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 颜赤城

共:💬368 🌺1318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送花——

        俺记得第三人称代词,不是三个,还有一个,共是四个。他,她,它,【牛也】。“它”是植物和无生命的;【牛也】,专指动物。【牛也】后来在文字改革时候(1956)取消,被“它”代替。

        至于港澳指神的“祂”,严格说不是中国字,不能算作第五个第三人称代词。

      • 家园 第三人称的复数形式

        文中似乎未曾提及第三人称的复数形式。

        中文的他们,她们,它们在书面上有区别,口头上却因发音一致不好区分性别。

        英文里的第三人称复数形式却是书面口头都是一样,全为they,没有性别区分,因此需要另行指明。也有不便之处。

        btw,有个感觉啊,看完〈一>到<六〉,对某些部分我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直觉有点问题,但又说不出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

        anyway,还是要花上一花,因为很喜欢这样的比较写法,对拓开思路很有帮助。

        • 家园 中文里面的第三人称复数形式

          我感觉有个地方比较麻烦,就是“他们”的用法有时会引起误解

        • 家园 呵呵,看看这个......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anyu/Show.asp?id=9651

          • 家园 谢谢推荐

            满有启发的。

            有些观点我很接受。

            汉语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且古代汉语文言文的表达,与口头语言,又有很大不同。要研究汉语文字,又必然牵连汉字图像变迁和语音发展,例如唐诗宋词里很多传统平仄唱读跟现如今都有很大的差别。

            实在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的清楚的。也难怪我觉得有点困惑,有点不对经,但又说不出。。。

            不过,这篇竟然还是个法国人写的,我倒。。。

            • 家园 呵呵,是汉学的文章么。可是居然收在国学网里

              也不知应该叹国学势微还是应该赞汉学、国学合流。

      • 家园 好文。那啥,“咱们”和“我们”,哈尔滨人整得挺明白。

        我的堂兄在对他媳妇儿说话时,如果是说到他自己的父亲,用“我爸”。如果提到自己的老丈人,则会用“咱爸”。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两口子在斗嘴,可能又会直接说“你爸”。

        俺不是那旮沓长大的,所以初到哈尔滨时,听着他俩说话,让我好阵寻思。

        好像英语里也有Let us do something和Let's do something的区别。前者是说“让我们做什么”, 后者是“让咱们做什么”?

        • 家园 这个咱们和我们

          是北方尤其是东北方言里的一个区分。南方人刚开始未必弄得明白,实际上,在南方方言里可能根本就没有相当于咱们这个概念的专用词,一律用我们来表达,至于是否包含了对话方,要看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对话者是可以自明的。

          至于推广不推广的,个人意见还是让它自然扩散的好。

      • 家园 沙发花
    • 家园 五、十千,还是一万?中国人的自虐

      学外语难,因为你讲母语的时候养成了很多习惯。比如中国人刚开始讲英语不分he和she,因为在汉语里这两个词的发音是一样的。难中之难,是读数字,因为数字的读法实在已经根深蒂固了。中国人,还真是聪明。外国人数到千就数不上去了,中国人能多数一位。这有点像计算机里的字长,中国多一位。这个习惯,比看天气预报时用摄氏而不是华氏还难放弃。我来美国之后,在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汉语在心里读数字。

      这里说一个数字分位符的问题,看看中国人是如何自虐的。

      我这里说的数字分位符的问题就是长数字每隔三位的逗号。比如,125,857,980。我提出的观点是,分位符在中国应该隔四位,而不是三位。

      我在国内的时候,打草稿算钱从来都是每隔四位分开的。但是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所以请允许我不厌其详的解释一遍。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你可能会听着很烦。

      先要从中文和英文在数字念法的区别说起。中文每隔四位进一阶,但是英文每隔三位进一阶。在英文里,没有“万”这个概念。中文的“万”相当于英文的“十千”,中文的“十万”相当于英文的“百千”。中文里念数字,个、十、百、千、万、亿。在英文里变作Thousand(1,000),Million(1,000,000),Billion(1,000,000,000)。

      位数非常多的数字会造成读数困难。当你看到125857980,你需要先数清楚才读得出来。于是数字分位符应运而生。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把长数字每隔三位分开非常有帮助。上面的数字写作125,857,980,可以一眼就读成125 million 857 thousand 980。对中文读者来说,这个分位符却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可能添乱。但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换作每隔四位加一个逗号:1,2585,7980。这时候你可以一目了然的读作,1亿2585万7980。

      数字分位符目前主要是为了国际接轨,为了数字让外国人看着方便。对此我没有任何意见。毕竟在财会制度、工程计算上,中国是学习者,不具备制定规则的能力。但是面向汉语人群的地方,比如和同事之间讨论问题,甚至银行存款单,中文书籍报刊的出版,能不能每隔四位分开呢?

      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曾经有幸得到一位老编辑的回复。她说这是个习惯养成的问题,习惯就好了。比如公制的推广。开始觉得不便,用熟了就好了。我认为这之间不可比较。把尺换成米,没有任何牵涉。数字分位符,是基于语言的一个工具。在语言不变的情况下,怎么能拿来一个工具呢?虽然我可以记住万在第一个逗号左边第二位,亿在第二个逗号左边第三位,这不是自虐是什么?除非你放弃汉语的读数方法,否则你用英语的数字分位符是帮助不了汉语读者的。把这个问题更简单化,请问

      125,857,980

      1,2585,7980

      你喜欢哪一种写法?在简单和更简单之间,哪一个写法更简单?

      通宝推:悠南天,泥忆云,凡卡,我爱我家fh,唵啊吽,西瓜子,金银木,铁手,
      • 家园 不止这个he 中国人学外语最容易混淆的是时态,中文无时态

        其他单复数还都是小事

        • 家园 中文有时态

          时态还是有的,着了过就是时态,英文中各种时态用中文也可以表达出来,比如维基上时态词条里的例子:

          现在时:I eat.(我进食)

          过去时:I ate.(我曾进食)

          将来时:I shall eat.(我将进食)

          过去将来时:I would eat.(我曾将进食)

          关键的区别是中文动词、形容词这些都基本是固定的,不随时间、性别、人数发生变化,在学有时态语言的时候就容易忘。

          其实学了其他语言就知道,英文这点东西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法语的动词变化能出一本书,俄语不单动词变形连形容词名词都大变特变,不单随时间变化,与性别、人数甚至是语法成分都有关系,日语中有细腻到极致的敬语……

          • 家园 曾,将,等等都不是时态,是状语之类的修饰。

            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容易犯的毛病,比如I ate,中国人就会习惯性加上一个 I ate already 之类的后缀。可是老外是不会这样加啰嗦的。

            我以前遇到这样一回事,有一次去隔壁楼找一个中国人,在电梯里遇到他同办公室的一个人,我就问了一句他在不在。那个人回答我说? he was there。后面就没有了,其实意思是他刚才再,现在不知道在不在。要是中国人说,一定会加上现在不知道他在不在这些后缀的意思。

      • 家园 的确是习惯

        她说这是个习惯养成的问题,习惯就好了。

        在光谱学等微观尺度,常用不同的单位:

        太阳物理学上,习惯用表达太阳光谱波长的单位为2种:埃米或纳米,比如太阳射电氦光谱经常用304埃米或30.4纳米,一个是10^-10米为单位,一个是以10^-9米为单位。

        在生物学上,DNA的每个螺旋长度经常表达成34埃米或者是3.4纳米。

        按照3位的习惯,应该使用纳米才对,但是这样要使用小数点读法,不容易记忆,就采用特殊的10位法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