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求助】向河友们求助:什么是效率? -- 审度

共:💬168 🌺5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那封信无效的论据 -- 有补充

这明明是邓黑所诟病的双轨制了,这明明是改开后才有的东西,据说是邓小平的污点之一,怎么改开前就有了?

此双轨非彼双轨,八十年代的双轨是把计划内(往往价格低)物资倒腾到计划外的交易市场,本质上是将国有紧缺资源倒卖,从而减少了计划内的供给,而七十年代并不是将计划内的物资倒腾到计划外交易,而是在计划外增加生产用于计划外交易,所以没有减少国家计划内供给。

江苏到煤的产地山西协调煤炭,除一小部分是统配煤以外,绝大部分是由地、县小煤矿生产的非统配煤

注意上面的例子,很少一部分(约8%)的统配煤的身份仍是统配煤,并没有加价用于到场外套利,而交易的绝大部分自己生产的非统配煤,是计划外生产的。

另一个重要的区别,七十年代的计划外交易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交易双方发展本地经济的要求,而八十年代的双轨制被某些人(比如高干子弟)利用特权将计划内物资倒腾到计划外交易套利,腐败现象严重。

55位福建厂长的信,是个无效的论据。

教主的贴的报纸,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即便到了84年,福建的企业都没有计划外的定价权

你的这个归纳是不对的,这封信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表明这55位厂长代表了福建所有的企业,它最多代表了福建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因此与我的观点完全不矛盾:

70年代的中国经济,早已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市场经济成分从萌芽开始,发展很快,比重越来越高。

既然传统的计划经济仍占主体地位,那就说明这55位厂长的情况是普遍的,尤其他们基本上是福建的骨干企业,这意味着他们的企业本来就属于或者更接近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但它完全不能否认我说的那些经济成分的存在,反而他们提出希望在完成国家计划后,自己组织原材料增产的部分能自销和协作,说明当时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只是他们没被允许或者是不敢做。

你能不能给些你的证据?证明一下计划外的交易可以自主定价?

当年这种计划外的交易由交易双方自主协商自主定价挺常见的,证据我当然有。

毕竟市价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标志

虽然我有自主定价的证据,但我并不同意你的这个观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标志是交易方都是平等的交易主体,各方各自按照自己的自主意志达成交易,而不是被交易各方的某个上级所命令或者胁迫。

你不要想当然以为那么容易自主定价哦

想当然的是你啊,被八十年代宣传洗脑并固化思维至今。你自己想想,你有这些计划外交易都不能自主定价的证据吗?

通宝推:青青的蓝,纳米小洞儿,陈王奋起,审度,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那封信是无效的论据 -- 补充帖

标题漏了个“是”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