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个思想游戏 -- 懒厨

共:💬41 🌺90 🌵1新 💬10 🌺6 待认可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脱产和分配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我的求索是追溯上古

懒厨老哥,你用经济学逻辑去描述社会的时候,你将会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各种脱产者的生态位,这些脱产者生态位并不是靠经济学逻辑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说下从我角度看出来的问题:纯粹的经济角度对应着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它的分工是绝对没有脱产者的。所以,为了解释各种脱产者生态位,你就不得不引入暴力这个因素,用暴力对经济学思维的各种社会分工进行修正。

懒厨老哥,你在走弯路啊,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类似儒家的粉饰太平的学问,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控制和媒体。我其实也在试图解决跟你类似的问题,但我选择的就是回溯我们整个东亚文明之初,整个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整个伏羲文明之始,伏羲部是如何从女娲部分离出来的,也就是伏羲东迁——关键词,部落,不脱产的氏族,脱产的贵族。

(1)当时的气候:沧海横流,整个华北平原在季风气候控制下,每逢雨季,黄河中下游就在整个华北平原南北卷动,南至泰山山脉,西至太行山脉,北至燕山山脉。

(2)当时的农作物和生产水平:当时女娲部位于太行山东西两侧山麓,已经驯化了小米和大豆,从采集、狩猎放牧,变成以粟作农业为主。因为农业,从东亚特有的竹器文明(旧石器文明就是胡扯,东亚是竹器文明)逐渐过渡到新石器文明。

(3)伏羲东迁之前的部落制度:女娲、大巫双首领制,整个东亚唯一的大部制部落,古羌人分布形成的汉藏语系的诸多小部落来回迁徙的最东方支点。

(4)伏羲东迁之前的历史事件:

(4.1)伏羲之前一代或两代的大巫,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取消了部民对部落集体维持火堆的依赖,女娲部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度,也就是氏族,(4.2)但女娲部也因此分裂成祖部和巫部,女娲部中所有母系氏族都站在祖部一边,所有父系的巫师氏族和部落中所有行巫都站在巫部一边。

(4.3)祖部和巫部之争,源自女娲后代形成的女娲氏和部落普通部民之间的脱产和分配之争,源于女娲部在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上的飞跃和因此而产生的大量粮食。

女娲的后代,想脱产,成为贵族,所有的母系氏族都支持了他们,女娲的后代想把所有的粮食都集中起来。

大巫、巫师氏族和部落中的行巫,所有的父系氏族和除了他们之外的所有男子都站在巫部之间,希望将这些粮食分给部民。

(4.4)最后一代女娲去世之后,女娲部彻底分裂,选不出新的女娲。此时,女娲氏的首领是最后一代女娲的次子,太乙;巫部首领是大巫伏羲,伏羲是最后一代女娲的长子,太一。

最终,伏羲率领巫部东迁,从太行山脉迁徙到泰山山脉,和胶东半岛的海洋文明青州部联姻,组建了伏羲部。最初的伏羲部,在淄博附近的博山和原山附近一个无名的小山丘上,太山因此得名,泰山和泰山山脉都是由太山而来。青州部之女,就是青女,碧霞元君,泰山娘娘,泰山姥姥。

伏羲和巫部东迁之后,太乙和前一代广成女娲的两个儿子,三分女娲祖部,形成了有熊、有虎、有豹三氏族,也就是《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所说的西王母氏族,西王母氏族不是人面,是熊面,熊面、虎爪、豹尾分别对应有熊、有虎、有豹三氏。但很快,有熊就和广成女娲的两个儿子发生矛盾,有熊氏作为女娲的守业人留在了女娲部旧址,也就是河北武安的磁山文明;有虎氏、有豹氏沿着太行山脉东侧南迁到嵩山山脉的南北两侧。有熊氏族是军事贵族,有虎氏族和有豹氏是文化贵族。

有熊氏族把伏羲部叫做黄熊氏族,黄熊=棕熊=罴,也就是熊罴虎豹都来自黄帝的话术体系,其实就是把黄帝神化成氏族神,目的是自己做所有女娲部分裂出来的部落的爸爸,结果连广成女娲的两个儿子都受不了。

有虎、有豹把伏羲部叫做东王公氏族,东王公=东皇太一,皇来自伏羲最后被尊称成天皇。

(5)女娲、伏羲、华夏三部

(5.1)6800年前,伏羲率领巫部东迁,形成伏羲部,也就是淄博附近的后李文化。

(5.2)6500年前,伏羲部在泰山山脉两侧达到了当初脱产和分配的部氏之争的临界点,伏羲部的氏族决定继续往往迁徙,当时渤海从燕山山脉北侧深入到内蒙古境内,从泰山山脉往渤海方向迁徙的,是伏羲后代形成的氏族,太昊部;从泰山山脉往洙泗流域的山东丘陵迁徙的,是巫师氏族组成少昊部;留在泰山山脉南侧,少昊部原址的氏族,由太昊部幼子统领,作为我们共同的备份。

太昊氏族在泰山到渤海之间组建了九黎国,采用军事氏族制,首领叫兵主。九黎国由九个氏族构成,每个氏族由九个部落,最后一代九黎国首领叫,太昊蚩尤,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九黎国氏族名字,大概只有九凤。

少昊氏族在洙泗流域的山东丘陵,实行推举和退休的封禅制,氏族联盟尊伏羲为天皇,少昊氏族的巫皇代行伏羲之政,壮年未过即退休,从山东丘陵选择一座作为自己和自己出身氏族的封地,这就是封禅制的原貌。

留在泰山山脉南侧少昊祖地的太昊氏幼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汶口文化,方国时代南迁到扬州和泰州附近,组建了东方国。

--

太昊氏族和少昊氏族合成”黎民百姓“,黎即九黎,百姓指的是少昊的巫师氏族在南迁的前700年间,出现了百位巫皇,留下了百个父系氏族。我们山东和江苏的绝大多数大姓都来在6500年前~5800年前的少昊百姓,所有的姓氏都是巫姓,所有的姓氏都是父姓——除了嬴姓。

青丘即青州丘陵的简称,青丘之女是巫师氏族之女,因为我们的氏族是不脱产氏族,不脱产同时接受巫师教育的巫师之女,当然比那些部落之女和贵族之女更受部落之长的青睐。少昊百姓外嫁之女统一采用嬴姓,嬴姓是少昊百姓合用的母姓,嬴就是少,在泰山山脉南侧,大汶口附近有两条河流,大汶河和嬴汶河,所以用嬴来指代少昊。

太昊氏族是军事氏族,虽然不脱产,但军事凶险,允许双妻制,这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来源。

少昊百姓是单妻制,除了两个氏族组建氏族联盟,才会采取双妻制。

有熊氏的军事贵族,那就简单了,一妻多婢百子千孙,有虎有豹的文化氏族虽然好一些但性质是一样的。嫡庶制就诞生自”一妻多婢制“,百子千孙依照嫡庶诞生了宗族的宗支的分别,然后也诞生了最早的两句脏话,”婢养子“和”汝母婢“,6900年过去了,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就成了”byd“和”nmb“这两个太行山东侧最为广泛流传的脏话。

(5.4)5800年前,少昊氏族顺着泗水流域迁徙到淮河北岸,在淮河南岸遇到了以O1为主以C2南为辅的江淮部,神农就是出身江淮部,父系大概率是O1,神农传承自O1系的神巫一脉。

最终,少昊嫁女,淮河南岸的江淮部和淮河北部的少昊部组成部落联盟,神农继承了少昊巫皇的大巫职位,成为少昊的托孤。神农是少昊最后一代巫皇的托孤之人,继承了少昊巫皇的大巫职位,负责统领淮河北岸的少昊部之民。跟随少昊之女组建氏族联盟的是少昊的妻族,赤水氏=洙水氏=父姓朱,朱姓也是山东和江苏的大姓。神农少昊组建氏族联盟之后,神农氏的母姓称姜。在帝舜时代,神农氏在北迁到东北之前,封幼子于吕地,从此吕称为神农氏的父姓。

少昊最后一代巫皇姓李,按照少昊百姓封禅的领地是陇西,所以李姓也是山东和江苏的大型,而且堂号几乎全是陇西堂,因为我们的巫师氏族,在姓氏早期实行的是师徒制,所以山东江苏的李姓和最后一代少昊巫皇的后裔是包含关系。我们是单妻制,不存在百子千孙,所以少昊最后一代巫皇的后裔占在山东和江苏比不高,大部分时间和神农氏在历史中时隐时现。山东和江苏的李姓,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师徒关系获得了李姓和陇西这个称号——同样道理,少昊第一代巫皇,少昊契留下的氏族姓张,山东和江苏的张姓大多是少昊契时代因为师徒关系获得的张姓,并非少昊契血缘上的后裔,而是包括了少昊契的后裔。

少昊最后一代巫皇把大巫的职位传给神农之后,结束了禅让制,也开始像九黎国的太昊氏族一样,军事氏族化,带领巫师和行巫开始西迁。

(5.5)

5800年前~5000年前,西迁的少昊在嵩山山脉北侧遇到了有虎氏族,少昊和有虎氏族杂居了一段时间。大概率,娶了有虎氏族的母系为妻,组建了少昊-有虎的氏族联盟。

因而,有虎氏族也从文化贵族,开始转变为军事氏族,就有了《山海经》五藏山经中”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有虎氏族是文化贵族中的音乐贵族,大概率对应贾湖文化。文史星历,琴棋书画——其中,文史和书画都指的是少昊的巫师氏族传承的典籍和巫文字,有虎氏大概率对应琴,有豹氏族大概率对应棋和星历,围棋的天元本身就是天文学上观星用的。

(5.5)5000年左右,西迁的少昊离开嵩山山脉北侧,迁徙到陕县以西的华山脚下,建立西方国,也就是夏国——华夏因此得名。九黎国对应古国时代,西方国华夏是方国时代之始。

最终,少昊成为白帝,死后葬于华山。我们少昊部对于西迁的少昊的称呼是”白昊“,白昊氏族也是以少昊为名,但书写昊字的时候在左侧多加一个白字。东少昊和西少昊是平行的关系,所以不考虑少昊西迁就会把很多传说和古籍中的两者混为一谈,东少昊是神农+少昊百姓氏族,西少昊是白帝+跟随白帝迁徙的少昊百姓氏族。

华夏的华,来自少昊西迁之前东华山,所在已经不清楚了。白昊氏族的白帝一脉居住的地方,叫甘,甘来自甘水和甘渊,据说是泗水和微山湖的别称。白帝建立名为华夏的西方国之后,白昊的百姓氏族分散在甘陕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共同组成了华夏部。整个华夏部中,除了甘陕,最重要的是在汉中地区建立的那些部落。

在我们少昊部看来,没有什么三皇五帝,只有三昊四岳。三昊是太昊、少昊、白昊,四岳是从少昊白帝建立西方国开始,所有氏族外迁建立的四个方国——外封内禅,以氏族镇四方,是5000年前白帝和颛顼共同开启,因为在白帝和颛顼时代,发生了一件”兄弟阋墙“,最终导致白帝和颛顼开始推行外封内禅,督促氏族外迁。

5000年前,白帝和颛顼时代,有熊氏的首领,联合烟山北麓的轩辕部,以青州部玄女氏族为内应,杀掉了九黎国兵主,太昊蚩尤。神农部的首领神农夸父率领行巫,北上支援太昊氏,最终兵败被杀。天皇伏羲,地皇神农,是所有少昊巫师氏族公推、巫皇中成就最大的两位,太昊蚩尤和神农夸父被杀,彻底改变了整个伏羲文明的进城。

白帝和颛顼在钟山杀死了有熊氏的首领,把所有有熊氏流放到了内蒙的草原,有熊氏成为匈人,这个时间点是5000年前(注意,匈人是N系列,和4000年前~3000年前的Q系的姜戎族,2000年前R系匈奴族都是两回事)。

白帝和颛顼杀死了轩辕部的首领应龙,把轩辕部流放到长江沿岸(轩辕部是N系,是女娲部时代女娲联姻的部落,所以太昊、有熊、有虎、有豹的父系都是N)。

然后,颛顼率领有虎氏族北迁,在恒山附近的大同建立北方国,死后葬于恒山,被称为黑帝。太行山东侧、燕山山脉南北两侧、黄河之北,都是北方国的领地。

最后,泰山山脉南侧的太昊汶河氏族,收拢九黎国残余的太昊氏,率领九黎国的其他氏族,南迁到江淮官话区的扬州、泰州一代,建立东方国,死后葬于东台(当时应该是海中沙洲形成的岛),被称为青帝。

颛顼北迁、太昊南迁,这才是绝地天通的真相——绝帝天通,帝指的是遵奉黄帝的有熊、有虎、有豹三氏,天指的是天皇伏羲传下来的太昊氏。太昊氏南迁之后,西北是以蚌埠涂山为中心的神农氏,整个淮河两岸的少昊部和神农部都归神农氏统领,通过江淮部和神农氏,才把黄帝三氏和太昊氏彻底分隔开来。

因为颛顼比白帝年轻,白帝西迁之后,是颛顼督促的迁徙,颛顼本身也率领有虎氏族北迁到,所以这算是颛顼的功绩。

(5.6)4000年前,白昊白帝一脉的舜和有豹氏族的尧组建氏族联盟,拉开了舜和禹征伐的历史,与之前的迁徙比起来,战斗增加了很多。

自从5000年前颛顼北迁到恒山之后,留在嵩山山脉南侧有豹氏族一家在中原地区一家独大。本来按照白帝和颛顼的规划,有豹氏族也应该外迁,但他们不仅不外迁,而且还在中原号称”中央黄帝“,从帝喾到尧,连续嚎了一千年,但氏族依然停留在原地没动。

颛顼留在嵩山山脉北侧崇地的幼子一脉,被有豹氏族欺凌得特别凄惨。到舜时代,鲧只能单人只身地托庇在神农氏势力范围之内,神农氏把鲧藏在淮河北岸靠近当时入海口的羽山,这是离有豹氏族最远的地方,但最后鲧依然被杀。

当时的白昊白帝一脉叫有夏氏,舜是有夏氏族的氏族长。见前文,有夏氏族大概率是一个氏族联盟,母系是自有虎氏析支而来。

最终,舜通过和娶尧之女,组建了有夏-有豹氏族联盟,舜和尧合力开拓了山西盆地,当时的山西盆地的湖沼开始变成平原,存在着汉藏语系或者女娲部分出来的小部落。最终,尧在山西盆地建立了陶寺作为尧都,大概率死后也葬在那里,有豹氏族的一部分迁入山西盆地,当然,也可以说是迁回。

舜和神农共工氏合力开拓辽东和东北,神农共工氏封其幼子于吕地,然后带领氏族进入辽东和东北。神农部的中心是蚌埠涂山,神农共工氏将女儿嫁给崇禹,同时也将大巫的职位传给他,大禹是神农共工氏的托孤之人,大禹也是从此时开始成为神农部的统治者,组建的氏族联盟,父姓是崇,母姓是姜。

最后,舜统领有豹氏族留在嵩山山脉南侧的主力,沿着古云梦泽东侧南下,同时在汉中地区的白昊百姓氏族,沿着古云梦泽西侧南下,两者相会于湘江流域,征服了整个两湖地区的平原地带。我不知道舜统领的氏族和三苗氏族发生了多大的冲突,但我们占据了平原地区之后,本来在各个山脉来回迁徙的三苗氏族,就被迫定居了。

最终,舜葬于恒山,被称为炎帝,留下的氏族被称为祝融氏——真正的炎帝和祝融氏。

另外,舜组建氏族联盟的代价,是承认有虎氏族吹逼了一千多年的”中央黄帝“的世系,在尧死之后也从尧这里继承了黄帝的职位——绝大多数传说和神话中的那个黄帝就是帝舜,炎黄子孙的炎黄,可以指帝舜,也可以指帝舜和有豹氏组成的氏族联盟。

最重要的是,黄帝使仓颉”创造“文字的那个黄帝就是指帝舜。因为帝舜组建了囊括绝大多数部落、方国的一个庞大联盟,巫文是在各部、各方国自流传的。舜的时候,重新统合了各部的文字,最后定下来的巫文,成为后续所有汉族文字的共同祖先,各方国、部落的不同称呼并没有统一,但至少文字暂时统一了。

《山海经》的五藏山经大概成书于颛顼时代,应该是我们东少昊部的典籍,比帝舜早一千年左右,其中几乎所有的山名都跟现在的山名不一样。战国时起源于南阳地区的道家,因为方子朝携带的周室典籍,被称为黄帝老子之学,其中的黄帝也指的是帝舜。

舜死之后,诸部和诸方国认为舜的功业足以和伏羲相提并论,因而公推舜的姓氏为”虞“,舜的后代为有虞氏,虞就是有虞氏的族昊。古时虞吴同音而异字,吴是太昊氏的族号,来自昊的减笔;虞是吴加上修饰之后作为帝舜后裔的族号。

少昊百姓是伏羲和太昊氏的加冕者,禹时诸部诸方国是帝舜和有虞氏的加冕者,整个三皇文明,伏羲是天皇,帝舜是人皇,都获得了最终的公推和加冕。

帝舜的有虞氏族南迁之后,有夏氏族留在华山下西方国的氏族被称作有邑氏,也就是甲骨文中的西邑夏,地名是甘,城池的名字也是甘。有邑氏是白帝的守业人,而帝舜和有虞氏是重开了炎帝、祝融氏一脉和南方国。

(5.7)4000年前左右,舜率领氏族联盟南迁之后,禹继承了舜的帝位,同时也有着神农共工氏传下的大巫之位,所以我们少昊部称呼他为大禹,在我们三昊氏族看来,大巫的职位比帝的职位更重要。

禹掌管神农部、接替神农氏共工职位的时候,是仰韶暖气降雨量最大的时代,中心在蚌埠涂山的神农部是受水灾最为严重的部落,因而,虞达成了整个传说时代单项最高的功业——大禹治水。此时,帝舜尚未南迁。所以,帝舜南迁之后,禹接替舜的帝位,成为所有部落和方国的共主,几乎是众望所归。共主这个职位,因舜而诞生,是比大巫更重要的职位。

禹的后半生,是率领着崇姜氏族联盟、率领神农部,沿着海岸线征伐长江以南的地区,最终,葬于会稽山。

禹南征之前,把儿子启留在了中原地区,大概率依然是当初颛顼封的崇地,所以被称为崇启。按照传统,禹的其他儿子都跟随整个氏族南迁,春秋是越王勾践自称是禹的后代。

(5.8)同室操戈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但很多关键被模糊了——禹留在中原的儿子崇启和神农共工氏留在中原的子孙吕羿组建了联盟,军队禹留在中原地区治水的河工,也就是其中一人继承了共工的职位,所以部民来源大概率依然是神农部。

崇启和吕羿先是击杀了伯益,然后两次攻击西方国的甘邑,第二次甘之战,华夏败亡,有邑氏被驱逐到陇西地区——陇西地区的陇西,是因有邑氏父姓的陇西李氏而得名,而不是反过来。

崇启和吕羿占据了西方国,也就是通常意义上夏商周的”夏“,崇启和吕羿,吕邑笑到了最后,以后土的后为姓。因而,崇-姜氏族联盟,就变成了后-姒氏族联盟。

华夏败亡,大同时代结束,方国争霸时代开始——前者叫传说时代,后者叫神话时代。

崇启和吕羿能够忽悠和赎买那支出自神农部的河工军队,但他们没法赎买整个神农部,当时是仰韶暖气降雨量最多的时候,他们直接把河工部队拉去东征西讨?甘之战后,从5800年前~4000年前,由淮河以北的少昊部和淮河以南的江淮部联合而成,存续了1800神农部直接解体——然后开启了我们淮河两岸4000年沉沦、4000年泡在水里的历史。

(6)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是以背叛结束。

只不过,大多数背叛是循序渐进、悄无声息、日拱一卒、水滴石穿的,所有人知道他们会背叛,最后他们随着时间慢慢变成了不熟悉的样子,这本来就是一种无奈。

只有特别少的情况下,背叛以一种特别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这种背叛可以让一个部落碎得彻彻底底,让我们这些所有留在原地的后裔震惊和沉默几千年。

背叛了我们的氏族,攫取了白昊氏族在华山脚一千年的开拓成果,在西周冷期(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3000年前)到来之前,那里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人栽树,有人摘桃。种树需要考虑很多,需要氏族一代又一代地接力,摘桃只需要瞄准实力空虚的时刻,背叛就够了。

真是讽刺啊,背叛我们的人,在这个时代被奉为正朔,天天想去找到一个不存在的夏朝。

真是讽刺啊,灭亡华夏之人,在这个时代被奉为正朔,出身南方国的殷人口中的西邑夏当然指的是白昊有邑氏的甘,西吕羿建立的夏国在那里,谁在乎呢?

夏商周都是方国,只有秦朝才是朝。秦出自白昊百姓,父姓是秦,嬴母姓,秦国用嬴是因为姬周全用母姓,为啥?因为姬周,要么是外来的Q系,要么是当初被我们流放到干草原上的匈人呗,他们老早就被流放了,有个毛线父姓?建立殷商的殷人出自东方国,是随着太昊南迁的九黎国氏族,他们在殷商时进入甘陕,用有熊是想被围殴吗?还动不动把东夷、南蛮、北狄开除出去,姬周他配?

姬周那些破事,当时很多出自古老氏族的贵族都是心知肚明的,像熊绎为什么忽然姓熊,然后被罚看火堆,后来的楚王动不动就”我蛮夷也“,你以为是在说谁?熊绎是帝舜留下的祝融氏后裔,虫鸟篆是最后一代巫文。姬周,要么是蛮夷,要么是外来Q系这种异族,至于哪个是真的,谁知道呢?像这种动不动东夷、南蛮、北狄把我们开除出去的,百子千孙跟有熊氏差不多的,骨子里改不了的嫡庶的,打仗靠姜戎,其他时候经常被姜戎控制的(姜戎族基本上100%是4000年前~3000年前从中亚来的外来的Q系),特征过于明显,只要对传说稍微熟悉一点的,都能看出来姬周的不正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