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沉默的大多数 -- 孔老大

共:💬93 🌺166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此帖我必回! -- 2

* 同学死亡的数目是个硬伤.我只能说我的确有那个"小一半"的印象.但是我的记忆错了.沉重的向大家道歉.刚才和父亲通话时,多问了不少问题,希望能弥补一些错漏.以下是父亲谈话的大意.(这次是刚刚发生的通话,呵呵)

灾害年就是三年多. 从59年下半年开始的. 59年以前, 资中县,包括镇,区,一共有14所中学.(父亲言之凿凿,我专门又问了一句:你怎么把具体数字记得这么清楚? 他说,就是这个数字,语气很肯定.) 到60年的时候,中学的数量变成了3所.分别是:资中一中,公明中学(父亲说这是一所民办中学,我只听清了发音,"公明"), 还有就是父亲就读的银山镇中学.学校的数量为什么减少了这么多? 父亲告诉我了原因.

当时的规定是, 中学生每个人的粮食定量是20几斤一个月(这个数量没有精确到个位上), 无论学生的户口是城镇还是农村,定量都必须保证. 老师的定量是19斤一个月(这个数字被父亲确定了), 已经减得比学生少了.粮食不光是米和面,可用其他代替.他举了一个例子:10斤红苕藤顶1斤粮食.(叹一声,红苕,又见红苕.)

他提到,实际情况是,粮食由学校来分配.学生的定额有克扣现象.提到了两个原因.一是老师会悄悄留一部分给自己(SIGH一声), 二是学校请的有农民工,是编制外的,也给他们一些粮食.

灾害年开始后,这种学校的配额制度执行不下去了.各个中学都在动员学生回\到农村,以减少学生的数额.父亲说, 动员的面很广,要求学生自觉自愿的写申请.我的父亲是班上唯一一个没写申请的,呵呵.问他为什么没写,他说,你的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农村那时已没人了,回去能怎么办? (那个时候真的是长兄当父了)

动员的情况不光发生在学校里.父亲说当时姑姑所在的工厂里也有动员人去农村的.也就是定额粮食不够了,动员一部分人自己找食了.

这就是中学数量为什么当时剧减的背景.(有其他原因吗?我不清楚,因为这种减法令人难以置信,难道大部分是农村学生?还是有城镇学生也去了农村? 但是父亲说的非常肯定.)60年时,银山镇中学初中二年级原有的四个班变成了两个,每个班30人左右.

先发出去吧,敲字敲的太慢了.下一贴说死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