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 Bater

共:💬36 🌺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商鞅本不姓“商”,而是复姓“公孙”,因出自卫国,又多称“卫鞅”。

    说起来卫鞅与吴起极有渊源:首先二人都来自弹丸小国卫国。看起来卫国虽小,风水却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出这么两个大腕,也算是奇事一件了。这让人想起三晋中最弱小的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是最先玩完的诸侯国,然而后来的初汉三杰中却有其二(张良和韩信)来自韩国。

    其次,吴起、卫鞅都是从魏国出走的,二者的变法思想都深受李悝(李克)的影响——吴起把李悝的变法搬到了楚国,卫鞅更是把李悝的著作《法经》捧到了秦国,并以此为蓝本,揉入自己的见解,写成秦国法典,作为变法的准绳。这也是李悝被尊为法家始祖的原因所在。

    更有意思的是吴起、卫鞅离开卫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本人在《吴起》中提到的妻管严相国公叔痤。公叔痤这个人,识才有一套,压才也是一点也不含糊,在借助他强悍的公主老婆挤走吴起之后,不久就发现其门客中的卫鞅同志实在是怀具经天纬地的大才。不过他并不曾举荐过卫鞅,无外乎害怕弄出第二个吴起来威及自己的相位。一直等到这位公叔先生得了重病,估摸着不能再霸着相位了,才在‘魏惠王亲往问病’的时候良心发现而举荐卫鞅。

    他老人家一边喘气一边断断续续:“老臣门客中有个...有个公孙...公孙鞅,‘虽年少,有奇才’。老臣估计是没...没戏了,愿大王能把国事交...交给他...操练吧。”

    这个魏惠王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

    之孙,以败家速度之快享誉诸侯。听老姐夫推荐出这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默然’。公叔痤看看这位小舅子不以为然,又示意其它人退下,再次举荐:“公孙...公孙鞅非同小可,大王如果不能听信老...老臣而用他,‘必杀之’,千万...千万不能放他出魏国境,否...否则,后患...咳咳...后患...”魏惠王呢?‘王许诺而去’。

    唉,既知鞅之大才何以又至今才举呢?要任用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年轻人为相,就算是一代明君,也确实有点难度。不信各位去胡哥那儿举荐鄙人当国务院总理试试。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惠王走了以后,公叔先生又觉得对不起卫鞅,让人把小伙子找来当面道歉:“‘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老...老夫推荐了你,看惠王的脸色,似乎...似乎看不上你。老夫行事,一向...一向‘先君后臣’,是故老夫嘱咐惠王,如果不能任用...任用你的话,‘当杀之’。你...你赶快收拾收拾,这就逃命去吧...”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高明!惠王如果认可您说的话,觉得我确有大才,必会任用我而不会杀掉我;如果认为鄙人不过是废物点心不值得一用,那自然也构不成对他的威胁,那杀我何用?

    对公叔痤的举荐,魏惠王根本没当个事儿,不过是觉得老姐夫病糊涂了在胡言乱语罢了,魏国就这样与卫鞅失之交臂。这事,公叔痤实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嫉贤妒能,此公平时所荐都不过是些不会威及其相位的瓦砾,惠王又哪里想得到你临死推荐的乃是珠玉呢?

    公叔痤没几天就嗝屁了,和其他门客一样,卫鞅如今也混成了自由球员到处找饭碗。此时在西陲秦国,经过好几十年的三天两头换老大,终于传到了秦孝公一代。孝公素有大志,看到国土不断被吞噬,终于认识到了欲富国强兵,人才才是TMD根本。遂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我TM封他高官,并予与封地。卫鞅听到了这事,‘乃遂西入秦’,魏国果然对其出境不设防。

    卫鞅入秦之后,通过孝公宠臣景监三见秦孝公,畅谈强国之策,终于打动孝公。孝公虽心仪卫鞅的变法韬略,然鉴于自己刚刚当政,根基不稳,所以暂时没有动作。两年后,一切就绪,‘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左庶长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当时的秦国因为地处偏僻的雍州,官职称谓与中原各国不同。设置大、右、左、驷四种庶长,大庶长相当于丞相。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王族专职。这就是说,秦孝公给卫鞅的乃是他能给的最高的职位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卫鞅已然充分取信于君了。

    然而卫鞅认为要确保新法的实施,不仅要取信于君,更重要的是取信于民,于是发生了所谓“南门立木”的佳话。‘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贴出告示:只要哪位哥们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获得黄金十两。‘民怪之’,有这等便宜事?那树看起来也不沉啊,一定有诈!

    于是乎看热闹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就是没人敢上去。卫鞅一看这样,开始提高赏金,二十两,三十两,四十两...嘿,你赏金越高吧,越是没人敢上去。有个过路的叫花子,饿好几天了,心话:“有什摸呀,大不了是个死,以其饿死,还不如上了这个当死个痛快算了。”于是压榨出仅剩的几滴力气,连扛带拽,把那根木头给弄到了北门。政府说话还真算数,当着众人的面,真就赏了这位伸手大将军五十两黄金。据说这哥们从此改行经商,生意是越做越大,后来的巨商兼相国吕不韦即为其后人。不过这就是野史了。

    通过一系列的类似措施让老百姓见识到了政府的言而有信之后,卫鞅终于于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颁布变法令。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具体细节此处不拟赘述,只拣几例直接影响到卫鞅最终命运的举措加以评述。

    关键词(Tags): #战国(当生)#商鞅(当生)元宝推荐:AleaJactaEst,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战国风流》 之 商鞅(3)

      《战国风流》 之 商鞅(3)

      却说商君仓皇出逃,直奔函谷关。一日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找了户人家想歇息一宿再走。谁知这户人家并不识得商君,坚持让商君出示身份证件,并称:“‘商君之法’,留宿无证件的人要与借宿者一起治罪的。你赶快出示证件的干活,否则跟我去见官!”商君匆忙出逃,何曾来得及带证件?一看不妙,假装一拍脑袋:“呀,小人包袱尚在外面马上,证件在包袱里,容小人取来。”出了门,上马落荒而逃。

      当夜只好露宿于野,一边冻得牙齿打架,一边喟然叹曰:“唉,想我卫鞅竟作法自毙如斯...”

      司马迁评价商鞅之死,认为导致其灭门之祸的原因是他制定的法令过于刻薄寡恩,重酷刑而轻仁义,致使积怨太深。这种看法千百年来一直是主流,在本人看来,这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罢了,却并不深刻。

      商君制定酷刑也好,拿太子老师试刀也罢,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目的是要推行他新的行政体制,刺激农业,发展军事,从而达到迅速富国强兵的目的。当初孙武子为明军纪也曾斩杀吴王宠姬,如何孙子就得到褒奖而商君就得到诟病呢?

      那么不采用酷刑铁腕,而采用仁义教化,能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答案是:能!然而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孝公、商君都是心智高明之士,岂不知仁义治国的道理?那他们为什么依然选择了酷刑铁腕呢?这从卫鞅初入秦之后三见孝公的论述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见孝公,卫鞅说之以尧、舜治国的方略,‘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之‘以禹、汤、文、武’的治国之法,孝公还是‘未中旨’[不合意];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强国之术),大合孝公口味,‘语数日不厌’。

      商君懂不懂仁义?尧、舜、禹、汤等先贤那都是仁义治国的典范!然均未被采纳者,孝公一语道破天机:“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以仁义强国),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看看,要以仁义教化来振兴文明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秦国,恐怕需要‘数十百年’的时间,孝公不能等乃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是好大喜功,然而秦国等得起吗?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会安安静静地坐等秦国慢慢施仁政、善教化么?

      秦国等不起!教化非一日之功,以圣人之术让秦国缓慢崛起,固然能够让百姓、官员更乐意接受,商君也不至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然而如此一来,秦国可能等不到富强的那一天就已然为他国所灭了!

      商君早在变法之前,就已然明白他的“强国之术”必给自己招来骂名了,在三见孝公之后,他就叹息说:“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商君在黔太子师、劓公子虔的时候也想到了会因此而招致报复,然而他依然义无反顾。可以这么说:商君以自身及其家族的生命为代价大大缩短了秦国的强国历程,使秦国迅速立于不败之地,为最终吞并天下打下了基础。

      即使是那当今的眼光,商君的许多做法也值得推崇。比如政府取信于民,总比出而反而、朝予夕夺强;比如王公贵族犯了法也要受刑,总比明哲保身、官官相护强。商君逃亡途中投宿,那户人家依法而不纳,恰恰说明了商君的成功,何叹之有?如果临时组建的家丁能打败自己多年经养起来的正规部队,那才是他真正的失败!

      正是:恩威善恶我自知,称让生死寻常事。

      以此向商君及其家族致敬!

      • 家园 这个商鞅没有自知之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没有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高级打工崽而已,脑袋发热,真的替秦国当家作主起来,弄到这个下场,纯粹自作自受。

        老百姓都知道:做事不由东,吃力一场空。有那能耐的,先整好自己的一摊子才是正道,才能善始善终。

        • 家园 再怎么摆正也没用,问题关键是人家根本就不允许你有位置

          法家思想的实质是打破原有的由贵族靠出身垄断政权的局面,给平民参政的机会。所以商和政敌的斗争实质是阶级斗争,调和的余地非常小,尤其是开头时贵族力量明显占优时。

        • 家园 我倒觉得这恰恰是法家的可贵之处

          有令则行,令行禁止而不徇私情,正是法家思想的精髓,另外吴起休妻的典故,也正是法家思想从自我抓起的反映,而这对后世的儒家来说恰恰是格格不入的,很遗憾中国此后却走向儒家人治的道路

        • 家园 “做事不由东,吃力一场空”,也不适合商鞅

          商鞅的变法是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进行的,商鞅“由东”得很,只是后来换了东家么。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而已 :)

        • 家园 不敢苟同。。。

          商鞅这样的“外来户”,对各诸侯国的发展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秦国能最终胜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始终坚定不移任用外来人才。如果大家都抱着明哲保身的哲学,这些外来户会始终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地位只会更低。

          想想当今的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

          • 家园 我没有反对任用外来人才,也不是鼓吹明哲保身,只是认为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

            当士兵的时候,要老老实实当好士兵,虽然可以梦想当将军,却不能因为连长排长有不如你的地方,就试图去指挥连长排长,那是一定会倒大霉的。

            在企业里,在机关里。。。。。。都一样。

      • 家园 军队国家化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很重要的

        春秋到战国时期经常出现士大夫凭借自己的领地挑战国君的权威,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国家不可能稳定,秦国在这点上做的比其他六国都要完善,内耗少,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对外扩张。

    • 家园 初汉三杰中的韩信好像不是来自韩国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淮阴。

      刘邦时期的韩王(信)(另外一个人),可能是来自韩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