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 Bater

共:💬36 🌺6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商鞅本不姓“商”,而是复姓“公孙”,因出自卫国,又多称“卫鞅”。

说起来卫鞅与吴起极有渊源:首先二人都来自弹丸小国卫国。看起来卫国虽小,风水却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出这么两个大腕,也算是奇事一件了。这让人想起三晋中最弱小的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是最先玩完的诸侯国,然而后来的初汉三杰中却有其二(张良和韩信)来自韩国。

其次,吴起、卫鞅都是从魏国出走的,二者的变法思想都深受李悝(李克)的影响——吴起把李悝的变法搬到了楚国,卫鞅更是把李悝的著作《法经》捧到了秦国,并以此为蓝本,揉入自己的见解,写成秦国法典,作为变法的准绳。这也是李悝被尊为法家始祖的原因所在。

更有意思的是吴起、卫鞅离开卫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本人在《吴起》中提到的妻管严相国公叔痤。公叔痤这个人,识才有一套,压才也是一点也不含糊,在借助他强悍的公主老婆挤走吴起之后,不久就发现其门客中的卫鞅同志实在是怀具经天纬地的大才。不过他并不曾举荐过卫鞅,无外乎害怕弄出第二个吴起来威及自己的相位。一直等到这位公叔先生得了重病,估摸着不能再霸着相位了,才在‘魏惠王亲往问病’的时候良心发现而举荐卫鞅。

他老人家一边喘气一边断断续续:“老臣门客中有个...有个公孙...公孙鞅,‘虽年少,有奇才’。老臣估计是没...没戏了,愿大王能把国事交...交给他...操练吧。”

这个魏惠王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

之孙,以败家速度之快享誉诸侯。听老姐夫推荐出这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默然’。公叔痤看看这位小舅子不以为然,又示意其它人退下,再次举荐:“公孙...公孙鞅非同小可,大王如果不能听信老...老臣而用他,‘必杀之’,千万...千万不能放他出魏国境,否...否则,后患...咳咳...后患...”魏惠王呢?‘王许诺而去’。

唉,既知鞅之大才何以又至今才举呢?要任用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年轻人为相,就算是一代明君,也确实有点难度。不信各位去胡哥那儿举荐鄙人当国务院总理试试。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惠王走了以后,公叔先生又觉得对不起卫鞅,让人把小伙子找来当面道歉:“‘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老...老夫推荐了你,看惠王的脸色,似乎...似乎看不上你。老夫行事,一向...一向‘先君后臣’,是故老夫嘱咐惠王,如果不能任用...任用你的话,‘当杀之’。你...你赶快收拾收拾,这就逃命去吧...”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高明!惠王如果认可您说的话,觉得我确有大才,必会任用我而不会杀掉我;如果认为鄙人不过是废物点心不值得一用,那自然也构不成对他的威胁,那杀我何用?

对公叔痤的举荐,魏惠王根本没当个事儿,不过是觉得老姐夫病糊涂了在胡言乱语罢了,魏国就这样与卫鞅失之交臂。这事,公叔痤实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嫉贤妒能,此公平时所荐都不过是些不会威及其相位的瓦砾,惠王又哪里想得到你临死推荐的乃是珠玉呢?

公叔痤没几天就嗝屁了,和其他门客一样,卫鞅如今也混成了自由球员到处找饭碗。此时在西陲秦国,经过好几十年的三天两头换老大,终于传到了秦孝公一代。孝公素有大志,看到国土不断被吞噬,终于认识到了欲富国强兵,人才才是TMD根本。遂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我TM封他高官,并予与封地。卫鞅听到了这事,‘乃遂西入秦’,魏国果然对其出境不设防。

卫鞅入秦之后,通过孝公宠臣景监三见秦孝公,畅谈强国之策,终于打动孝公。孝公虽心仪卫鞅的变法韬略,然鉴于自己刚刚当政,根基不稳,所以暂时没有动作。两年后,一切就绪,‘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左庶长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当时的秦国因为地处偏僻的雍州,官职称谓与中原各国不同。设置大、右、左、驷四种庶长,大庶长相当于丞相。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王族专职。这就是说,秦孝公给卫鞅的乃是他能给的最高的职位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卫鞅已然充分取信于君了。

然而卫鞅认为要确保新法的实施,不仅要取信于君,更重要的是取信于民,于是发生了所谓“南门立木”的佳话。‘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贴出告示:只要哪位哥们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获得黄金十两。‘民怪之’,有这等便宜事?那树看起来也不沉啊,一定有诈!

于是乎看热闹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就是没人敢上去。卫鞅一看这样,开始提高赏金,二十两,三十两,四十两...嘿,你赏金越高吧,越是没人敢上去。有个过路的叫花子,饿好几天了,心话:“有什摸呀,大不了是个死,以其饿死,还不如上了这个当死个痛快算了。”于是压榨出仅剩的几滴力气,连扛带拽,把那根木头给弄到了北门。政府说话还真算数,当着众人的面,真就赏了这位伸手大将军五十两黄金。据说这哥们从此改行经商,生意是越做越大,后来的巨商兼相国吕不韦即为其后人。不过这就是野史了。

通过一系列的类似措施让老百姓见识到了政府的言而有信之后,卫鞅终于于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颁布变法令。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具体细节此处不拟赘述,只拣几例直接影响到卫鞅最终命运的举措加以评述。

关键词(Tags): #战国(当生)#商鞅(当生)元宝推荐:AleaJactaEst,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好文,要是学校的历史课都这样讲该多好
家园 果真如此,那历史书得多厚呀? :)
家园 魏国流失的人才太多了

有名的除了吴起、商鞅,还得加上后来的范睢,都是个顶个的人才,恐怕还是魏国的用人体制出了问题,魏文侯的举措到了魏武侯就开始走了回头路,再加上错误的称霸路线,可惜了。

家园 《战国风流》 之 商鞅(2)

《战国风流》 之 商鞅(2)

时秦国地处僻雍,教化远逊中原地区,‘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即是明证。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文明程度极其低下,民众素质还远达不到能理解卫鞅法度的水平,以至于新法实施的第一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上首都告新法御状的老百姓数以千计]。卫鞅并没屈从公众的压力,而是坚信‘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针锋相对地出台了极其残酷的刑罚,以铁腕迫使老百姓就范。从户籍着手,将就近的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让大家互相监督,实行“连坐”——一什或一伍中有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对违反新法的人处于严厉的惩处,除已有的劳役、充军、斩首等刑罚外,又增加了凿顶、抽肋、镬烹等酷刑。

不仅老百姓不能理解卫鞅的新法,王公大臣也多对新法持抵触情绪。首当其冲就是太子。新法出来没几天,吊尔郎当的太子就以身相试:我TM是太子我怕谁?他哪里知道他碰到的是一位举世罕有的硬骨头,而且有孝公在后撑腰。卫鞅曰:“‘法之不行’,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造成的。”一咬牙,‘将法太子’。后经孝公亲自说情,言道太子日后得即位为君,一个君王要是TMD少了鼻子,没了耳朵,抑或脸上给纹上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个...这个...说不过去啊。卫鞅这才让步,念太子年少,改为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给暴揍了一顿,公孙贾被脸上刻字。可叹这个公子虔,仗着是孝公的弟弟,不引以为戒,过了几年再次犯法,被卫鞅杀鸡儆猴,对其处以“劓刑”,割掉了鼻子。

就这样,卫鞅以铁腕逼着秦国上下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法制轨道。从根本上说,卫鞅的变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代表着从腐朽的奴隶制度向先进的封建集权制度的过渡。尽管其用于保障变革实施的方法严酷到了没人性的地步,然而‘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一跃取代魏国而成为头号强国,虎视东方,开始着手收回当年被魏国吴起攻占的河西之地。

上天也赐给了卫鞅和秦孝公大展宏图的良机,一方面秦国由于卫鞅的变法,实力呈跳跃式增长,另一方面在魏国,败家子惠王他...他就是不死。上次的败家壮举是错过了大政治家卫鞅,这次又错过了大军事家孙膑,结果被田忌、孙膑所率的齐兵一败于桂陵,再败于马陵,损兵折将,太子被俘,国力呈现跳水式崩盘(详见本系列另一篇《孙膑》)。

消息传到秦,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时庞涓已死,魏国都找不出个象样的大将了,矮子里面拔大个,‘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昔卫鞅栖身魏国公叔痤门下的时候,曾和这位公子卬有过数面之缘。如今两军对垒,卫鞅就给公子卬射过去一封箭书,信说:“想当年咱俩称兄道弟,卡拉、桑拿、马萨基,啥没玩过?如今虽说各为其主,可小弟哪里忍心攻伐哥哥您哪?明儿咱找个地方,好好聊聊,整个互不侵犯条约啥的。完了咱一醉方休,从此两下罢兵。”

公子卬于是带了几个随从就这么去赴宴了。老朋友见面,相谈甚欢,然后各自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画押,再然后是灌黄汤。还没喝出味来呢,‘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公子卬就这么糊里糊涂当了俘虏,卫鞅一边搜出刚签的协定烧毁,一边指挥秦军乘魏军不备实施突袭。魏军连指挥官都没有,打个P呀?公子卬也够可怜的啦,这儿就不骂他猪头了。

魏惠王就这么‘兵数破于齐秦’,迅速把点家底折腾干净了,‘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与秦以和’。此公终于哀叹:“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还有什么用?晚了!

卫鞅因破魏而夺回河西之地大部,被秦孝公‘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便是后世称卫鞅为商鞅的由来。

与吴起相楚一样,商君的变法得罪诸多‘宗室贵戚’,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鼎力支持。但尚君的变法因为历时更长,因而也更彻底。作为变革执行者的商君,却逃不过与吴起相似的个人命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21年),商君的后盾孝公去世,‘太子立’,为秦惠王。这伙人终于等到了报复商君的机会。想起当初商君拿他们处刑明法,这伙人就牙咬得咯咯响。没了鼻子的公子虔在惠王的授意下,率众诬告商君谋反,‘发吏捕商君’。商君见势不妙,仓皇出逃。

家园 对!还有孙膑也是被齐国人从魏“偷”到齐国的:)
家园 战国所有英雄当中商鞅实乃第一

统一天下是秦始皇的大功,但底子却是商鞅打下的。

家园 呵呵,且看我在(3)中如何评价他 :)
家园 魏国的问题是在人才选拔上

尽管魏国的法家人才培养可以说走在各国先列,但是怎么样运用和选拔人才魏国做的没有其他国家好,法家人才也就文候的时候能够占据优势,到后面几代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威这些人才的提拔速度就放缓了。而后面的国家由于有魏国的例子在前面,改革的动力和力度都可以更强,招募人才的力度也更大。

家园 写得很好,外加一点小建议。

通俗耐读很好,不过建议以后去掉点不太雅的词(如tmd),这样才能广为传扬。

家园 不雅么? :)

这里是为了表现孝公为了强国而不管不顾的狠劲。敢于无视楚悼王的前车之鉴而任用商鞅,不惧无视任何骂名的孝公,我想不大会是个温文尔雅之辈。因急欲强国而发狠吐个把脏字,应该符合其人物形象。

不过还是感谢您的提醒:)

家园 行家就是行家,一言必中要害 :)
家园 初汉三杰中的韩信好像不是来自韩国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淮阴。

刘邦时期的韩王(信)(另外一个人),可能是来自韩国

家园 没错,淮阴闾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