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玄奘法师和高昌王麴文泰的兄弟之谊 -- gb2312

共:💬2 🌺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说说玄奘法师和高昌王麴文泰的兄弟之谊

《西游记》中的唐僧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御弟”,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但是玄奘法师和高昌国王曾经结为兄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在请示过唐太宗之后,得到的答复是“有诏不许”,然后法师才在“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

既至伊吾止一寺。寺有汉僧三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带。跣足出迎。抱法师哭哀号鲠咽不能已已言。岂期今日重见乡人。法师亦对之伤泣。自外胡僧胡王悉来参谒。

法师一路西行,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一个寺庙里面休息,寺庙里有三个汉人僧侣,其中一个老者看到法师,都来不及穿鞋,就跑出来抱着法师哽咽不已。当地的胡僧和胡王也都来拜见法师。

这时候,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也在伊吾,就请法师去高昌。

法师原本计划走可汗浮图这条路,(即位于天山北麓东部地区,今新疆吉木萨尔以北的护堡子)现在既然推辞不掉高昌王的邀请,只好出发去高昌,走了六天到了高昌国界内的白力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高昌王麴文泰见到玄奘法师后很高兴,说了下面一段话:

泰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岱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

麴文泰还没当国王的时候,曾经以王子的身份和先王一起朝见过隋朝的皇帝,游览过东西二京,也见过很多高僧,只有这次见到玄奘法师,才感觉到欢喜雀跃,一定要举国供养法师。

由此可见,高昌王麴文泰也是去大隋见过世面的。见到法师,为之心折。一定要留下法师供养。然而法师立志西行求法,当然不会同意。

高昌王也是个狠人,一定留下法师,甚至诅咒发誓:

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这里说的“葱山”即“葱岭”,据说是因为“其山高大,上生葱”,故名葱岭。

“葱岭”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交界处。

高昌王的意思是即便葱岭可以转动,他的决定也不会改变。

玄奘法师不为所动,开始绝食抗议:

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

《西游记》里面有个情节,虎力大仙和唐长老比坐禅。这就引出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究竟能坐禅多久?

在这里我们看到:“水浆不涉于口三日”——也就是玄奘法师至少能不吃不喝地端坐三日。

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师西行乞垂早食。

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觉得法师气息逐渐变得微弱,感到既惭愧又害怕,就跟法师说:忘了葱山的事吧,我放你走还不行……

法师就说了:我不信,你发誓。

于是,高昌王就说:

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

意思是:我们到佛前发誓,结下因缘。请我的母亲张太妃作见证,我们结为兄弟。等法师西行求法归来,一定要接受我国三年的供养。

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还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

不仅如此,还为法师准备了御寒的衣物,足够花二十年的金银财物,马匹,人员,给叶护可汗和沿途二十四国的国书,礼物……

法师对此表示感谢的时候,高昌王说:既然我们约为兄弟,我的就是你的,为什么要谢呢?

最后分别的时候,高昌王禁不住“抱法师恸哭”,还真是情真意切,亲兄弟也不过如此了。

玄奘法师一直也没忘记他对高昌王的承诺,他归国的时候,鸠摩罗王说可以送他从海路回去,玄奘法师回答:

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法,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愿法师还日相过。情不能违,今者还须北路而去。

他答应了高昌王,就一定要从北路回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到玄奘法师走到于阗(今新疆和田)的时候,一打听,高昌已经灭国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涉及到唐朝初期最重大的问题:突厥的霸权与唐朝社会的统一。

在隋朝统一以前,突厥长期是中国北部的太上皇,佗钵可汗就说过:“但使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

也就是说,突厥长期把诸如北齐,北周这样的政权当做爆金币的提款机。

直到贞观四年(630年),唐灭北突厥,“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事后以玺书赐四夷君长,皆称天可汗。”

大唐对突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一年,高昌王麴文泰携妻子朝见唐太宗,太宗待之深厚,赐其妻姓李,预宗亲,更封常乐公主。

贞观十三年(639年),乙毗咄陆可汗统一西突厥,遣吐屯阿史那矩领高昌冠军将军,高昌王麴文泰遂不复朝唐,并且与西突厥联兵犯伊吾。

高昌王为什么会倒向西突厥呢?

一方面,是高昌王在贞观四年朝见唐太宗,大唐初期,百废待兴。麴文泰觉得大唐的国力比不上隋朝极盛时期。

另一方面,高昌王觉得高昌地处偏远,大唐不会派遣大军攻打他,要是派的人不多,他也不怕。

高昌王对大唐的国力和决心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才倒向西突厥。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派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帅兵攻打高昌,麴文泰向西突厥求援,西突厥根本没搭理他,他最终忧惧而死。

麴文泰的儿子麹智盛继位,不久即被唐军俘送长安,高昌灭亡。

历史告诉我们,高昌这样的小国一旦在大国争锋中站错了队,连浪花都翻不起一个,就会亡国。

因为高昌已经灭国,玄奘法师已经无法履行以前的约定,就直接回长安了。

前面和法师分别的时候,高昌王“抱法师恸哭”,是不是预感到今生再难相见呢?如果玄奘法师一直在他身边,高昌王大概率不会倒向西突厥,与大唐为敌,他的国祚大概也能多延续些年吧……

到了永徽二年(651年),大唐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往高昌故都,麴文泰的儿子麴智湛(末代高昌王麹智盛的弟弟)任西州刺史,在他就任之前,玄奘法师把自己口述的《大唐西域记》送了一部给他,也算是延续了这段善缘。

1981年,我国新疆吐鲁番出土了《大唐西域记》的写本,这是该书数十种版本中年代最早的写本,很有可能就是根据麴智湛带到高昌的那本抄录的,现存于新疆吐鲁番博物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欢迎关注公众号:总钻风有来有去

通宝推:西电鲁丁,崂山一道士,onlookor,北纬42度,empire2007,驿寄梅花,心远地自偏,不远攸高,唐家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