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语出《朱子语类卷第五・性理二》
程朱和陆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如何理解。诚然,朱子偏向经验的一面而陆王偏向超验的一面。但双方都是知行相随,知行合一的。阳明的优势在于更为精准的表达出意识的结构。重申价值的意义。
其实前文已经说了,这属于所谓知识论的问题,如果只是向内求知,那是什么格不出来的。俩人都是孟子的思路,即价值指引行动(得出知识)。但价值不等于知识。其他人认为心学近禅或者空谈心性出于同样的理由。
如果明确理的含义,其实是可以格出来的。引用以前的说法
问题在于理,即是具体的理,也是整体的理,即是心理学主体的理,也是超验主体的理。作为超验主体,即是包含一切理,也是一切理作为一个整体(世界),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理的共性(本体论)
就竹子而言,实际上是从竹子出发,分析竹子的每一方面,然后综合出作为整体的竹子。然后再从作为整体的竹子出发,分析竹子相关的每一方面,综合出竹子相关的整体。这个相关整体还可以继续出发,综合出竹子与世界的整体。
因为理学的理,最终是一个普遍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所以才会有人觉得像华严。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思路,儒道都有,万物一体嘛。所以国外才会翻译成连贯性。但如果对理的理解出现问题,僵化或者偏差(比如本体论),那么是什么结论都不可能有的。
而且受限于知识水平,也很难说能够分析出多少东西。除非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材料,比如种植、砍伐、制作物品,性状、形象、价值比喻……当然还有更关键的,比如放大镜和显微镜……
理学心学的问题在于,同样一个概念,会用不同的表述。再有就是,程朱偏向归纳,陆王偏向演绎。但两者实际上都有另一面,只不过是侧重不同,先后之别。鹅湖之会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分析一下,演绎总归是要有一定知识的,否则就是瞎猜。行中得知,而后演绎。而归纳总归是要有一定方法(价值)的,否则只会琐碎。知在行先,而后归纳。一个是实践出真知,一个是有目的的实践。两者能分开讲吗?
所以最终还是看如何理解。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7 层
🙂欢迎大眼兄参与切磋讨论 1 ziyun2015 字0 2022-02-16 15:53:08
🙂补充一点:赞月兄在分析“西方伪史派”之社会作用那一段 1 ziyun2015 字451 2022-02-12 03:32:36
🙂明白社会作用,怎么会不明白这里? 1 月之回忆 字574 2022-02-12 18:52:51
🙂这话是朱熹说的
🙂这都有人投囧 4 月之回忆 字2852 2022-02-05 06:08:33
🙂从朝鲜学习,并不会影响从西方学习 3 pattern 字120 2022-01-27 07:21:41
🙂因为康熙没学懂西方代数 3 北纬42度 字709 2022-01-27 13:33:09
🙂你真能扯 5 pattern 字1118 2022-01-27 20: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