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新语(连载) -- 扶楠

共:💬14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连载四、五

接下来,兵锋直指赵国。

赵,在长平之战前的战国晚期,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下,是最有实力对抗秦的国家。

赵武灵王,这位颇有进取之心的国君,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匈奴人穿着合体的短衣在马上射箭的长处,于是下令让自己国家的军士也这样做――这件事和几百年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相得益彰,前者是中原民族第一次谦虚的正式向外族学习,而后者则是外族人倾心中原文化的代表。就这样,赵国军队的实力被提高了一个台阶。

同时,赵武灵王又是一位很有胆略的英雄,身为一国之君的他,不惮身处险地,竟然假扮使者亲自去秦国“出使”,说他是孤胆英雄也不为过。不过,他去秦国出使可不是一时兴起或是游山玩水,他的目的,是想看看秦国的地形,同时,他也想看看秦王的样子。

秦昭王和赵武灵王都是战国时期很厉害的角色,但处于敌对的两人,来不及惺惺相惜,便又回到了敌对的状态――赵王在秦王察觉之前,便在夜幕之下,大摇大摆的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但我们也要佩服一下秦昭王的眼力,他凭着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正使身后那人不寻常的恭谨,也看到了正使身上不一样的气质。可见,这两人的确是棋逢对手。

但是,秦昭王执政共五十六年,最后平安的逝去,而赵武灵王却凄惨了很多。赵王的下场和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十分相似,同样建立大业的国君,都是因为立嗣的问题,都被关在了宫中,最后都是饿死……

两人的较量,终于还是秦昭王笑到了最后。

赵国从来都不乏人才,除了蔺相如、廉颇之外,还有马服君赵奢,也是一代名将。即使是平原君赵胜,在战国四公子中可排第二,也实属难得。

和孟尝的只为一己之私而不惜让别国攻打自己的国家相比,赵胜在国家危难之际出使求救已经高尚了许多。面对尚未发光的毛遂的自荐,赵胜没有嗤之以鼻,给了他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诚然,与信陵相比,平原略逊一筹,但无论如何,他养的食客也比孟尝麾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强了很多;诚然,你可以说,接受了上党之降是平原目光短浅,但事实上,赵当时这样做就算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多半也还是得这样做――难道眼睁睁看着上党归于秦国吗?苏洵《六国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提到了割地赂秦,使秦愈强而六国愈弱,因而寸土必争无可厚非。何况,以当时赵国的情况来看,未必不能保住上党,但战场上偶然因素太多了,谁又会想到四十多万的大军,竟然会一战而败,只剩下几百老弱病残……

也许赵奢的妻子想到了,她很了解自己的儿子,但是在她一再要求之下,赵王仍然无法拨开迷雾,他只看到了赵括谈兵的一面,却忽略了他谈兵的背景是在纸上。

就这样,走马换将,按兵不动的廉颇被替了下来――尽管这时形势是有利于赵的,至少,秦是不利的。然而赵括一接手,改变了原有的僵持状态,决定出击。但他不出击又能如何呢?如果他不出击,很有可能的是赵王又会换上王括、张括,直到有一个人出击。总之,这次换将,我们不能忽视战国纵横家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往往使历史会向一个完全相反的轨道运行。

赵括的出击有他的轻敌在内,但他也并非目中无人,白起的厉害,他是晓得的。而他小瞧王??也并非没有道理。看看后面王大将军的战绩,不得不让人怀疑,如果真是让他和赵括对决,那么最后的嬴家会是谁呢?

长平一役,赵输了,输的悲惨之极,与秦对抗的本钱输的一塌糊涂。

但赵国仍是有实力的,在秦国错误的策略下,赵得以缓了一口气,于是在两年之后,狠狠的咬了秦国一口。

然而,廉颇老矣,犯了错误的廉颇只好逃到了魏国,终因年老又遭小人谗毁见弃,廉颇再也没有回到赵国为将,在楚国碌碌无为的度过了余下的日子。一代名将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叹息。

更令人叹息的是李牧。这位战国末期赵国的大将,他的封号是那个似曾相识的“武安君”――似乎武安君从来都不平安,先有被人刺杀的苏秦,后有被逼而死的白起,而李牧的命运也十分悲惨,他是被小人陷害而死的。赵国的灭亡有一半都是赵王宠臣郭开多的功劳。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长城,随着这道坚固城墙的倒塌,自毁长城的赵国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尽管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赵国仍有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尽管有唐雎这样的烈士敢于当廷折冲樽俎令秦王为之拜伏,但是赵国最终仍然还是灭亡了。

在秦的黑名单上,第三个是燕国。

由于地理偏北,自从春秋以来,燕国一直相对太平。

春秋时,被北戎侵扰的燕,得到了齐桓公“尊王攘夷”旗号下身体力行的携助,得到了孤竹国五百里土地,同时齐桓公又友情赠送了五十里。燕一下子成为了北方大国。

战国时期,燕也曾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国君,燕昭王。

这位燕昭王,被后来的陈子昂极其推崇。陈子昂写的若干诗歌,都是歌颂他的,比如有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就是燕昭王。陈子昂感慨自己不遇,很希望当世也有一位燕昭王能够赏识他,使他能够发挥才干,其实就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主要的还是指皇帝了。当时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这里也不细说了,与主题无关,那么燕昭王的礼贤下士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燕昭王的得位也是靠暴力手段,可是又不能怪他,因为他的父亲燕哙大发神经的学习尧舜的光荣传统,要将国家让给相国子之,于是一向平静的燕国也兴起了一场暴风骤雨。就是这次大乱,给了齐国可乘之机。即位后的燕昭王礼贤下士,诸葛亮自比管乐中的那个乐毅,便是燕昭王麾下第一员大将。

那么燕国最大的功业也就是伐齐。那个“滥竽充数”的故事中貌似有为的齐?⊥蹙褪撬烙诖苏健>菟凳潜蝗嘶罨畎呀畛榱顺隼矗?死状甚惨。然而伐齐未完,燕昭王就去世了,于是齐国由防守转为反攻,田单对齐的功劳可以说是很大的。

从为太子之时到去世,史书上对燕昭王的记载如是而已,要说了不起,在燕王当中的确是出类拔萃的,但要和秦昭王、赵武灵王相比,似乎还有逊色。

一直到战国末期,眼看着秦将移兵于燕,这时燕的太子是丹,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刺杀秦王。只是荆轲其实是不想死的,在太子丹的逼迫之下也只好上路。出发前,唱出了那首有名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把秦王逼得绕着柱子转圈,然而秦王却拔不出来剑,他的大臣们也没上来相助。大臣们不相助倒好说,因为大臣上殿是不允许带武器的,慌乱之下一时间也没有反应过来。而秦王为什么不拔剑?司马迁说是因为剑太长了。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发掘秦陵兵马俑,只怕我们又要怀疑起《史记》的真实性了。然而秦人当时的确是制造出来超长的剑,这种剑,虽然拔着很不舒服,而且还有点耽误事――如果嬴政真的因为这件事就死去了,真真可惜,不过也许我们不会替他可惜,因为如果他死的早的话,我们也不知道他后来究竟有多了不起――但是一旦拔将出来,长剑的优势立刻体现了出来,荆轲当时便被击伤。

这次不成功的暗杀,激怒了嬴政,于是秦大举进攻燕国。正像一个词所说的一样“授首”,不过燕太子丹不是被秦军所杀,而是被自己的父王派人杀死了,也是一种悲哀的结局。

而借自己儿子的头颅获得短暂平安的燕王,终于没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在四年后,燕国灭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