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新语(连载) -- 扶楠

共:💬14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连载六、七

这一篇写魏。

三家分晋之时,魏的土地是大梁一带。用张仪的话说,就是“四分五裂”之道――这个四分五裂,与我们现在常用的意思不同,指的是四战之地。占据这样土地的国家,如果自己不强盛的话,就会搞得很被动。

战国之初,在大家还没有全都称王的时候,魏文侯曾使魏强盛一时。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郑国,因为郑也是先强盛了一下,然后就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处境。

魏国一直以来不乏人才,只是与赵国的人才多产不同,魏国人才大量外流,差不多可以称为战国最大的人才输出国。

不过这种情况在文侯时期还不曾出现,原因是文侯自己就是一个很重视人才的国君。当时比较有名的有段干木、西门豹、乐羊、吴起。西门豹的故事广为流传,段干木师从子张,是儒家的传人,而另两位,吴起、乐羊的人品好像一直是个问题。乐羊喝了敌国用自己儿子煮的汤,吴起则是杀妻求将。听来都够让人心寒的,但前者尚可说是为了国家不计私情,而后者就是有些纯粹的利己了。但是吴起却真是难得的人才,后来人们要是称赞某位军事家,常会用的一句话就是“孙吴重生”。孙就是写了《孙子兵法》的孙武,而吴就是指吴起,写过《吴起兵法》,两人同为兵家的代表人。这是很了不起的――尽管这二位打的仗屈指可数,尤其是孙武,至今已不为人所熟知,但最初两人并称就是因为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因而军事实践反而不用过于计较了。

但随着文侯的去世,吴起离开了魏国到了楚国,最后也死在了楚国。他是因改革而被旧贵族杀死的,不过他自己就为自己报了仇。战国时还有一位著名的为自己报仇的人是苏秦。不过苏秦是知道自己必死,因此是纯粹的想要报仇,而吴起扒在楚王尸体上就难保不是想借此为屏障来保护自己了。

时至魏惠王,魏国一时间比较郁闷,商鞅去了秦国,后面又有孙庞斗智,魏国吃了不少的亏,从此往日的雄风便不再了。对了,说魏惠王不如说梁惠王,魏即梁也。梁惠王是《孟子》中一个主要人物,雄辩的孟子总像是拿梁王开玩笑,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就是笑梁王自以为比别的国君要好,实际上天下乌鸦一般黑。

魏国的很多人才都是去了秦国,前有商鞅,后有张仪、范雎,他们都做过秦相,也都是秦比较有作为的相国,商鞅变法,张仪连横,范雎则提出了远交近攻。这三人都是因为在魏国不得志才去了别国,其中范雎和张仪都受过皮肉之苦,尤以范雎为惨。那么他们不仕于魏情有可原,问题是,后来魏安??王的弟弟信陵君在赵国一呆呆了十年,不肯回去。可见,魏国的政策真是成问题。

说到信陵君,就要多说两句了,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最贤德的一位,也是司马迁笔下最为得意的人物之一,看列传的题目都和其他三公子不同,用的是“魏公子”,在郭沫若先生的《虎符》中又是一个绝对的正面男主角,不喜欢都难。从礼贤上看,信陵确实是四人中最好的,但若论本人的才能,似乎也未必强到哪去,黄歇好歹还有说服范雎的事迹,而信陵本人的才能却多被他手下人给淹没了。尽管如此,仍然不妨碍魏无忌成为一位“偶像级”人物。不过他杀晋鄙、盗虎符,都可说是情非得已,但是当魏国被秦攻打之时,他就不该不回去了。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魏公子是不大情愿回魏国的,怕因为“前科”而被算账。但是魏国好歹也是他的父母之邦,怎能下令不许别人劝他回去呢?其实在赵国的十年信陵君的身分有些不大好办,以赵国的恩人登场还是以平原君的妻弟登场呢?最多只能算是客的身份,因为将兵救赵确实对赵有恩,但不能总以此自居,另外,身为魏公子的他,也不大可能仕于赵。最后,仍是门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就是他在赵国交游的两个人:“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这话十分在理,一旦魏国灭亡,那么信陵君也不过丧家之犬尔,因为魏是他的根本。而回到魏后的那一次带兵打仗是信陵最辉煌的一次战绩,也是他最后一次展示自己的才华。此后,遭到纵横家陷害的信陵君则是四公子中下场最凄凉的――不错,春申为人所杀是惨,但也是他过于贪心咎由自取,又哪里有信陵这般志士遭谗的心痛?在与宾客吟酒取乐之后回到自己的屋中,谁又能听到信陵的痛哭失声,谁又能听到魏公子心中那一声呐喊?呜呼哀哉……

信陵君死后二十年,魏很干脆的被秦灭掉了,几乎没有什么波折,以至于想多写几句都无从说起。

如果硬要多说几句的话,那么,秦打败魏,用的是“灌”这种方法,就是绝水灌城。可见魏还是输在了地利上。

春秋时期,楚一直是大国,更是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中的主角之一。

然而伍子胥一顿鞭子把楚平王的尸体鞭的凌乱,把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威风鞭的扫地,更鞭得楚国从此一落千丈,使进入战国的南方大国楚,徒有瘦死骆驼比马大的一副空架子。

可怜的楚,在战国时几乎无法用一场像样的胜利来重振已失去多年的雄风,反倒是在一个时期内,楚怀王一再上张仪的当,最后自己也客死他乡。讽刺的是,秦王执楚怀王要挟楚国的做法,就如同当初楚国执宋襄公要挟宋国一样,难道这是天之报应吗?在秦人以怀王为人质要挟楚国时,楚国奉立太子为王,于是楚怀王真正被自己的国家和大臣抛弃了。而蠢猪式仁义的宋襄公却幸运许多,他在不久又回到了宋国继承做他的宋公。关于襄公回国,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一段生动的描写,说是公子目夷逃回楚国后临时做了宋国国君,等把楚人骗的放了宋襄公后,他又请本来打算退休到别国养老的襄公回来继续做他的国君。查诸《史记》、《左传》中都没有此事的记录,本以为是杜撰出来的,却不想在《公羊传》中果然看到这样的记载,和小说中说的完全一样。宋襄公真要感谢他那个很出色的哥哥,公子目夷――《左传》里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子鱼论战》,其中的子鱼就是公子目夷。也许“曹刿论战”比“子鱼论战”更有名,但一来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二来有个“一鼓作气”的成语,地位当然不能同日而语。相对而言,楚怀王可怜的多,他无法再回到故国,只能在秦的土地上大放悲声。然而,这又能怪谁呢?难道是楚国没有一个贤德的臣子吗?

贯石云中有一首《殿前欢》: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写的是屈原。而在楚怀王身边,除屈原之外,还有子兰等人,他们是相互敌对。另外,很多人都相信,南后也是参与其中的,在郭沫若剧本《屈原》的后面还有若干考证,还包括南后与郑袖是不是同一个人的问题。

在张仪如簧巧舌的鼓动下,怀王听不进去屈原的逆耳忠言,被巨大的利益蛊惑了。事实上,以极少的损失,换回极大的利益,天下怎会有如此好事呢?自然,劝人好劝,而一旦轮到自己――当人们的头当真被天下掉下来的馅饼重重砸了一下的时候,往往晕了,迷失了方向,很少有人真的能抗拒诱惑。

于是,怀王去国千里,屈原则是被贬,在替楚王担忧的同时,也忧心着国家的命运前途。这期间他做了大量的诗,除了举世闻名的《离骚》,还有《九章》、《九歌》、《天问》。《九歌》实际算是替“巫”写的歌词,而《天问》以其问题之多之怪之宏大,真可以把人“看傻”了――其实我们今人尤其是北方人看楚辞,只怕一多半都是要看傻的,因为其中的生僻字实在不少,很多还是楚地方言。虽然“兮兮”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至少神经兮兮这个词应该听说过),可是如果身边没本字典的话,还真不好把楚辞读通。

最后屈原投江了,人们争相纪念他。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几千年来一直是传统。然而当传统流传到国外,被外国所重视乃至于重视到要申请成为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们一面埋怨着自己人的大意,却又难免一阵心痛。如果屈原地下有知,只怕不惮从鬼变成??,又要跳一次汨罗江了……

怀王的几次失误,使得原本情况不佳的楚国,变得更为窘迫起来,接连败给秦军: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这些在以后还被毛遂拿来“嘲笑”了一番。

当顷襄王去世的时候,楚国太子还在秦国为质,幸好有黄歇的舍命掩护,考烈王才得已即位。于是,立有大功的黄歇理所当然的得到了考烈王对他的奖赏。也许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中最不出名的一个,但他的死却最有传奇色彩。本想以自己儿子为王的黄歇,最后就是死在了给自己出这条计策的人和自己曾经夫人的手中,而分享这份快乐的人当中,或许还有那本该喊他“爹”的孩子。

楚国似乎在战国时一直没什么有名的大将,只在它将亡之际,让一位将军担负起保存这个苟延残喘的国家的使命。这太沉重了,沉重的任命一个人都无法完成。

于是项燕败了。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楚国灭亡。

但是,这个在战国时代一直沉睡的楚国,在它灭亡的时候,却终于醒来了,以其对秦的刻骨仇恨,发出一个惊人的声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几十年后,竟然一语成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