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 多余6569

共:💬123 🌺469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没有拼音的时候也有切音,而且音旁识别读音并不难。 -- 有补充

幼儿开始都是语音,有了语音之后再去学《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的掌握基本汉字,语音加基本汉字即可通过切音了解汉字读音。这么多年发展,怎么可能没有实用的语音体系?

蒙学为什么都要大声读出来?吟诵的意义在哪?蒙学为什么还有格律书?

实际上全球都是从语音开始的。语音有学习期,恰好是在幼年。然而文字没有。注意这里是语音可不是拼音,是指先学习了语言,或者说一些基础字、常用字的语音之后,才会去系统学习汉字。包括现在学拼音之前不也是如此?

汉语拼音是历史产物,当时拼音文字优越和新式教育靠拼音教学普及这样的观点深入人心,直到建国之后还有废除汉字的言论,可这是充分了解汉语之后的结论吗?这并不是贬低汉语拼音,我们可以看下清朝的切音字(根据切音发展出来的拼音方案)和注音,相比现行拼音,问题在哪?

就像前文说的,同样是孩子,同样的汉字,为什么传统只需要两年,新式小学却要六年?这样岂不是说比起国外教育容易多了?

这个入门难度,可能并不存在。实际上是限于特定历史的产物。前文说了,甚至台湾的例子也告诉我们繁简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就很明显了。

汉字的真正问题不是音,而是意。形音义三合一加上互文见义的传统,导致意的庞杂,看看故训汇纂一个字有多少解释和例证就知道了。故而有小学训诂从字源讲起。所以除了语音,白话文可能也是重要因素。

但白话文也不是关键,因为原来日常生活也是白话文,文言熟悉之后阅读和理解都快,那问题在哪?

问题在于日常语言的重构,指向新的含义和知识体系,并且含义相对确定。也就是意识体系的重构,进而也就是整个教育的重构。问题不在于拼音,而在于推行拼音的教育机构,有组织、统一的、成体系的推行教育。

然后我们再回到保持繁体的地区,似乎也就能够理解问题所在了。

上面说的很乱,其实问题不过是海兄的论点实际上是以纯粹阅读为基础的,这完全是另一个话题。

构型导致不需要读音也可以知道语义,文言可以互文见义,音旁可以获知读音,切音作为最后的辅助。单纯以语音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具体的领域而言,问题不仅仅是文本,更在于教育,更在于有老师和具体的应用环境。也就是使意义得以显现的整个体系。

这也是前面为什么强调所谓继承,这甚至延续到现在,也就是所谓读书无用论,并没有接受更高级别的,本该需要的知识。子承父业,他们是通过什么理解的呢?

至于英国,你说的是成熟的工程师队伍,这对西方国家来说都不容易。因为问题不只是所谓拼音所能决定。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还有一点很重要,汉字所对应的脑区 -- 补充帖

中文更接近于大脑运动功能区,即布鲁卡区。

拼音文字常用的是语音功能区,即威尔尼克区。

运动区更强调读写,语音区更强调听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蒙学教育更有成效,同时也能补充回复龙眼兄的。由于语音有学习期,一般在12岁以下,4-6岁开始最佳,所以关键在于及早的充分教育。

至于现代语文欧化中文、学习语法、强调结构等问题带来的障碍就不必再提了,这本身就会抬高相关需求,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这也意味着清末拼音化的思路可能一开始就有问题,不是说拼音本身,而是由拼音而来的整个新语文教育体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