的看法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朝八姓,忍辱负重,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值得赞赏的行为。王安石曾说,“(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受王安石的影响,当时不少公卿大夫都表示同意王安石之言。清人王士肚在《五代诗话》中称:“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明代李贽认为, 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 (《焚书-卷五》)。细观冯道一生经历,冯道将接济苍生和保全自身结合在一起尚说的过去,若说他一心拯救黎民百姓却有失偏颇。
现代颇流行翻案风,有不少文章正面评论冯道。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冯道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即“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这种说法,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把现代人的观点空降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难免会水土不服。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生在乱世是一种不幸,没有人愿意选择乱世。国家剧变,祸乱骤起,是变节还是坚持,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我辈生在承平之世,很难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但历史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参照和范式。就以不算太远的明末为例,尽管有洪成畴、吴三桂这样的封候封王者,荣华富贵在手而一时风光无限,但我想,也许人们更愿把敬意送给袁崇焕、熊廷弼、左良玉这些身处逆绝境地仍不放弃的人,以及王夫之、顾炎武那些宁可终老南山也矢志不渝的孤独者。
<主要参考书目>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
《全唐文》
《中国通史》
2005年7月25日 星期一
另:
此文没有通过惯常的编年顺序来描述冯道的一生,而是从五个不同方面切入。欢迎回贴讨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乱世的存身之道?D?D论“长乐老”冯道的风云旧事
好文,献花 零四年 字0 2005-07-31 10:15:13
楼下就不一一回了,转我在天涯的回贴 1 秦大路 字1782 2005-07-29 17:59:46
冯道的行为或许是有社会土壤的 电子赵括 字526 2005-07-31 09:32:24
大路兄还是看看当时知识分子的待遇再说吧 klxn 字1693 2005-07-27 05:59:40
几句评论 1 baumchen 字1203 2005-07-26 22:50:03
“道好平时宰相,无以济其艰难,如禅僧不可呼鹰耳” 毛锥子 字482 2005-07-27 06:17:24
非也非也,反对反对! 1 再度刘郎 字426 2005-07-27 0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