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不争论时代过去了——北京大学教授潘维:专家治国及选举迷信(1) -- 擎箭天使

共:💬22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不争论时代过去了——北京大学教授潘维:专家治国及选举迷信(2)

  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

  《商务周刊》:此前关于改革的反思主要局限在经济领域。从2004年关于国

有资产流失的争论开始,两年来,争论的范围扩大到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买

不起房子等等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而有人提出,我们的改革到现在二十七八年了

,有些矛盾积累了下来,有些改革是使少数人受益而使多数人受损,导致社会不

公加大,因此应该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您怎么看这场关于改革的反思?改革倒

退当然没有出路,不过现在有观点认为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争论不利于坚定市

场化改革的方向和信心。

  潘维:关于对改革的反思,我谈四点看法。

  第一,我对1980年以来改革的总体评价是,市场化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改革。

我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集团:成功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失败国家。中国目前处于

第二集团的领先地位。如果冲入第一集团,也会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我国规模大

。然而,不能以改革的成功来否定计划经济也曾经非常成功。拿1959- 1961年的

饥荒,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来全盘否定前25年(1955—1980年)的计划经

济体制,我坚决不同意。25年计划经济的成功是与解放前相比的,是与中国前半

个世纪的情形相比的。当看到计划经济的动力开始衰竭,我国党和政府及时调整

了制度方向,放弃指令型经济,改走市场经济道路。应该说,前25年的成功是显

而易见的,后25年的成功也是显而易见的,是50年连续的艰苦奋斗才让中国走到

了今天,没有过去计划经济的成功也不会有今天市场经济的成功。这一点不管是

从农村还是城市,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二,今天的公共政策,涉及日益复杂的利益。各方面的利益有矛盾,若不

肯让利益有差异的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就看不清什么才可能是中立妥协的政

策,也就谈不上和谐的社会。这个社会要想和谐,政策上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

益。过去有些改革者企图“牺牲”一部分劳动者的“眼前”利益,要“闯关”。

如果不让利益相关者争论,被“牺牲”者就只好闹“群体事件”了。过去说“不

争论”是指不进行空洞的、传统式的“官方意识形态工作者”之间的争论。十多

年前说的“不争论”是有底线的,就是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的和快速的提升。

今天的社会分化速度很快,所以政策要争论,因为涉及到谁得益,谁受损。

  第三,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我们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市场经济,每四分之一

个世纪,我们就应该大规模反思一次。没有1980年代初的“反思”,就没有后来

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在第三个四分之一个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该坐

下来总结一下,反思一下呢?弱势群体、下岗工人、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环境

问题,还有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科技创新能力等等,都不是小问题,而是全局问

题,方向问题。提出“反思”没有错。没有“反思”,我们怎么会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这些新的目标?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反思,

就提不出这些新的战略目标。无法否认,改革确实出了一些问题。至于如何认识

,如何解决,见仁见智,大家都有权力发表意见。

  第四,我们需要通过争论去扭转一些舆论导向的重大偏差。这些年来,知识

界的有些观点利用“不争论”原则逐渐蚕食我们的舆论阵地,公然突破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三大前提。这三大前提是:一、我们是“人民共和国”,是全体人民的

国家,要求全社会的利益至上,不允许社会利益集团左右社会秩序,不允许挑动

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二、社会主义的共识不能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以土地

矿产国家所有和农地集体所有制度为基本特征,这是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保障,

也是强大国家的基础,是不能动摇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是新帝国主

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只能靠自身力量,所以均富的社会主义道路非常宝贵。三、

国家是我们民族安全的最后防线,不允许否定爱国主义,宣扬卖国主义,伤害国

家利益。

  当然,这种争论本身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但这争论不是政府挑起来的,是国

际和国内社会中大气候和小气候的结果。比如对第一前提,我们一些知识分子和

官员把西方多数决程序下的阶级斗争奉为“神圣”,希望在中国也搞这种程序化

的阶级强权政治,把共产党的领导贴上“集权主义”、“专制”、“威权主义”

的标签。比如对第二前提,总有些人说,改革是要付代价的,拿弱势群体的生活

为自己加上“勇于改革”的顶戴花翎。在改革这个高速列车上,我们不允许把老

弱病残抛出去,社会主义不允许这样做。人民共和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

中华民族的福祉是我们成立国家、支持政府的全部原因,也是我们改革的唯一目

的。什么叫做坚强的军队,能打胜仗的军队是不会把自己士兵的尸体和伤员扔在

战场上的,要带着一起走。同样,共和国发展的高速列车,不允许把老弱病残抛

出去。如果改革是成集团的把弱者抛出去,这种改革必然被人民所唾弃。再比如

对第三前提,前不久才被解聘的一个北大教授说,若当权,我一分钱就把中国卖

给美国做第51 州。还希望中国输掉抗美援朝战争,让美军长驱直入占领北京。这

类“民主人权斗士”得到了西方政府的坚决支持。美国总统在白宫以搂肩膀式的

“亲切会见”来向中国制度挑战。我们不能允许中国的大学生们受这样的意识形

态教育。如果我们的教授非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中国人自找的,那就不是什么

自由言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立场的问题。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如果美国否定

独立战争的合理性,美国的立国之本也就没有了。所以美国大学不允许这种教授

在大学教书。历史的基本面是不能被否定的,底线是不能超越的。我们必须通过

争论来教育人民,加强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

  《商务周刊》:在这一点上,有学者拿出数据说,改革这个高速列车并没有

抛出去人,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的,只不过并没有那么快,而全世界这20年

贫困人口减少主要的贡献来自中国。

  潘维:与强大的城市工商业相比,农民是分散的。今天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与繁荣的城市相对照,乡村非常破败。正因为再这样走下去不行了,所以要建

设新农村,国家要把财富转移到农村去,帮着农民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这

就是社会主义。不管是国家出钱,省里出钱,还是农民自己集资,农村的孩子们

能继续读书,成为能写会算的劳动者,这就是社会主义。如果哪一天搞到我们的

孩子们上不起学了,大部分人看不起病了,那就是我们的政策出了偏差的时候了

,就要反思我们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的立国精神。这一点,到了印度、非洲、拉

丁美洲就能看得很清楚。印度有一半女孩是不上学的,号称有“选择不上学的自

由”。我们中国没有这种“自由”,我们不允许这个国家有一半的女孩不上学,

不认字。让全国人民一起进步,这就是社会主义,也可以说是“民本主义”。民

本主义可以上溯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这是《尚书》里记载的上古文

献,号称大禹之孙提出来的。民本主义是我国万世一系的主流价值观。

  《商务周刊》:前段时间,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站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被

边缘化”,引起了很多争议。你怎么看待学界这一阵地之争?

  潘维:首先,很多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有反感,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90年

代。大学里的政治课被称为“马哲”、“毛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

思想概论》),教得一塌糊涂,基本上是教条主义。因为反感教条,许多教员自己

也不认真研究,更谈不上认真教学。而今在我们这里被歪曲的马克思,在全世界

都是最受尊重的学者之一,包括在美国。为什么?因为他批判一切,批判现存的

制度,批判国家,批判私有制,批判婚姻,批判家庭。马克思的存在,使一切现

存的政府感觉到芒刺在背,所以他是永恒的。今天的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念过这些

,他们学的是没有《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教条的马克思。至于刘国光先生批

评经济学界,他主要批评现在大学培养的经济学者,只热衷学习和讲授关于市场

机制的知识,甚至热衷宣扬关于市场机制的意识形态。至于刘先生提出的解决方

法,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他今天不再是官员,只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那

一代经济学家为建设我国先前的计划经济和后来的市场经济,都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然而,荒唐的是,在当今只学过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学者看来,他的知识却“

过时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