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 -- 葡萄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些国家可以放弃一些经济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飞跃,是有其自身原因的.中国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却是学不了.比如,日本与四小龙可以完全依靠出口实现资本积累与技术升级,这些中国不可能完全做到,不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大,没有什么国家的市场可以消化中国的潜力.还有就是基础建设上的落后,这个坎一天不跨过去,学发达国家漂亮的经济结构,第一经济梯次发展的依托在哪里,第二,就业如何解决.今天往往列举印度的经济结构说明中国的问题如何?但是8.16日印度总理自己说出了印度跨越制造业的发展本身给今天印度带来的问题,1.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2.对未来就业需求缺乏弹性(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后印度失业率会达到30%,这个是印度总理自己的原话)
这里是话的出处: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06246&pos=MAIN_NEWS&pa1=3&loc=HOMEPAGE#ContinueReading
说印度主要是说经济结构问题,回到正题.我在文章里多次提到一本书<山坳上的中国>,那书里列举了中国经济发展到2000年(书是80年代的)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有这样的矛盾,资本不足=>投资不足=>开工不足\>就业不足此外还提到资源生产与环境的矛盾,粮食自给能力和外汇储备的矛盾,资源不足(尤其是石油储量不足)和外汇储备的矛盾,还有技术引进等问题,这些问题最后都提到了两个问题:资源保障和外汇储备.当时提的问题很现实: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有各种资源样样不足.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问题都很有现实性与针对性,但是自己提不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他把自己的书命名为<山坳上的中国>
实际从改革开始到2000年中国都在努力解决山坳上的中国里提到的各种问题,.近10多年来看过无数次的中国崩溃论,其中有一本书叫<谁来养活中国>作者是个著名学者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在1984年写的.在中国引起不小的反响,也是我收藏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崩溃论的书.是啊,布朗说的很对谁来养活中国呢?看看今天印度的粮食储备危机带来的影响,想想中国在农业上的努力,没有那些扎实的努力没有那些各种基础设施的保障,今天谁来养活中国的确是个问题.
我在正文里说的满明白的,这些年中国的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完成资本积累的阶段,方式方法残酷但是有效率.无论前面多少危机论者都没有再提起<山坳上的中国>里那些矛盾,今天的中国投资的已经不是80年代那时候那样的稀缺了,而且我们今天的外汇储备能限制我们购买的是一个个禁止令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购买能力了.我想在思考未来中国的出路时,对比30年前中国发展需要什么,今天中国发展需要什么,
里面的差异是我乐观的真正来源.这个和我处于什么阶层无关,是因为有的困难切切实实经历过,如果坚持认为今天的困难会使中国崩溃,呵呵那么我那时候的中国已经崩溃,或者在1949年的时候中国就应该崩溃了.为什么没有,我在我的正文里有关中国经济历史的叙述里有,呵呵愿意的话请看看.
先说内需,中国尽管再三有人提及中国内需要不足,但是我在前文里也再三提及一个事实:今天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在亚洲仅仅排在日本之后,为日本国内消费市场总量的一半.实际上2000年以来,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一直以2位数增长.就象前面我提到的印度经济结构问题一样,印度经济试图以跨越制造的方式发展,以蓬勃的金融市场提供资本,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实际上西方国家这样做是以硬通货换取世界消费品来形成良性循环的,而今天印度开始恶补制造业与基础设施已经有点事倍功半的味道了.
中国的路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后的制造业发展开始的,制造业再服务业再金融业的再循环模式已经显现,而且制造业一直在走一个从无到有(引进),从有到多,(模仿)从多到大(产业化),从大到强(技术化品牌化),再就是从强到优(标准化自主化)的过程.有的事情,说易行难,前后顺序错了,企业就很难翻身,甚至垮台.中国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是没有,但是多数企业是顺着这样的路一步步扎实走过来了,量力而行的时候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机遇,没有什么侥幸的余地,都是咬着牙一步步走到今天中国制造的地位的.尽管有很多不足,但是中国人走的很塌实,而且现在资本技术市场人才还有 各种资源环境都比我们改革起步甚至我们建国起步的时候宽松的多,而且现在自美国新技术革命开始以来,新一轮产业更替的机遇成为一个叫中国制造的机遇,如果了解点制造业就会明白,这个举措的含义.这下我们发展的能力有了发展的决心有了,甚至连发展的机遇都有了,今天中国开始在世界上提出一系列自己的标准了,就制造业这块,比以往任何时期乐观没有什么值得怀疑.
说到大企业,今天我见过不少私营企业一次融资近百亿的,国企在资本运做的规模更大,尽管高技术领域高风险与高投入,但是高技术领域涉及一次性几十亿美圆的投资机会并不多见.中国企业现在还处于中下阶段,向高技术摸索的需要做的还很多,我还是坚持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大,从大到强这样的思路.一步想吃个胖子或者世界多少强的想法,我从来就不认同.中国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那都成为一种叫经验的宝贵财富.这个经验的积累,西方走了400年美国200多年,日本150年,台湾韩国50年,我们至少走十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边走边学?
说到政治\经验与价值观的变化,我坚持一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颠倒过来,先搞上层建筑然后搞经济说实话不说中国,世界历史中没有成功的例子.而且中国的政治环境,你可以问身边的任何人,是正在变好还是变坏.企业的生存环境与法制的环境是在变好还是变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济如此政治更如此.
说到价值观念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人类积累的财富已经超过1990年前人类财富积累的总和,在人类历史上这样剧烈的财富变动几乎都伴随着战争与剧烈的社会变化,而价值观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运行的结果,那不为谁的意志转移的.我们能做的是转变,避免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大调整.
最后说到剥削问题,首先中国工人待遇问题必须改善,中国部分地区的民工荒本质上就是这样改变趋势的前兆.但是福利与待遇要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适呢?就拿朋友买下的一座德国工厂来说,工人把持着产品的生产权利,因为担心新技术带来失业,坚持不让新产品投产,如此坚持40年!你可以想象一个工厂产品不更新40年么?最后业主忍无可忍宣布破产才卖了工厂.今天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都开始对劳工与福利政策进行改革,而90年开始把福利维持在最低限度的美国却已经把曾经的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可以直接点说,你无论在什么社会都存在剥削,但是劳工双方都必须在一个平衡点上寻求妥协,不然谁都没有未来..
最后我说说技术差距,就尖端技术而言中国的差距远远比你想象的和世界的小.不过正如你提到的那样,中国技术领域集中在军用,而军用转换至民用并不象你说的那么难,这里身边的例子很多.问题出在军事保密的合同上,就拿我身边的一些技术,在民用的时候可以使一些产品增殖3倍,但是保密合同一签,民用上使用只能终止,还有我合伙人生产的一种蜡烛,无烟台燃烧时间是同体积普通蜡烛的三倍,这个蜡实际是长征火箭的填充物,售价是普通蜡烛5倍而生产成本略低于普通蜡烛.这个产品很受中东与欧洲客商的欢迎,关键就是燃烧时间长而且没有烟台.不过一旦选进了军用依旧你得把民用的这头停止下来.我父亲的研究所,一些技术不怎么起眼允许在军用外民用的项目获得的经济效益何止千万记.呵呵,我说的这个项目的主要客户早前叫贝尔,现在是华为,是提供现代通信中一种很常用的元气件:PTC陶瓷件.
不过现在国家在到2020年科学发展纲要里给出了军用民用的一种思路,这个就叫寓军于民.具体怎么走呵呵,拭目以待,但是一旦把军用领域的一些技术释放出来在民用领域推广,呵呵其效果也许不是多数人可以想象的,拭目以待吧呵呵.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能不能用一下中文标点? 金口玉言 字171 2006-08-26 20:08:38
🙂抱歉,以后尽量注意 葡萄 字0 2006-08-27 01:39:52
🙂比较随笔:垄断还是反垄断,公平还是效率这是一个问题续 3 葡萄 字0 2006-08-19 15:29:50
🙂【原创】随笔:关于产业关于危机还有其他的话
🙂顶! 易嘉 字18 2006-08-15 16:31:41
🙂【文摘】过路者 评论于:2006-08-13 01:12:46 4 唵啊吽 字836 2006-08-13 07:22:49
🙂印度的经济结构初探 9 葡萄 字0 2006-08-08 22:25:58
🙂以软件为例 5 葡萄 字0 2006-08-22 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