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2013年韩国电影《新世界》 -- 翼德

共:💬84 🌺234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是阶级情调

画面乱糟糟的,反而无法专注于思想,只会去想现实的纷乱。

首先,你已经否定了你自己之前抛出的观点,即西方(好莱坞)电影都是概念先行,一切服务于概念。

港版的“干净”、“冷淡”并没有让我专注于它要表达的思想,反而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悬浮感。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影片背后有一个强烈的“我”存在,而《无间道》虽然有点文艺片的气质,但本质上还是商业电影,让人意识到“我”存在实际上是干扰观众进入的。

而这种悬浮之所以在当初没有引起很多的反感,而是让很多大陆观众“代入”,源于我们当时正是刚刚入世,进入国际大循环的发轫阶段,那些摩天大楼、西装革履、窗明几净正是我们向往的东西。而当时的香港刚刚从回归、亚洲金融危机逐渐走出,现代性精神危机正在他们身上逐渐凸显,所以这种不自觉的“精英范儿”的流露,反而对内地观众形成了一种吸引力。

对照今天,这种“干净”“清冷”的画面其实在当代影视剧中已经无处不在,但反而招致当下观众的批评,原因就是观众已经面临了当年香港的精神危机。

而我当年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已经吸取了不少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理论,知道这个“时间差”的存在,另一方面我有长期观看港片的经验,在我印象中的港片恰恰是以“市井味儿”、“升斗小民的恩怨情仇”为特点的,《无间道》的强烈精英意识反而让我不适。

第二,所谓“现代性精神危机”实际上是“岛形”叙事共有的特点,无论香港,台湾,日韩等,一方面现代化早,另一方面资源的匮乏和空间的狭窄让他们自然更容易面对“现代性危机”,而这种无所不在的气质必然反映在电影里,而并不一定需要用特定的镜头风格和语言去“营造”,刻意的“精英味儿”反而对其形成一种疏离和压制。实际上无间道之后的港片已经很少刻意营造这种精英范儿,无论是后来的《踏雪寻梅》,今年的《智齿》等,都重回了那种“脏乱差”。当然我不是说脏乱差就一定是“好”或者“现实”,我只是反对镜头凌乱就一定会造成思想混乱的说法。

第三,无论港版还是美版,基本的“好坏”、“是非”、“对错”都是很明确的,纠结的只是主角是否选择而已。港版的主题其实最为明确,所谓的纠结主要体现在刘建明,而他也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就像他最后说的“以前我没得选择”。

而美版中事情已经有了复杂性,里面尼克尔森演的老大本身就是FBI的线人,这里面正义一方已经有了体制性的necessary evil的味道,只是影片在结尾处理上强行“决断”,让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角色打死了马特达蒙,不让观众纠结和“回味”,所以当年很多中国观众看了非常郁闷。

而韩版的局面设置就更复杂,这里面警局和黑帮成了一种“长期共存”局面,事实上已经有了影射财阀和黑金政治的意味,而主角最终全面“黑化”的理由也很简单,黑帮大哥给了他选择,而警察不让他选择,他最终选择忠于内心,这已经不能用一般的道德法则去判断了,深挖下去就是现代社会的文明根基问题。当然一部电影主要重在感性和体验,“理念”是个架构性的东西,就像我们啃骨头是为了吃肉,但没有骨头肉就不香一样。即便从局面来讲,美版和韩版也是胜过港版的。

至于所谓卡里斯玛的问题,你要知道,《无间道》系列恰恰是反卡里斯玛的,因为第一部里面的韩琛就是一个“嬉笑怒骂的胖子”,他当上老大本质上是黑帮内讧的结果,第二部的吴镇宇饰演的老大倪永孝反而有点卡里斯玛型的意思。而美版中尼克尔森饰演的卡斯特罗更是个猥琐至极的人,甚至有手Y镜头,小李子也在里面冲着警长喊卡斯特罗他妈就是个恶棍,为什么不让我直接抓了他?

而韩版的黑帮老大一开始就被撞死了(疑似警察干的),这里面隐喻的已经很明白,随着技术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当代社会的System本身才是最大的卡里斯玛,而“黑帮”实际上是一种前现代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无论是面对经济型组织“公司”还是政治性组织“政党”,都是竞争不过的,前途只有“转型”或“合作”,实际上《教父》里迈克一直想做的就是这个。而到了《无间道》和《新世界》,已经无比清楚地反映了这个结构。所以李子成最后的选择一定是理性的,因为在system那边他没有进阶的希望,在黑帮这边还可以做老大,对于自我这是最有利的选择。

通宝推:翼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